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理常识之冬“九”与夏“伏”制作:刘子鹏2010-4-18目录1.“九九”释义2.“九九”的算法3.为何冷在“三九”?4.养生学家:冬练三九5.相关图片6.“三伏”释义7.“三伏”分类及起算方法8.思考:为什么热在“三伏”?9.相关图片10.完毕九九的释义《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中国农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九”后来引申为寒冷的意思。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早在南北朝时期,民间就有了九九的算法。《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九九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在长期的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并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返回目录九九的相关算法从冬天的冬至日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九”的变化,从客观上反映出天气由冷变寒,再由寒转暖的过程。其中开头的“一九”是由秋季向冬季过度,“九九”是由冬季向春季转变。返回目录为何“冷在三九”在冬至时期,虽然白天最短,地面每天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而冬至以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却很缓慢,从冬至到“三九”这一时期,平均每天只增长约一分钟。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在“三九”时节才达到最大值。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时节气温最低。另外,“三九”前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冷气团也发展到极为强盛的阶段,强冷空气的频频入侵也是造成气温低的原因之一。返回目录冬练三九三九应注重扬手,而锻炼又是重要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在数九寒冬之际,练武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锻炼人们不怕严寒的坚强意志。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由于全身剧烈地活动后,呼吸加深,消化能力加强,新陈代谢旺盛,改善了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成绩就会随之提高。返回目录相关图片冬日雾凇冰冻三尺冰雕艺术冰雕艺术返回目录三伏释义“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伏”有潜伏的意思,从五行学说的角度看木、火、土、金、水,是依次相生的。春天属木;夏天属火;秋天属金;冬天属水。从秋到冬,冬到春,春到夏,都是相生的。但是,由夏到秋则相悖,因为火克金。夏天是秋天的克星,因此秋天它不敢出来,只好潜伏。五行家,在四季之中又安插了一个季节叫做“长夏”,也就是“伏”,这个季节属土。这个土是夏火所生,又能够生出秋金。如果没有这个“伏”,五行相生就循环不下去。所以“伏”是古代阴阳学家为了顺应五行创造出来的。返回目录“三伏”分类及起算方法“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3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末伏终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一般说来,“热在三伏”。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完善,各地的最高气温有时并不一定出现在三伏,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作为前面失误的补充。“秋老虎”是说,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同样是很热的。但是,中国民间老百姓也同时总结出了“立秋早晚凉;蚊从立秋死”的谚语。返回目录通过前面“冷在三九”的阐述请思考:为什么热在“三伏”?1.太阳高度的年变化2.昼夜时间长短3.地面热量的收入与支出4.陆地的比热性质(滞后性),例如,一天中的最高温出现在午后而不是正午。返回目录艳阳天小风扇高温停课持续高温导致重庆发生干旱冲凉游泳狂潮猴子下水北极熊食冰返回目录放映完毕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