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概述细菌性痢疾(bacillarydysentery)是由一些病原菌:包括志贺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感染引起的痢疾样病变。本节特指志贺菌(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可伴发热、全身中毒症状,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病原学革兰氏阴性杆菌,无鞭毛。分群:A群痢疾志贺菌-抵抗力弱,产生内、外毒素B群福氏志贺菌-抵抗力次强,产生内毒素,我国优势菌C群鲍氏志贺菌-抵抗力较强,产生内毒素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强,产生内毒素,欧美优势菌在外界可生存1—3W,但对各种化学消毒剂敏感流行病学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传播途径消化道传播(粪-口途径)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获短暂免疫流行特征夏秋季多发;儿童多发,中青年次之,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发病机制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细菌致病力取决于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痢疾杆菌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殖,产生内外毒素,引起病变病变主要是乙状结肠和直肠肠粘膜的炎症、坏死、溃疡发病机制外毒素-肠粘膜细胞坏死病初的水样腹泻神经系统症状内毒素-发热全身毒血症状急性微循环障碍微血栓及DIC感染性休克、器官功能衰竭、脑水肿、脑疝发病机制病变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显著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大量粘液脓血性渗出物,灰白色假膜,浅溃疡慢性期肠粘膜水肿、增厚,息肉样变、疤痕形成,肠腔狭窄中毒性菌痢结肠病变轻,全身病变重:全身微血管痉挛、通透性增加、脑水肿、神经细胞变性及点状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上腺皮质出血、萎缩临床表现(一)急性菌痢:普通型(典型)轻型(不典型)中毒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临床表现普通型以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为主要表现轻型毒血症状轻,腹泻次数少中毒型(1)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2)脑型: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脑缺氧、脑水肿、甚至脑疝(3)混合型:休克型和脑型的表现(二)慢性菌痢1、分型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隐匿型2、慢性菌痢概念及发生的有关因素: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达2个月以上急性期未及时诊治抗菌治疗不彻底耐药菌感染机体原有营养不良、免疫低下、慢性基础病等实验室检查血象:急性期WBC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可有贫血粪便常规:脓C、白C、红C,吞噬C有特征性粪便培养:确诊依据;指导临床用药采样注意:抗菌药物使用前、新鲜、有黏液、脓血部分治疗要点(一)急性菌痢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卧床休息,饮食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有高热、脱水或呕吐不能进食者,可口服补液盐(ORS)或给予静脉补液等。2.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亦可用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黄连素等,疗程5-7天。治疗要点(二)慢性菌痢1.抗菌疗法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可联合二种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疗程宜适当延长,有时需反复几个疗程。2.药物保留灌肠治疗要点(三)中毒型菌痢病情凶险,应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综合抢救措施。1、一般治疗:由于病情变化快,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意识状态、血压、脉搏、呼吸及瞳孔变化,做好护理工作。2、病原治疗:静脉应用两种有效抗生素,待病情好转后改口服。3、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抗休克治疗、呼吸衰竭处理。预防1、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彻底治疗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内毒素有关2腹泻:与肠道炎症有关3腹痛:与肠道炎症有关4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内毒素有关5营养失调:与腹泻有关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休息、卧位饮食隔离措施护理措施(二)病情观察:腹痛、腹泻情况,大便次数、量、性状脱水征象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瞳孔反射护理措施(三)用药护理遵医嘱用药,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四)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知识教育急性菌痢有关知识教育:休息、饮食、饮水、肛周皮肤护理、标本采集、用药指导等。预防复发的指导慢性患者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