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与翻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傅雷的翻译理念及其翻译追求——王晴15级翻译•1.傅雷认为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强调翻译工作者必须认真了解对方(指原著及原著作者等)和了解自己,必须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艺术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不能容忍,所以态度不知不觉的变得特别郑重,思想变得很保守。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和感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翻译经验点滴》原文:Qu'est-cequec'estqueça?J'espèrequevousn'allezpasencombrermasalleàmangerdevosbouquins.二改:“这是什么东西?......”一改:“什么东西啊?......”初译:“什么东西?......”第一种问话是一种很平常很普通的形式,第二种问话似乎略微还带有温和的语气,都与迦玛当时对皮罗多的态度不吻合。她对皮罗多是恨得要死,讨厌极了,既要寻衅攻击报复,又没有多余的话愿与他说。通过对迦玛当时心理的剖析傅雷最后修订为:“什么东西?希望你不要把书堆在我饭厅里”。“什么东西”,这四个字简短有力,可以表现迦玛见了皮罗多就来气又不想与他多废话的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让读者对迦玛说话时的脸色充满想象。——《傅雷文学翻译的精神与艺术追求——以《都尔的本堂神甫》翻译手稿为例》•2.翻译作品不仅仅在于了解与体会,还需要进一步把译者所了解的、体会的,又忠实有动人地表达出来。他强调译者本身的条件、气质对于原作的“适应力”。“我深深的感到:一、从文学的类别来说,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弄得不仅诗意全无,连散文都不像,用哈哈镜介绍作品,无异自甘做文艺的罪人。二、从文学的派别来说,我们得弄清自己最适宜于哪一派:浪漫派还是古典派?写实派还是现代派?每一派中又是那几个作家?同一个作家又是那几部作品?我们的界限与适应力只能在实践中见分晓。勉强不来的,即是试译了几万字,也得“报废”,毫不可惜;能适应的还须格外加工。测验“适应”与否的第一个尺度,是对原作是否热爱,因为感情与了解是互为因果的;第二个尺度是我们的艺术眼光,没有相当的识见,很可能自以为适应,而实际只是一厢情愿。”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解放以后对作品政治性的一种慎重考虑,这固然是一个因素,但远不是全部。金圣华女士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是两人“性情相近,对文学的看法一致”才使得傅雷选择巴尔扎克作为终身致力的对象。她说:“剖开巴尔扎克表面的浪漫与不羁,正是文学巨人无比的意志、毅力、自律与执著;而透过傅雷表面的冷静与含蓄,却满是艺术家的激情与狂热。博雷个性外冷内热,正适合翻译巴尔扎克这位写实派大师气势磅礴,但又细致入微的作品。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傅雷自己说过,他的翻译作品中,最满意的是对罗曼·罗兰作品的翻译,自问最能传神的还是对罗曼·罗兰作品的翻译:第一是因为时代相同;第二是因为个人气质相近。•3.他强调译者的人生经验、全面的学识修养对文学翻译的极端重要性。“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包。”......“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猎涉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亦步亦趋的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读者听。因为文学家是解剖社会的医生,挖掘灵魂的探险家,悲天悯人的宗教家,热情如沸的革命家;所以要做他的代言人,也得象宗教家般的虔诚,象科学家般的精密,象革命志士一般的刻苦顽强。”傅译《贝多芬传》•原文:Danslapartitiond'Egmont;etjusquedanssesconcertospourpiano,dansceconcertoenmibémol,op.73(1809),oùlavirtuositémêmesefaithéroïque,oùpassentdesarmées.1.还有《哀格蒙特序曲》,甚至《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七十三号,一八0九),其中弦耀技巧的部分都是壮烈的,仿佛有人马奔突之势。2.在“爱格蒙的乐谱里面:而且甚至在他的钢琴的协奏曲里面,在这阕“第三音低半音协奏曲”里面,作品七十三(一八零九),在那里熟练本身也成为英勇的,在那里走过一些军队。3.这支奏鸣曲,还有《哀格蒙特》的总谱,直到他的钢琴协奏曲及《降E调协奏曲》(作品第73号,1809),精湛的技巧表现英雄气势,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过。4.在《埃格蒙特序曲》,直至《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七十三号,1809年),连技巧的弦耀都是壮烈的,仿佛千军万马在奔腾。5.从《埃格蒙特序曲》,到他的钢琴协奏曲,再到《降E大调协奏曲》(作品第七十三号,1809年),高超的技巧显示着英雄的壮烈,好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过。——《傅译《贝多芬传》之艺术特色研究》FCZXL•4.他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存在异同,从而强调翻译绝不可按字面硬搬,而必须保存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傅译《幸福之路》原作:Iremenbertwooldladies,bothtypicalofcertainaspectsoftheperiod,whomIknewwellinmyyouth.OnewasaPuritanandtheotheraVoltairean.Theformerregrettedthatsomuchpoetrydealswithlove,which,shemaintained,isanuninterestingsubjest.Thelatterremarked:Nobodycansayanythingagainstme,butIalwayssaythatitisnotsobadtobreaktheseventhcommandmentasthesixth,becauseatanyrateitrequirestheconsentoftheotherparty.傅译:我记得有两位我年轻时很熟的老太太,都是那时代某些特征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清教徒,一个是服尔德派。前者叹息“多少的诗歌都以爱情为对象,不知爱情是一个毫无趣味的题材”。后者的意见却是:“没有人能议论我什么长短,但我一向说破坏第七戒不像破坏第六戒那样罪孽深重,因为那至少要得到对方的同意。”(第七戒,戒淫;第六戒,戒杀——译者注)•5.在译笔上,傅雷力求达到“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的境界。煌煌15卷《傅雷译文集》,洋洋五百余万言,文字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清丽可诵,堪称我国翻译的典范。——《翻译通讯》1983年,第5期•因此,查理带了巴黎最漂亮的猎枪,……他也带了全套最新奇的背心……。还有当时风行的各式硬领与领带,名裁缝蒲伊松做的两套服装……。一套华丽的纯金梳妆用具也随身带了。凡是花花公子的玩艺儿,都已带全,……。(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这一节,巴尔扎克连用六个emporta作艺术渲染。此种修辞法能强调、突出文章某一内容。原文中的修辞手段,如果直译,在译文中也能收到同样的修辞效果,翻译时当尽量照搬。要是直译收不到同样效果,甚至使译文糟糕得读来不顺口了,就得改换译法。巴尔扎克这段文字直译成中文,看来行不通。傅雷另辟蹊径,略去了四个人称代词“il”(他);“emporta”(带来了)也多用不同译法,其中有一个干脆不译,与上文“还有风行的各式硬领……最讲究的内衣”一句一气呵成,把原著的神韵再现了出来。——《翻译通讯》1983年第5期傅译《贝多芬传》•原文:Lebrunintensequiimprégnaitvaguementlesfeuillages,lespuissantesrougeursquidoraientleslointainsensoleillés,lestonsdemarbreveinéd'améthysteetdesaphirdontleseauxresplendissaient,s'alanguissentpourfaireplaceauxblancheursmatesdesvapeursépandues,auxclartésbleuâtresducrépusculehumide,auxrefletsd’ardoisedelamer;auxtonsbourbeuxdesfleuves,auxverdurespâliesdesprés,àl'airgrisâtredesintérieurs.•傅译:树叶上强烈的棕色,远处太阳底下强烈的红色,水面上夹着青的紫的纹缕的云石颜色,在此都变成黯淡,画面上只有雾气弥漫的不透明的白色,潮湿的薄暮时分的似蓝非蓝的曰光,灰中带黄的海水的反光,河水溷独的颜色,草原上的淡绿色,或是室内的灰不溜秋的气氛。——《傅译《贝多芬传》之艺术特色研究》“神似”论的发展•魏象乾——《潘清说》(清初)茅盾——《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1921)《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1921)闻一多——诗歌翻译,“精神”和“气势”(1926)陈西滢、曾虚白、王以铸——分别著文讨论过“神韵”(1929/1929/1951)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1951年9月)致罗新璋的信(1963年1月6日)——《傅雷翻译“神似”论的美学因缘》“神似”论•傅雷在1951年9月的《高老头重译本》中指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式而在神似,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更难,临画与原画,素材相同(颜色,画布,或纸或绢),法则相同(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译本与原作,文字既不侔,规则又大异。”在他看来,“神似”是翻译的最高标准。傅雷提出了“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命题“移花接木”于翻译理论,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的绘画美学思想和翻译理论结合了起来,提出了“神似”翻译观。但是他并未就神似的具体内涵和达到神似的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做出详尽的见解。——《傅雷的神似论中美的移植—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神似”论•傅雷先生对“神似”还有一些更为详细的解释:“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须能琅琅上口,求音节和谐;至节奏与tempo,当然以原作为归依”、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即使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勿过于不及”、“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傅雷翻译“神似”论的美学因缘》•要想领会傅雷“神似”论的翻译理论实质,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形似”?什么是“神似”?《中国翻译词典》认为:“翻译上的‘形似’,一般理解为保留原文的形式,具体说,如保留原文的体裁,句型,句构和修辞手段等;‘神韵’(神似)一词,似指译文要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中的颇具神采的意象和韵味无穷的语句。”由此,“形”可以理解为原语语言的词汇、语法等直观显现的语言结构的美,“神”可以理解为文章内在气质精神方面隐性的美。——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