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清代服装第一节概述清朝从公元1616年至1911年,共295年的历史,历经12个皇帝。清朝是以满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权。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大异其趣。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清代在服饰制度上坚守其本民族旧制,不愿意轻易改变原有服式。清代男子以袍、褂、袄、衫、裤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而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领口变化较多,但无领子,高层人士再另加领衣。男子官服在完全满化的服装上沿用了汉族冕服中的十二章纹饰。袍、袄:因游牧民族惯骑马,因此袍、袄多开衩,后有规定皇族用四衩,平民不开衩。补服:形如袍,略短、对襟、袖端平,是清代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很多。行褂:是指一种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俗呼“马褂”。马甲:为无袖短衣,也称“背心”或“坎肩”,男女均服,清初时多穿于内,晚清时讲究穿在外面。清乾隆皇帝着朝服像穿箭衣、补服,佩披领、挂朝珠、戴暖帽、蹬朝靴的官吏(清人《关天培写真像》)朝服补服补服:形如袍,略短、对襟、袖端平,是清代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很多。琵琶襟马褂马甲一字襟大襟领衣:清代服式一般没有领子,所以穿礼服时需加一硬领,为领衣。披领:加于颈项而披之于肩背,形似菱角。裤子:清朝男子已不着裙,而普遍穿裤,中原一带男子穿宽裤腰长裤,系腿带。首服:夏季有凉帽,冬季有暖帽。朝珠:这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一种标志,进而形成高贵的装饰品。腰带:富者腰带上嵌各种宝石,有带钩和环,环左右各两个,用以系帨、刀、觽、荷包等。鞋:公服着靴,便服着鞋,有云头、双梁、扁头等式样。另有一种快靴,底厚简短,便于出门时跋山涉水。领衣朝服及披领披领首服暖帽凉帽朝靴清代男子服饰分阶层观之,主要为以下三种:官员:头戴暖帽或凉帽,有花翎、朝珠,身穿褂、补服、长裤,脚着靴。士庶: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掩腰长裤,腰束带,挂钱袋、扇套、小刀、香荷包、眼镜盒等,脚着白布袜、黑布鞋。体力劳动者:头戴毡帽或斗笠,着短衣,长裤,扎裤脚,罩马甲,或加套裤,下着布鞋或蓬草鞋。这种服式延续至20世纪下半叶。第三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汉族女子清初的服饰基本上与明代末年相同,后来在与满族女子的长期接触之中,不断演变,终于形成清代女子服饰特色。汉女平时穿袄裙、披风等。上衣由内到外为:兜肚—贴身小袄—大袄—坎肩—披风。下裳以长裙为主,多系在长衣之内。兜肚霞帔大袄低领镶滚大袄裤子:只着裤而不套裙者,多为侍婢或乡村劳动女子。云肩:这是当时普遍佩用的装饰,云肩形似如意,披在肩上。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裤子绣金银长裤云肩镶滚彩绣窄袖、大襟、花缎、阔边大袄低领镶边的长袄镶边短袄鞋:鞋式旗汉各异。旗女天足,着木底鞋,底高一二寸或四五寸,高跟装在鞋底中心,形似花盆者为“花盆底”,形似马蹄者为“马蹄底”,一说为掩其天足,一说为增加身高,实际上体现出一族之风。汉女缠足,多着木底弓鞋,鞋面均多刺绣、镶珠宝。南方女子着木屐,娼妓喜镂其木底贮香料或置金铃于屐上。高底旗鞋木底弓鞋第四节太平天国服装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使旧式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他们改革历法,重视绘画,批判儒家经典,并设计规定了自已的服装式样与色彩,是第一支拥有自己独特服装的农民起义军。天德像忠王李秀成像本章重点、难点问题:1.清代冠服制度有何重大改革?为什么?2.女服的发展循着怎样的一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