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第五章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已经发生过一次资产阶级革命,那就是16世纪末的尼德兰革命。但是,它的影响是微小的,而且革命的结果,尼德兰并没有走上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则第一次在欧洲的一个大国里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革命期间及革命后出现的资产阶级政治和哲学思想,也促进了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兴起。第一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一、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早在15世纪末,英国就开始了圈地运动。这个运动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更加猛烈了,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促成的。第一,到16世纪末,由于工业的发展及城市的成长,增加了对于农产品的需求,于是原料及粮食价格扶摇直上,从而推动地主投入圈地运动的热潮。第二,到17世纪初,封建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地主看到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对自己更为有利。这也是刺激地主进行疯狂的圈地的重要因素。圈地运动的后果第一,它实现了农业的生产者(农民)与生产资料(土地)分离的过程,使英国成为原始积累的典型国家。脱离土地的农民,一方面为工业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另一方面也为工业创造了市场,因为农民消失的过程,也就是农民家庭手工业被破坏的过程。第二,在英国农村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地主对于农民的封建剥削,过渡到农业资本家对农业工人的资本主义剥削。地主在圈地之后,往往把土地出租给农业资本家,有的则自己经营资本主义农场,一变而为农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在大规模的农场上采用雇佣劳动。两者都与资本主义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都资产阶级化了。第三,在经过圈地后出现的资本主义农场上,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7世纪上期,资本主义农场一般都使用人工肥料,在排水及土壤改进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许多农场已使用新农具,甚至农业机器,如播种机。这些农业技术及方法的改进,只有在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农场上才有可能实现。结果,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而产量比封建农业经济提高了三四倍。不过,圈地运动及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到17世纪上期,只限于东部及西南部地区,而西北部及北部地区依然保存着古老的封建农业经济。血腥立法在圈地运动中,广大农民被从世代耕种的土地上赶走,成批地化为乞丐、盗贼和浪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那么驯服,……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甚至要把人吃掉。”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1597年在国会演说中提出,造成大量乞丐和流浪者的根本原因是圈地运动。都铎王朝曾经颁布不少限制圈地的法令,但都没有执行。相反,从16世纪30年代起,都铎王朝颁布了一系列的迫害失去土地农民、禁止流浪的法令。1530年政府法令规定,年老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乞丐,必须领得乞食特许证;凡身强力壮的乞丐,一律逮捕,鞭打后送回原籍。1536年亨利八世重申前令,并规定第二次逮捕的流浪者,除了鞭打还要割去半个耳朵。第三次再犯处死。1547年的立法规定,凡流浪者在一个月内找不到工作,一经告发,就判处为告发者的奴隶。如果奴隶企图反抗,主人可以立即把他处死。伊丽莎白统治时期(1558-1603年)每年平均有三、四百流浪者被处死。所以,马克思把这些法令称为,“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其目的是强迫失地农民“习惯于雇佣劳动制度所必需的纪律。”“羊吃人”反映了英国原始积累过程中的暴力性质。但在客观上,它加速了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和自然经济基础,为资本主义工农业提供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同时,圈地运动的结果产生了新贵族与农业资本家,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17世纪中叶,正是由于有了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的联盟,才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上了历史日程。二、工商业的发展呢绒工业是英国的“民族”工业。革命前,呢绒生产遍及全国各个城市及广大农村。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都有。除了呢绒业而外,在制铁等部门也产生了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随着工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也兴隆起来。英国对外贸易主要是通过贸易公司进行的,大商人每年从对外贸易中获利甚多。英国商人还参加非洲奴隶贸易,甚至有人从事海盗活动。金融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伦敦是英国贸易及金融事业的中心。伦敦交易所开设于1568年,它不但在英国,而且在全欧洲也有很大的影响。总的说来,到17世纪上半期,英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优势。英国的工商业与外国相比,也不算是最先进的,英国无论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荷兰和法国。英国工商业发展虽然不大,但是英国资本主义总的发展却比欧洲其他国家有更大的成就。这是因为英国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渗透程度,是为其他国家所不及的。三、海外掠夺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也步西班牙、葡萄牙的后尘,走上了海外殖民的道路。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英国先后建立了许多享有特许专利的海外公司。其中有1579年建立的东方公司,经营波罗的海沿岸的贸易。1581年成立利凡特公司,掌管地中海东岸的贸易。1588年建立的几内亚公司,专门掠夺非洲的黄金并向美洲贩运黑奴。最重要的是1600年建立的东印度公司,它垄断了好望角以东的一切国家的贸易。后来还控制了殖民地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那时,伦敦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6、17世纪,欧洲各国的海外贸易多半带有海盗略夺性质。而英国就是以海盗掠夺著称的国家。英国的海盗船,公开挂着国旗,在公海上进行抢劫,或袭击港口。主要的被袭击对象是西班牙殖民地和西班牙本国的船只。豪金斯、德雷克等人就是这些海盗的代表。豪金斯是普利茅斯的船主,伊丽莎白女王为奖励他的海盗活动,授予他贵族称号,封为海军大将。德雷克曾经率领一支海盗船队,到秘鲁、智利沿海城市,抢劫西班牙待运的金银,英王授予他骑士称号。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其指挥官就是德雷克。海盗掠夺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四、经济变动下的英国社会阶级状况圈地运动大大地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首先,原来是统一的贵族分裂成为互相敌对的两大集团。在东部及西南部的农村出现了新贵族。新贵族主要是从中小贵族(乡绅)转变而来的,参加圈地的绝大多数是这些乡绅。新贵族还投资到工商业,成为身兼工商业者的土地所有者。同时,新贵族也经常由商人演变而来,很多大商人由于买到土地一变而为地主。他们从破产的封建贵族手中买到土地后,就出租给农业资本家,坐收资本主义地租,从而跻身于新贵族集团。新贵族所处的地位异常优越,他们与旧式封建贵族享受同样的特权及政治地位,而经济地位却比旧贵族为高。与工商业资产阶级比起来,新贵族也有很多优越的条件,因为他们本身多半担任地方官吏,可以利用特权及政治地位发展自己的经济。他们的经济与资本主义互相适应,因而他们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是一致的。而且由于有的新贵族兼营工商业,也由于新贵族不断由商人补充,所以新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便自然而然地建立了同盟。但是,新贵族受到骑士领有制的压抑。在这个制度下,地主的土地不算是他自己的私有财产。在法律上,国王是全国最高的土地的所有者,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是有条件的,要向国王履行一定的封建义务。最早,贵族地主必须为国王服军役。从12世纪以来,这个义务又为“盾牌钱”所代替,即由地主缴纳货币捐税,以代替服军役。此外,地主还要负担各种贡赋,其中有所谓“助钱”,这是地主的长子接受骑士衔、长女出嫁,以及国王作战被俘时,为了拿钱赎取而必须缴纳的。次是继承税,亦即地主子嗣继承采邑时所应纳的税。以上总称为骑士捐。令地主更难以忍受的是,在骑士领有制下面,在他们死后而子女尚未成人时,他们的土地要暂时由国王所派来的官吏管理。在管理期间,国王甚至干涉地主子女的婚姻,如果当事人不愿受干涉的话,必须缴纳“婚姻费”。子女成年时,还必须向国王缴纳特别捐,然后才能领回土地。此外,在国王官吏管理土地期间,他们还任意侵吞地主财产。而且,在16、17世纪,国王还以最高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干涉地主的圈地,并且对圈地者处以罚金。17世纪初,地主由于圈地而交给国王的罚金,构成国王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总之,新贵族迫切要求废除骑士领有制,以便把自己的封建财产变为无条件的资产阶级私有财产。未参加圈地运动的封建贵族依旧经营古老的封建经济,靠剥削农民的封建地租而生活。他们中间还有不少人担任官职或国教僧侣。“价格革命”的结果,他们的固定的地租收入下降,生活水平下降,甚至负债累累,变卖土地。这些旧贵族虽然经济地位下降了,但是他们在政治上是统治阶级,他们的命运是与封建专制制度紧密地联在一起的。因此,他们和国教教会的僧侣一样,都是最反动的集团。其次,资产阶级包括农业资本家和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农业资本家有不少人是从自由持有农转化而来的,他们经营资本主义农场,使用雇佣工人。随着手工工场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势力也不断壮大。但是,在城市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最大的是大商人大金融家。大金融家很早就与宫廷发生关系,并且扮演了向国家放贷的高利贷者的角色。大商人的特许贸易公司进行独占贸易,广大中、小商人及手工工场主都反对独占制度。再次,革命前英国的农民类型①自由持有农(freeholder)。他们是远古时代自由农民的后代。他们对领主负担的义务较轻,并享有一些政治权利。可以担任地方官吏,如治安法官、村长等。他们每年收入有40先令的人还有选举议员的权利。②公薄持有农(copyholder)。他们是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解体后,由过去的农奴转化而来的。他们虽然有人身自由,但没有土地,须根据庄园法庭的公薄记录,才能得到租地权,但土地属于贵族地主。这种农民没有政治权利。公簿持有农除了向地主缴纳封建地租外,还要负担一系列苛捐杂税,是农奴制残余。以上两种为自耕农。英国革命前,农民中人数最多的是公簿持有农。③茅舍农(cottager)。他们的主要财产是茅舍,地位比自耕农低,是贫农。他们只有3-4英亩的宅旁园地,有的还当雇农,或从事手工副业。④垦荒人(squatter)。他们是农村中的流浪者,一般来自外乡,有时在庄园的荒地上开垦;有时受雇于人。⑤农场个人(farmservant)。依靠雇佣,领取工资为生。最后,工场工人:手工工场中的雇佣工人,极度贫困。手工作坊的工匠及学徒,在师傅的剥削下,过着贫困的生活。他们享受不到任何自由及权利,被剥夺了选举权,政府官吏及地方贵族可以任意欺凌他们。五、清教运动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的,这是英国革命的一个特点。因此西方史学家称之为清教革命。早在16世纪上半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就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了英国国教。但是,国教还不能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虽然国教脱离了教皇,尊奉英王为教会首脑,不再向教皇交纳捐税。然而,英国国教的教义与组织结构与天主教接近,并没有多大变化。资产阶级新贵族逐渐地感到,英国国教不利于本身的发展。这是因为:第一,国教在教义上倡导君权神授,是巩固专制制度的支柱;第二,国教教会保存了许多天主教的残余,在组织结构上,国教仍然实行教阶制,保留了主教;在仪式上仍然保留了斋戒、祈祷及礼拜等繁文缛节,这些事情对于终日忙碌的资产阶级说来,等于浪费时光。第三,国教教会的僧侣奢侈放荡,残酷地剥削教徒,影响了资产阶级的资金积累及扩大工商业的活动。为了反对国教,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便借用了加尔文教作为斗争的武器。原因如下:第一,加尔文教教义颇适合资产阶级口味。加尔文教教义的中心内容是预定论,认为有些人是上帝的选民,注定要得到拯救,而另一些人则注定成为弃民,永世受地狱之苦。人们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必须在自己的事业上表现出成绩,证明他是上帝的选民。第二,加尔文教废除了“偶像崇拜”等华美仪式和教会勒索,取消荒诞的纪念日,有利于资产阶级。第三,加尔文教的组织比较民主,因而合乎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要求。英国的加尔文教又称清教,这是由于英国的加尔文教徒要求清除教会里的天主教残余而得名。清教最早出现于16世纪60年代。它猛烈地攻击国教僧侣的道德败坏,生活糜烂,提出严肃的、勤劳的生活理想。清教徒主张排除教会里的一切华美的装饰,如圣像、祭坛和彩色玻璃等。他们反对用祈祷书来祈祷,反对在提到基督时鞠躬,反对用

1 / 10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