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课件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必修2第七课诗三首第二单元经典晨读方法警示探究高考导航学习目标课堂互动课后强化作业课前预习经典晨读感遇三十八首(其二)陈子昂兰若①生春夏,芊蔚②何青青!幽独③空林色,朱蕤④冒紫茎。迟迟白日晚,嫋嫋⑤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注释】①兰若:香兰和杜若,草本植物,气味芬芳。②芊蔚:形容草木茂盛。③幽独:深居独处。④蕤(ruí):草木下垂的花。⑤嫋嫋:同袅袅,形容风吹拂。【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他主张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初唐诗坛的主将。其诗风格高昂清俊,深沉蕴藉。著有《陈伯玉集》。【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篇吟咏香草兰若。一、二句点明兰若生长的时间,描绘了兰若枝叶的茂盛。“芊蔚”“青青”两个同义词都形容花叶的茂盛,再加以“何”字,赞美之情自然溢出。前两句写绿叶,三、四句写红花,写兰若幽独空林,艳红的花朵披散下来,把紫色花茎都遮住了,使山林群芳为之失色。前四句赞美兰若的风姿,后四句转而写芳华的零落。由夏入秋,白日渐短,秋风乍起,芬芳的花朵也将凋落,“岁华”“芳意”用语双关,借花草凋零,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难以实现。此诗运用比兴手法,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却屡受排挤,这正像幽独的兰若。全诗通过对兰若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情。高考导航(2013年高考江西卷)15.古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1)____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______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2)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_;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3)_______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4)________________,皆为惠连;吾人咏歌,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5)爱人者,________________;敬人者,________________。(《孟子》)【解析】本题考查较难记忆的或有易混字和难写字的课外名句和课内重点句子。(1)本题相对简单。(2)“悟”“骸”字易错。(3)“峭”“晴”字易错。(4)“晰”字易错。(5)“恒”字易错。【答案】(1)还顾望旧乡同心而离居(2)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3)料峭春风吹酒醒也无风雨也无晴(4)群季俊秀独惭康乐(5)人恒爱之人恒敬之【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平时背诵名句名篇时要注意领悟含义,结合具体语境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生僻难写字、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留意语句顺序等。本题限选4题,答题时要注意。学习目标1.了解五言诗的基本特征;掌握有关的文学知识。2.欣赏诗的语言美、艺术美,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领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游子思乡之情;曹操的思贤若渴及统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陶渊明厌恶官场,热爱自然的情感。课前预习1.读准字音遗.(wèi)谁子衿.(jīn)樊.(fán)笼何时可掇.(duō)三匝.(zā)越陌.(mò)度阡.(qiān)吐哺.(bǔ)羁.(jī)鸟守拙.(zhuō)暧暧.(ài)呦呦.(yōu)狗吠.(fèi)朝.(zhāo)露鼓瑟.(sè)墟.(xū)里荫.(yìn)后檐2.掌握通假契阔谈(“”通“宴”)3.古今异义(1)同心..而离居同心古义:指感情深厚今义:指齐心,如“同心同德”(2)人生几何..几何古义:指多少今义:指几何学的简称(3)依依..墟里烟依依古义:指轻柔而缓慢地飘开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4)复得返自然..自然古义:田园生活,自然的本性今义:自然界,理所应当的(5)明明..如月明明古义:光明,明亮今义:副词,表示显然如此或确实,下文意思往往转折4.一词多义(一)虚词(1)当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对着②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处在某个地方或时候(2)以①忧伤以.终老相当于“而”②慨当以.慷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③何以.解忧介词“靠”(二)实词(1)遗①路不拾遗.丢失的东西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④以光先帝遗.德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⑤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排泄⑥地有遗力,民有遗.力剩余的⑦采之欲遗.谁读wèi送给,赠送,给予(2)顾①赢得仓皇北顾.回头,回头看②回顾.望旧乡看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④大行不顾.细谨考虑⑤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只是,不过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5.词类活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榆柳荫.后檐(名词用作动词,遮蔽)鼓.瑟吹笙(名词用作动词,弹奏)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动用法,使……归)去日苦.多(意动用法,以……为苦)山不厌.高(意动用法,以……为厌)6.文言句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宾语前置)开荒南野际(省略句,“荒”后省略介词“于”)狗吠深巷中(省略句,“吠”后省略介词“于”)鸡鸣桑树颠(省略句,“鸣”后省略介词“于”)7.走近作者(1)《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最早源于梁代萧统《文选》。“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2)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为兖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3)陶渊明(365~427),东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等级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他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8.了解背景(1)清代沈德潜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有过很好的分析:“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徒添一腔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逐渐没落的时代面貌。(2)《短歌行》:曹操领兵南征北战,“挟天子以令诸侯”,渴望统一天下,然而,他虽高标“唯才是举”,却又叹人生苦短,人才难求。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表达了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抒发其求贤若渴的情怀。(3)《归园田居》:共五首,大概写于诗人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的次年(406年)。这是第一首,诗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课堂互动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第一段)1.吃透文本1.《涉江采芙蓉》:写游子不辞辛劳,满腔热情,涉水到江河里采摘荷花,要送给家中最心爱的人。在摘花的时候,四顾都是陌生人,自己的心上人却在远方,在遥远的、短时间内无法到达的地方,游子心头被泼了一盆冷水。想到两情相爱却异地分居,这种情形也许会延续一辈子,心情一下子变得沉甸甸的。2.《短歌行》第一段写到诗人在对酒当歌的欢宴时刻,突感人生易逝,不禁感慨万千。面对逝去的年华,想到了功业未成,不禁忧从中来,于是唯有借酒消愁。表面上情调消沉,其实正表现了诗人想建功立业而未成的焦急心态。2.设疑激智(1)怎样理解《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涉江采芙蓉》这首短小的抒情诗,初读感到它很单纯,是表现一位女子在采莲的美好时节思念自己离居的丈夫的。女子是这首诗的主人公,抒发的是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如果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这首诗归根到底仍然是游子的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虚拟”的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腔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2)诗中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以花草赠给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对这种行为怎样理解?芙蓉,即荷花。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起首“涉江采芙蓉”一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3)诗人“涉江采芙蓉”时原来就没有想到“所思在远道”吗?如何理解“所思在远道”这句话在诗中所处的位置?“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还是为了“所思”。如果入首就开门见山,把对方表出,诗就平板无味了。在头两句对方是藏锋不露,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对方突然托出,才见出这句话有雷霆万钧之力。这句诗是全诗发展的顶点,同时是个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

1 / 9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