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模块字体的变迁沧源崖画仰韶文化陶器商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内容主要是商王的占卜记录(卜辞),也包括一些记事刻辞。当时的商王几乎无事不卜,从用什么祭祀上帝祖先?明天会不会下雨?禾黍是否丰收?出征打猎是否平安?到疾病梦幻的吉凶、妻子分娩时间、未来日子的祸福……等都要占卜一番。甲骨背面的钻凿与烧灼痕迹•甲骨文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的内容,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记事刻辞-鹿头刻辞,商王在鹿头上刻辞以纪录田猎经过。周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朝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西周早期《大盂鼎》《大盂鼎》拓片局部毛公鼎毛公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是金文的经典名作。传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造型端庄稳重。颈部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道,简朴庄毛公鼎严。腹内铸有铭文32行、499字,毛公鼎因作者毛公而得名,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较长的一篇。全文道先追述周代国君君主文王武王的丰功伟绩,感叹现时的不安宁,接着叙述宣王同命毛公,委任他管理内外事务,拥有宣布王命的大权。宣王一再教导毛王要勤政爱民,修身养德,并赐给他以一些器物以示鼓励。毛公将此事铸于鼎上,以资纪念和流传后世。这是一篇典型的西周册命铭文,但不拘泥于传统的册命体例,分五段,各段均为“王若曰”起,显然是出自当时(周成王时,公元前1115-1079年)史官之手。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的第一段: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毛公鼎》拓片《毛公鼎》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石鼓文是唐代在陕西凤翔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内容介绍秦国国君游猎的10首四言诗,亦称“猎碣”。今中国考古界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代秦国的遗物。石鼓文(中权本)(北宋拓)秦秦诏版权量铭文(拓片)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云梦睡虎地秦简(墨迹)黑夫与惊家书木牍(墨迹)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汉马王堆帛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包括《战国策纵横家书》、《老子》甲本和乙本等,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所谓西汉无隶书,西汉无分书等说法不攻自破。《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自己娟秀清丽,结体扁平匀称,舒展超逸,风致翩翩,笔画正行,长短兼备,与《乙瑛》、《礼器》同属秀逸类,但神采华丽秀美飞动,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实为汉隶中的奇葩。它以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于世,因此历来为书家所重。清万经评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孙承汉评其书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兴《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至宝也。武威汉简河西简牍遗墨(局部)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敦煌、居延、武威汉简大量草书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草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许慎说“汉兴有草书”(《说文解字·叙》),汉代的草书是以隶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草隶的进步发展就出现了带有波磔,笔断意连的章草。河西简牍具体表现了由草隶至章草的发展过程。西汉武帝至元帝年间的居延汉简,有部分简书是解散隶体,急速简易的草隶,有些则是已带波磔、草意浓郁的章草,到西汉成帝时期的简书中已出现了成熟的章草,表明章草已形成一种定型的字体了。汉代草书,尤其是章草,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高度自由地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但是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章草书仅见于摹本与刻帖,见不到汉代章草的原貌,近代以来汉代简牍的大量出土,才再现其本来面目,被埋没了二千多年的书法艺术珍品得以重现,为中国古代书法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晋《姨母帖》王羲之行书,纸本,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唐摹万岁通天帖》之一。字间多断、顿挫,除“奈何”两字上下牵连,其余都字字独立;笔画凝重、朴拙,其“哀痛摧剥,情不自胜”的心绪直露无遗。释文: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十七帖》,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王献之草书《中秋帖》和《十二月割帖》六朝爨(cuàn)宝子碑拓本局部《始平公造像记》本是附属於佛龛的题记,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於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楷书。此碑与其它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1744-1801)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隋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每页29.3×14.2厘米,日本私人藏。智永,本姓王,山阴永欣寺僧人,名法极,人称“永禅师”,陈、隋间著名书法家,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常居永兴寺阁,临池学书。闭门习书三十年。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所退废笔头满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谓之“退笔冢”。智永成为声名卓著的书法家。至使求墨宝者络绎不绝,踏破门槛,不得不用铁皮裹上,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唐唐《兜沙经》纸本,无名氏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李宗瀚藏本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特点: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欧阳询书法欣赏颜真卿书法欣赏特点:丰腴雄浑,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柳体特点:棱角分明,骨力刚劲,结体严谨,笔力挺拔。柳公权书法欣赏怀素《自叙帖》(摹本)这件苦笋帖文字不多,总共才l4字,字圆锋正,精练流逸,是怀素显存的唯一的真迹。不仅能使我们观赏到那娴熟的笔法和行云施雨、走蛇舞龙般的线条之美,同时还能直接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内在气质。释文: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怀素草书苦笋帖卷绢本,无年款。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纸本,34.5×199.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蜀素帖》墨迹绢本29.7×284.3cm台北故宫博物馆藏元赵孟頫书法欣赏赵体特点: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赵孟頫七绝诗册纸本,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清文徵明《西苑诗卷》局部(1554)纸本,行草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董其昌的“书画合册”行书三(局部)。董氏书法善用中锋与侧锋组合,中锋厚实,侧则爽利、劲健,精神外露。此诗书写墨色湿枯过度自然,充分显示了董氏书写时的从容不迫与自信。徐渭《行草书杜甫秋兴八首》册页,纸本(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铎《王屋图诗》(局部)金农书法欣赏邓石如(1743-1805)书法欣赏何绍基书法《西园雅集图记》南堂禅師墨蹟,紙本墨書(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