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七章注意【了解:过滤器模型及其双耳同时分听实验的依据:注意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对信息的选择分析。注意的过滤器理论是有关注意机制最易于理解的理论解释,该理论最早是由布罗得本特(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后来的研究者们又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既然注意在行为上的特点就是人们能选择一部分信息进行加工,而忽略其他信息(就像酒会中我们有选择地倾听当前的谈话而忽略其他谈话声);那么,不妨将注意理解为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一个瓶颈或阀门,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这个瓶颈,注意就像过滤器一样只允许一部分信息通过瓶颈。双耳分听技术,这一技术的本质是让被试的双耳同时听见不同的信息。问题:注意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位置究竟是在感觉阶段、分析阶段,还是反应阶段?不同的双耳分听技术实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从而又将过滤器理论细分为:早期选择模型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晚期选择模型】一)早期选择模型1、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理论: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通过过滤器并进入高级分析水平的信息再接受进一步的加工,从而被识别和存贮。[看:这种过滤器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韦尔福德(Welford,1959)因此称其为单通道模型。]实验材料:Broadbent(1954)双耳分听实验,他向被试的右耳呈现3个数字,同时向左耳则呈现另外3个数字。呈现的速度为每秒2个数字。然后,要求被试再现。结果发现被试可用两种方式再现:以耳朵为单位,分别再现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以双耳同时接收到的信息为单位,按顺序成对地再现结果:Broadbent原估计能达到95%的准确再现率,但实际上,以第一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65%,以第二种方式再现的准确率为20%。解释:Broadbent认为,每只耳朵相当于刺激输入的一个通道,而过滤器只允许每个通道的信息单独通过。2、格雷和韦德伯恩(Gray和Wedderburn,1960)的研究:通道和刺激内容的混淆实验材料:在他们的分听任务中,格雷和韦德伯思对实验中所要用的单词加以分解,使同一个单词的连续音节在两耳之间转换,具体形式如下实验结果:他们发现,被试对呈现于两耳的信号内容敏感,被试报告的内容为“Psychology’,而不是呈现于同一通道的数字和单词音节的混合物。他们所发现的混淆,是信号的内容直接随着信号的呈现通道而变化。他们重新对布罗德本特的理论进行了有力的检验二)中期选择模型(衰减模型)Treisman(1960)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耳程序的实验【解释:所谓追随耳实验,其实就是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耳朵的信息。这两个耳朵被分别称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实验一:实验材料:左耳(追随耳):Thereisahouseunderstandtheword.右耳(非追随耳):Knowledgeofonahill.结果,被试都报告为:Thereisahouseonahill.并声称这是从一只耳朵听到的实验结果表明:当有意义的材料,分开呈现在追随耳和非追随耳时,被试会不顾主试的事先规定(即复述追随耳所听到的项目),而去追随意义。这种现象只有在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都能通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即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理论:她认为,已储存的信息如字词在高级分析水平有不同的兴奋阈限。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时其强度没有衰减,可顺利地激活有关的字词,从而得到识别;而非追随耳的信息,由于受到衰减而其强度减弱,常常不能激活相应的字词,因而难于识别。但是,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虽然有较低的阈值,却仍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实验二:实验材料:实验中,当她给被试两耳呈现的材料同为英文小说时,非追随耳的信息可以得到一定的识别;但当给非追随耳呈现的信息为生物化学材料时,则难以识别。前者是因为追随耳信号所激活的项目使非追随耳的相同或相近项目的阈限降低了。实验结果:在英法双语被试的实验中,她再次证明了这个问题。因为法语差者中只有2%的被试知道非追随耳中的法语信息,而法语好者则为55%。理论:总之,特雷斯曼的模型强调:(1)信息是大量输入的,这与早期选择模型一致;(2)加工过程是”衰减”式的;(3)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为语义分析之后的中枢过滤器。可见,特雷斯曼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作用,因而又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看:衰减模型和过滤器模型的基本共同点:两者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由过滤器来加以调节;两者都认为这种过滤器的位置处在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因而,这种注意选择都具有知觉性质。为此,在当前的认知心理学中,多倾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并,称之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并将之看作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三)晚期选择模型(反应选择模型)1、反应选择模型多依奇(Deutsch,1963)首先提出的提出了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selectionmodel),之后,诺曼(Norman,1968,1976)支持这个模型并加以一定的修订。理论:基本假定:由感觉通道输入的所有信息都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知觉加工,并加以识别。而注意选择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即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其选择标准是刺激对于人的重要性实验材料:哈德威克Hardwick(1969)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的追随靶子词实验。在实验中,向被试的双耳同时呈现一些刺激,其中包括一些靶子词。这些靶子词呈现在右耳或左耳的数量相同,但呈现的顺序是随机的。要求被试不管右耳还是左耳听到靶子词,都要作出分别的反应。实验结果:右耳和左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达到59%~68%。双耳的反应率很接近,且两耳差异不显著。2、知觉选择模型实验材料:Treisman和Geffen(1967)为了验证以上两种模型,设计了一个双耳同时分听实验,在此实验中既设置了追随耳程序(即让被试复述追随耳中所听到的项目),又设置了追随靶子词的程序(即在同时呈现给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些特定的靶子词,并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要做出反应,分别记录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可以做出如下预测:1)若追随耳能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而非追随耳听不到并不能做出反应,则支持过滤器模型;2)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但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则支持衰减模型;3)若追随耳和非追随耳都可听到靶子词并做出反应,并两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接近,则支持反应选择模型。实验结果:追随耳对靶子词的反应率是86%,而非追随耳的反应率是8%。这一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支持知觉选择模型【看:两类注意模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对注意选择机制(即过滤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反应选择模型)(知觉选择模型)】注意的操作定义及其研究方法一、注意的操作定义一)任务定义注意如果被试正确地执行了任务,那么不论正确执行任务需要哪种内部机制,被试都被认为注意了某一刺激而非其它刺激。我们把这种注意称之为”任务定义注意”(Task-DefinedAttention),它是被试在精确执行任务时发生的注意。更确切地说,我们把以”任务定义注意”确定为: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它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任务定义注意定义了引起注意的过程,任务定义注意的关键问题:使用任务定义注意时,经常会发生两种混淆:一种是任务定义注意与注意机制的混淆;另一种是涉及维度的任务定义注意和涉及维度值的任务定义注意的混淆二)持续性注意持续性注意描述的就是注意的保持过程,即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被称为持续性注意(maintainingattention)【看:区分引起注意的过程和保持注意的过程是至关紧要的,因为这两个过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例如,顶叶受损的病人很难把注意指向某些区域,但他们在保持注意上没什么困难;相反,患有ADHD(注意缺陷或多动障碍)的儿童通常可以引起注意但不能保持注意】三)加工定向注意注意的第三种操作定义方法,是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这个定义有两个本质属性:(1)注意被看作是从可选物中作出选择的过程;(2)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心理加工过程的效率。这种注意定义,被称为加工定向注意(Process-OrientedAttention)。换言之,加工定向注意即指: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二、注意的研究方法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双任务范式以及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提示范式提示范式(CuingParadigms)的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这种范式主要用于:(1)研究注意指向被提示信息的过程;(2)比较对被注意到的刺激和对未被注意到的刺激在加工过程上的差别。空间提示范式是提示范式的典型代表二)、搜索范式(侧重关注的是注意的集中指向性)搜索范式(SearchParadigms)的基本原理是: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nontargetstimuli)中的目标刺激(targetstimuli),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该范式反映了很多实际环境中出现的信息超负荷现象,它在两个方面的研究中有比较突出的贡献:(1)研究注意如何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研究注意如何在不同的感觉通道之间转移。最常见的搜索范式是视觉搜索任务三)、过滤范式过滤范式(FilteringParadigms)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下面将介绍的是过滤范式下的其他几个例子,它们是:整体-局部范式,双侧范式和负启动范式。1、整体-局部范式(主要研究单一刺激物的不同层次特征间的干扰)奈文(1977)发现了一个不对称干扰模型,基于这个模型的研究方法通常被称为整体-局部范式(global-localparadigm)。在该模型中,大图形由一组小图形构成,比如在下图中,整体的”H”是由局部的”T”组成的。实验呈现的图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整体字母与局部字母一致的,另一种是不一致的。于是,整体-局部的一致性就成为该范式的第一个自变量。此外,实验要求被试在图形呈现后报告整体字母或局部字母,也就是让被试注意整体或者注意局部,因此注意的指向在这里是第二个自变量。2、双侧范式双侧任务(flankerstask)范式则讨论多个独立刺激物之间的相互干扰。在双侧任务中,要求被试报告呈现于画面中央的字母而忽略呈现于目标两侧的字母(即要求被试注意中央的字母)。中央字中央和两侧的字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较快,而两侧和中央字母不一致时反应时往往变慢;但是,如果两侧字母离目标较远,那么这种干扰效应会减小或被排除。两侧物体的干扰作用反映了被试无法把注意完全集中在目标上此范式对于注意从目标区域到附近区域分散程度的研究很有用。3、负启动范式在该范式中每次试验呈现两个刺激,其中一个需要被注意并做出反应在上图中,呈现重叠的黑色和白色字母,要求被试说出每个白色字母的名称。当前次试验中不被注意的项目(如图中黑色的B)在下一个试验中变成被注意的项目(如图中白色的B)时,被试的反应时变慢。这说明不被注意的字母被识别并记住了。该范式常被用来评估对一个刺激有意忽略的情况下,注意能够多大程度上自动地分配到该刺激上,并影响此后的加工四)、双任务范式(侧重关注的是注意的分配性)双任务范式(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