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来源:庐江县职业与成人教育中心|作者:刘长海|日期:2008年11月22日|浏览1320次]摘要:德育主题活动就是根据德育目标和学生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育德,在生活中体验德育,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体现了时代感,起到了教育学生、熏陶学生的作用。本文从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主题活动的必要性,具体做法,活动的反思等四个方面来浅述中职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实践与思考。关键词:中职学生;主题活动;实践;思考教育就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马克思概括得很好: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在扮演一个社会角色,都应当按照法律、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立身行事,正因为如此,教育有三个方面是离不开的:第一、离不开道德;第二、离不开情感;第三、离不开智慧。离开了道德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离开了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离开了智慧的教育是缺乏创造活力的教育。《红楼梦》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说明只讲聪明没有道德,结果误了卿卿性命。归根结底还是有道德的人更聪明,我把它概括为“德者智”,大体如此。一、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近年来,由于生源竞争太过激烈,为了生存,学校在招生时往往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量”,而非“质”,有不少学生的思想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信心,自卑感强由于受普高热的影响,很多中职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才是优秀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是“末等公民”。为此,他们总认为自己能力低,前途渺茫,低人一等,具有较强的自卑感,意志消沉。2、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基础,加上学习习惯差,因此,中职生的文化基础特别是数学、英语等课程普遍较差,另外,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他们进入中职阶段学习后,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的陋习很难改掉,因此,对他们来说完全是全新的专业技能课,学习兴趣也不够浓。3、追求物质享受、缺乏吃苦创业精神现在的中职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做事没有恒心、没有毅力,劳动技能训练怕苦、怕累。4、行为规范和自律能力差,法制观念淡薄出口成“脏”、抽烟、赌博、打架、早恋、乱扔垃圾等现象随处可见,敲诈、偷窃等违法行为屡屡发生,明知道不可以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差,明知故犯。二、德育主题活动的必要性1、现行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现行德育工作往往倾向于从德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探索德育发展机制,而视学生为被动的道德客体,即便是将学生视为道德主体,也大都从教师的角度去研究学生主体,似乎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恩赐的结果,这种“教师本位”的视角定势,严重背离了时代要求,违背了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基本规律,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以教师所谓的主体作用压抑学生的自主发展,具体表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参与多于学生参与,少数学生参与,多数学生不参与;另外,教师对主体参与的设计与控制无力,使学生主体参与走向以个人为中心,甚至还会导致参与中断、放弃等现象,由此可见,我们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严重问题,反映出德育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等问题。2、主题教育是德育的载体德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注重德育的开放性,注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细致、生动性,增强双向互动性和适应性,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加深对德育原理的规范等认识、理解,并不断训练、升华、自省和内化,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个体行为规范和思想品质。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的基础上,引导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使每一次活动都成为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富有弹性的、具有人性化氛围的教育空间,它既破除了传统德育的灌输,又解决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种种弊病,通过主题活动教育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三、德育主题活动的具体做法1、设置主题教育月我校具体做法:9月份——行为规范月,10月份——法制教育月,11月份——传统教育月,12月份——诚信教育月,元月份——安全教育月,2月份——社会实践活动月,3月份——文明礼貌月,4月份——法制教育月,5月份——劳动教育月,6月份——理想前途月,7月份——安全教育月,8月份——环境保护月,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天天有内容”的德育新局面,迫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者比牧师更多一份“传经布道”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不间断的冲击,让时间铸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升华学生人格。2、注重活动形式形式是内涵的体现,形式单一就会使内涵表现力不足,让人乏味。就好比鸡蛋是营养丰富的食品,但如果厨师天天以煮鸡蛋的形式给你吃,你就会犯腻;假如换成今天炖鸡蛋,明天炒鸡蛋,后天摊鸡蛋饼等形式呈现出来,你就会胃口大开,同样我们的德育活动形式也应该多元化、多样化,才不会让我们的学生觉得德育是严肃呆板的说教、空洞的马列主义。如在“诚信教育月”活动中,可紧紧围绕“明礼诚信,励志成才”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诚信教育活动: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书法、美术作品展,讲诚信故事,做诚信榜样,动员学生收集古今中外关于“诚信”教育的格言,论诚信自我,做诚信青少年,制定“诚信公约”等等。3、深化活动效果在“重智轻德”颇有市场的今天,为了避免德育工作“应付”、“随意”、“忽悠”、“不动”等消极行为,还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活动效果。(1)强化思想教育德育切忌说教,通过主题活动开展,消除受教育者的抵触心理,从而愉快地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比如传统教育月中瞻仰烈士陵园,感受烈士的高尚的品格、坚定的信念、奋不顾身的斗志,感受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从而使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灵魂接受洗礼,人生境界得以提升;此外,还可以根据这些活动写体会,关注自身的成长,重视自身的成长,做到有章可循,有样可效,有辙可鉴,有事可做,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融于集体、融于社会,贡献聪明才智,发光发热。主题活动课强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与一定道德规范相一致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及道德信念,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题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学生全员参与、全身心参与到课堂上来,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缓解了应试体制教育下普遍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甚至厌学的现象,达到了“以德促教”的理想效果。如举办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和校园氛围,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3)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中职的学生来源分散,由于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加上有不少同学长期缺乏管教,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极度缺乏,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开展“学规范”活动,对照“规范”找差距,加强学校、班级协调合作教育;其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加强父母责任,共同担当教育子女的义务。以上措施的实施,有效地控制少数“生性顽劣”学生言行举止,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4)为学生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主题活动课创设的教育情景取材于社会生活及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在其情境中进行着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积累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反思,掌握了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去正确行动,使学生在易于接受、实践性强的活动之中,在思想品德上达到德育目标的要求,从而使每一个同学自觉将树立远大理想列入自己的成长目标,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以提高基本素质为宗旨,以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尽力而为,积极为将来参与国际人才的竞争奠定基础。在落实活动月的过程中,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希望借此能达到德育不走形势,育要育到心里,也让学生看得到自己的成长历程。一般说来,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提出更高的需求,并不断进步达到更高目标的动力。4、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要使主题活动真正起到教育作用,决不能忽略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即在活动后要进行“追踪教育”。每月主题活动结束时都要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促其升华,力争在每次活动之后,让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如在传统教育月结束以后,班主任可经常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活动后行动上的表现,为了避免“时过境迁”,经常提醒学生“今天你为父母做了什么”。再如,“行为规范月”活动结束以后,可通过自我规范、相互影响、集体教育、自评、互评、家长评等形式,把“行为规范”落实到每一个同学身上,各班可通过民主评选,看谁表现好,看谁得分高,每个学生要对活动进行了个人小结,让学生明白了今后改进的方向。四、德育主题活动的反思1、是否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能否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了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我们将9月份定为“行为规范月”,制定一系列的学习、安全、礼仪等各项行为规范,为提高规范教育的可操作性,再将各条规范具体化,并将各班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作为评选“星级班级”和“优秀青少年”的主要依据。在规范评比过程中,各班又建立了班级考评制度,周周有评比,月月有总结,班主任的眼睛盯在学校的记分牌上,学生的眼睛盯在班级评比的“星”和“花”上,每周一节的班会课,就成了评比和总结的主阵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课堂的主旋律。这些做法,是不少班主任的经验之谈,并为自己规范教育的有效性沾沾自喜。课间十分钟,你会看到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站着一些学生,他们羡慕地看着周围的同学们玩耍,自己却不参与其中,连地方都不挪动一下,当我们看到全校几千名学生排队时鱼贯而出,毫无声响时,老师们是否想到:我们在为自己规范管理的成果沾沾自喜时,有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过学生生命的真正需要呢?德育制度到底是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生活的需要,还是学校和教师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退一步说,这样的规范教育,真的有效吗?我觉得不是,如果说“有效”,也是短期的,因为这种“有效”是学生在各种规范“高压政策”下的被动表现,而不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主动需要与表现,一旦这种“高压”政策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解脱、发泄。我们是不是要去反思一下德育规范教育?我们的德育规范教育都做了些什么?那些习惯、修养,到底是我们规范管理的需要,还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规章制度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学生的主体需要才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行为规范是源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产生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健康、安全、积极、愉快地生活,如果过分强调从规范出发,结果只能是强制与顺从,又怎能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角度来思考学校的德育制度与评价模式,是否需要改革一下?2、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时代特点长期以来,我们不可谓不重视德育。每个学期,我们都制定详细的德育计划,并按计划开展德育活动,可谓“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如果是重大的德育活动,我们还要制定专题活动方案,加强落实。表面上看来,针对性很强,实际上大而空,缺乏实效性。如每年三月份的“文明礼貌”月,学校组织学生学习几篇“雷锋日记”,号召每个学生为班级或社会做几件好事,几乎成为模式化。雷锋同志生活的年代相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已很陌生,更不用说革命传统教育中红军长征吃野菜的艰苦,不是仅仅读几篇文章就能理解的。雷锋精神的内涵,也不是有意识地做几件好事就能领会的。不是有学生说“野菜比白米饭好吃多了”吗?是啊,现在的都市人不都是拿火腿肠喂宠物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