︱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学习目标1、从蔼然仁者,慈祥诚恳中,理解本文作者对人物流露的崇敬之情。2、体会本文以平凡见。3、品味课文春风化雨般语言风格。说明:当今天的教育正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的痛时,再一次缅怀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先生显得多么的重要。冯友兰先生以哲学的方式走近了蔡元培,提炼出蔡先生崇高人格的整体特征:“极高明而道中庸”。最可贵处更在于作者没有因为人物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平板,而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叙事议论,于平凡处见人物的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蔡先生成为“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学习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于平凡见深远中勾画人物、表达情感的写作风格。难点:对本文提及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定神境界内涵的理解。说明:高中阶段学习写人的文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写出了怎样的一个人,更应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蔡元培先生的精神境界之高令后人仰视,对其精神境界内涵的理解是难点。高明的作者巧妙地选取平凡的事例来勾画一位“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的大教育家形象,又以精粹的议论恰当地点出了蔡先生的精神境界的内涵。这是本文的独到之处,我们要重点领会。蔡元培介绍: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17岁考取秀才,后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1904年组织光复会,次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莱比锡大学进修。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32年,与宋庆龄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造者,自他开始,中国有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蔡元培塑像蔡元培逝世后,毛泽东发去唁电,称“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曾说:“蔡先生不止是属于北大的,他是属于整个学术界文化界的。对于蔡先生,只要是读书人,都不能没有一份好感和敬意。”渐行渐远的蔡元培和只剩下抽象谈论的“兼容并包”,已经像红楼遗物一样,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文物。当此之时,再一次缅怀蔡元培先生显得是多么的重要。而冯友兰先生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即是我们走进蔡元培先生的最佳途径。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1898年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校—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学1912年中华民国:北京大学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1916年6月袁死,黎元洪由副总统继任总统。民国初的北京大学人事混乱严复为首任校长。但校内山头林立,派系纷争,严复没干几天,被指抽鸦片而掩面下台。其后,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校长:章士钊、何燏(yù)时、胡仁源,大都因人事问题,板凳没坐热就走人。民国初的北京大学官气较重官僚养成所:科举的替代品,要一个“进士出身”,混一个资格为将来做官做准备。老爷学堂:学生多为官僚子弟,称“老爷”。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以此为仕途捷径。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1895-1990)河南南阳人,著名哲学家1915入北大哲学门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现代新儒家”。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革命。但最重要的是教育。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只!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能为另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个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那么,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体现在哪里,又来自哪里呢?我们一起阅读一下哲学家冯友兰的纪念文章《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第一部分写作者与蔡元培的四次接触。第一次接触是写与校长的一面之交,作者先勾勒了校长的蔼然仁者,慈祥诚恳。第二次是我去找校长开证明。先写入门前的景象:两道门虚掩,门前空无一人,让我们对主人的亲切感变得实在而深切,也自然引出了我对校长的感受:一介寒儒,书和本色;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第三第四次是接角是写蔡先生和留学生在一起的情景。依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依然是没有随从,但学生的热情与尊重却没有因为先生的不要校长翱,也不摆校长架子而减弱,一个中年教育工作者的话,一个座无虚席的场面描写,一个不约而同的动作描写,一段我只要你那个手指头的精彩演讲,将蔡先生蔼然仁者的仁者风度汉字演绎至极致。这一部分的笔力集中到蔡元培日常的言谈举止,从生活的层面落实蔡先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第二部分主要定了蔡先生如何把北大一个官僚养成所变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把死气沉沉的北大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战斗堡垒的,以此兼容并包的任用与意义。对此,作者展开了三方面的描述。一是改变北大校风,提倡为学术而学术。二是实行兼容并包,具体表现在能者为师,不论资排辈。三是亲历亲为,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作者认为“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文本阅读与理解2、朗读文章,思考,文章在结构内容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写蔡先生的春风化雨,一部分是写他的兼容并包。追问:思考这两部分和“最大的教育家”有何联系?(先不讨论,只留为思考的问题。)3、作者通过哪几件事情来写“春风化雨”,概括一下。(非常简单,可自我概括)4、作者在论述第二件事时,写到了自己的感受,把感受的话语画出来朗读一下。“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5、作者通过哪些文字写出了这样一种气象?我们从何处可以感受得到?参考:两个“虚掩”,四处“没有”的句子,见其书生本色。两个“亲切”,一问一交代,见其蔼然风范。以校长身份,而能淡然处事,不慕浮华,以学生事为事,见其超乎事务,萧然物外。6、第5节的文字有何作用,是否在表现作者的见识和胆略?意在反衬蔡先生的境界,“不做官”,办教育。正是本色和精神。7、作者在叙述第三件事时,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化雨”的?参考:①“仍然”“一个人”都与前文呼应,两个“没有”、“不惊动”,都是不言之教,在呼应上,正表现了“吾道一以贯之”的精神。②学生的反应上,“一进”了会场的门“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此正人格的感染所致,此处是以结果写原因,或者说是衬托。从学生的态度正可看出蔡先生的人格魅力之大。③讲笑话以及谈希望,既见其风趣,又见其诚恳。同时,所谈希望,十分切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与人格和精神上的“不言之教”形成“实践行为”上的呼应。8、就我们所见所闻,你是否有过相似的经历与感受,又有无相反的经历与感受?可以尝试着平和的语气来描写叙述一下。(如果是相反的,可以在文字上和本文形成对比。)参考:学生生活中应有这样的体验,我说的主要是相反的。可以在对比中感受蔡先生的魅力影响。9、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对“春风化雨”所体现出的精神境界从哲学的层面做了概括为“极高明而道中庸”。那么,联系程明道的诗和元培先生的言行来看,这一成语如何理解呢?参考: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自得和与人同。可以联系他的蔼然慈祥和诚恳。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通与入。可与其对留学生的期望见出。(如欲深入理解,则必须联系他的生平志向和业绩。就本文则必须分析下一部分)大家阅读一下,第10——22节1、概括一下“兼容并包”都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②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大家都阅读过关于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做校长期间的资料,能否举例来说明。2、“兼容并包”给北京大学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和影响。①使北大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在北大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并成为全国这种局面的最重要的一部分。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3、思考讨论:(1)蔡先生所处是什么时代,是什么政府。(专制与落后)(2)陈独秀持何种主张,与当时的政府有何对立之处。(民主与科学)能否举出兼容并包在当时北大的实际表现。(3)新文化运动有何影响,有什么意义。(五四运动是一个高潮,其后的影响也很深远。民主科学自由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4)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大师层出)(5)现在的北大是个什么样子,与当时的北大相比,有什么不同。(没有大师,没有声音)4、通过讨论,我们更明白这样的“兼容并包”实际上是一种高远的目光与见识,是一种不同流俗,超然物外的“极高明”。还是一种坚韧的斗志的表现。5、那么这样一种气势磅礴的“兼容并包”和先前的那种细腻婉转的“春风化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参考:这两者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无有大胸怀,如何“兼容”,如何“并包”,如何开启新文化运动;又如何以尊贵地位(在蔡的不以为官正是其精神所致)春风化雨;无大胸怀,所谓的春风化雨只是表象,亦不真诚矣。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人同,则不言之教于无形中、于平常中。有“道中庸”,则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以上两者是一种境界的两种表现,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作者写了和蔡先生的几次见面?初见:气象:仁厚的长者春风化雨直接请先生开证明:所见:没有-没有-没有-没有所言:三句话、两个亲切所想:不要排场,不摆架子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物,萧然物外的气象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赴欧美考察没有-没有-不惊动-不惊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语言描写一个座无虚席的场面描写一个不约而同的动作描写一次我只要你手指头的精彩演讲•书生本色•仁者气象改革北大之一第一步,明确大学宗旨。大学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不是做官发财的阶梯。“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他在上海办的《新青年》搬到北京。,改革北大之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学术的兼容并包旧派:辜鸿铭、林纾、刘师培、黄侃新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新派:《新潮》中间派:《国民》旧派:《国故》影响北大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其影响远超教育领域杜威:“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lěi)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毛泽东特发唁(yàn)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能为两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把握全文结构特色本文虽是一篇记人散文,却也体现了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在行文结构上的严谨与层次上的,明示了高度的概括能力。整篇文章紧紧围绕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样一个精神境界展开描写。具体到褷,和双总结出春风化雨与兼容并包两方面,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荼中,作者笔下的蔡元培先生始终如一,行文统一的背后是蔡元培先生人格的高尚。在具体的行文描述中,作者又没有因为精神的抽象而流于夹板,用自己所见所闻娓娓道来,使人物既可敬又可亲,仿佛身临其境,如沐春风的感觉也油然而生。选材特色就蔡元培先生已有的超然卓著的业绩和事迹而言,他确实是最大的教育家,这一点,从蔡元培对近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本文后半部分内容对此也有所涉及。此之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