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关于印发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皖食药监办〔2011〕75号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展改革委员会、科技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局、农业委员会、卫生局、地税局、金融办:《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业经省中药材产业化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2011年,全省中药材产业化重点工作任务是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全面启动《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再上新台阶。各市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争取政府支持,抓好宣传发动,抓好协调服务,抓好调查研究,抓好《意见》提出的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各市有关部门要继续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和规范化种植认证,推进中药材加工产业化,推进中药材研发,壮大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和区域板块规模,要继续加强生产和市场的监督管理,打击制售假劣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声誉。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卫生厅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安徽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局二○一一年五月三十日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根据《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2008-2012)》完成情况,为充分发挥我省中药材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加工潜力,加快我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特制订《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所指中药材产业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业(含采收处理、产地初加工等)、中药材加工业(含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药原粉等)、中药材市场、中药科研等,对中药材深加工的中成药、含中药的相关产品生产也作为中药材产业链的延伸,提出了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我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2008-2012)完成情况我省于2008年初制定了《安徽省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2008-2012)》,提出了三项发展目标:一是围绕亳州中药材市场稳步发展中药材种植,形成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80万亩;二是在六安、安庆、黄山、宣城、铜陵、池州等山区形成50万亩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三是建成中药材销售额达到150亿元,中药工业产值达到35亿元的中药专业经济区域;全省中药工业产值至2012年翻一番,达到70亿元左右。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170多万亩,中药材销售额已达近200亿元,中药专业经济区域亳州市的中药工业产值已达74亿元,这些指标均已提前并超额达到目标。二、我省中药材产业优势分析我省中药材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一定的种植加工优势、市场优势和科研优势。(一)种植加工优势。一是中药材种植区域化发展。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70多万亩,遍及全省各地。已形成以亳州、阜阳为重点的皖北家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区域,以六安、安庆为重点的皖西大别山特色中药材生产区域,以黄山、宣城、池州、芜湖、铜陵等地为重点的皖南山区中药材生产区域(具体种植情况见附件一)。二是中药材基地规范化发展。我省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有地方政府引导的以生产区域形成的种植基地。也有中成药生产企业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建设的生产基地,这些基地都在朝着规范化种植的方向发展,不少基地通过了有关规范认证。如太和县阮桥镇板兰根基地通过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该县的“李兴”、“鹏宇”牌桔梗基地、亳州市的8种药材基地和歙县的贡菊基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或有机产品认证;亳州市的千草药业饮片厂4种药材、广印堂制药公司10种药材的基地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三是道地中药材品牌化发展。我省有常用道地药材300余种,四大皖药(亳州白芍,铜陵丹皮,歙县贡菊,岳西茯苓)和霍山石斛、宣城木瓜闻名全国。铜陵牡丹、歙县贡菊、霍山石斛、宣城木瓜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书,宁国县的前胡成功注册“宁前胡”商标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书,石台县获“山茱萸之乡”称号,旌德县获“灵芝之乡”称号。四是中药材加工集群化发展。我省现有中药提取物生产企业10家,饮片加工企业65家,另有含中药饮片的中成药生产企业11家。亳州市拥有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全市通过GMP认证的饮片加工企业48家,其中有5家中成药生产企业同时加工饮片,涌现了一批各具优势的饮片加工企业,2010年该市中药材深加工生产总值74亿元。五是中药材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我省现有省级龙头企业27家,2010年产值约30亿元,年增长近50%。(二)市场优势。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目前是国内上市品种最多、经营面积最大、交易最为活跃的中药材交易市场,近两年中药材成交额每年都以20多亿元的幅度递增,占全国市场的份额已超过20%,2010年中药材成交额200多亿元。市场内建有中华药材网和药通网等中药专业信息网站,国内大多数植物药材品种价格基本取决于亳州药材市场价格。(三)科研优势。我省现有专业从事中药(或中西药兼顾)产品和技术研究单位60余家。安徽省药物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安徽省医学研究院、安徽医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安徽大学生命学院都有一支很强的研发队伍,部分专家在全国也很知名。拥有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省现代中药工程研究中心、省中药提取工程研究中心、合肥神鹿省级中药技术中心等。不少成果获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如皖贝母的综合研究、断血流的研究、霍山石斛的系列研究、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牡丹酚”的提取工艺及技术、宁前胡仿野生繁育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等。青阳的安徽益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牡丹酚还获得中国食品药品生物检验所的“牡丹酚标样”专供权。(四)政策优势。国务院于“十一五”期间发布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9年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安徽省政府2009年出台了《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卫生部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收集了307种药品,其中中成药占102个,有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饮片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这些都将使中药材市场大幅扩容,使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三、我省中药材产业制约因素一是缺少扶持政策。农民种粮、植树、种植毛竹、油茶都有补助,种植中药材缺少补助。二是缺少启动资金。种植户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缺少筹措资金渠道,靠自我积累时限太长。三是缺少保险机制。大宗粮棉油都有保险,中药材保险尚未开展。四是缺少技术指导。中药材种植养殖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管理规范,而我省不少中药材主产区缺少中药材技术人才,缺少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五是缺少信息传递。种植户不了解市场需求,企业不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六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野生家种药材资源丰富的皖西及皖南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少,对当地农村经济和药农增收的引导、带动作用小;龙头企业本身也存在管理水平低、产品成本高、创新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四、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促进药农增收致富,实现中药材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建设高标准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到240万亩以上,其中符合GAP等认证标准的种植面积50万亩。2、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年产值超5亿元的中药生产、加工企业10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50家以上,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3.提升中药产业规模。实现中药生产加工、中药相关产品工业产值500亿元以上,使之成为全省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完善中药材市场体系。在不断发展壮大亳州中药材市场的基础上,争取全省中药材年成交总额达300亿元。5.建设中药现代化创新体系。形成中药现代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及支撑平台,建成5个在国内有影响的省级中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中药材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指标分解见附件二。五、重点工作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一是继续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进中药生产和中药材加工企业在中药材产区建设稳定、可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促进道地和优势中药材向最佳种植区域集中。力争皖北、皖西、皖南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40万亩、50万亩,其中符合GAP等规范标准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30万亩、10万亩、5万亩(具体规划情况见附件三)。二是立足道地及优势中药材资源,鼓励申报国家地理标识保护产品,争创名牌产品,提升中药材品牌价值。三是继续推行中药材种植GAP认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无公害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不断提高中药材质量。(二)推进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立足现代化、规模化、信息化的功能定位,加强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市场的信息、包装、仓储、冷藏、运输等功能,提高辐射能力,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占全国25%以上。鼓励药材种植区加强与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合作,畅通全省中药材交易渠道。支持黄山市建立在全国有影响的贡菊交易市场。(三)推进中药材加工规模化。一是拓宽中药材产业链,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和中成药等主导产品的同时,积极向食品、保健品、日化及消毒杀菌产品等领域延伸。二是扶持企业配套发展仓储设施和运输队伍,开设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培育壮大集种植收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化中药材龙头企业,争取打造上市企业。三是开展中药饮片企业的GMP认证和食品企业的QS认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四是依托皖籍中药文化资源,打造亳州华佗医药文化、皖南新安医药文化品牌,发展中药文化特色旅游。(四)推进中药材的研发。一是建立中药产业技术平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和无公害栽培。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在研发中的作用,加快科技项目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开展中药材标准化研究,积极参与无公害中药材标准的制定。四是开展濒危药材资源调查和保护,提出中药资源濒危和保护等级评价标准。四、重点项目根据各中药材、中成药等相关企业编制的“十二五”规划,并经当地有关部门同意立项,“十二五”期间,北京同仁堂(亳州)饮片公司等41家企业将在我省中药材产业化领域投资63.82亿元,实施46个项目(具体项目见附件四)。五、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皖政办〔2010〕68号,)要求,省建立中药材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联席会议召集人,省发展改革、科技、经济和信息化、财政、农业、卫生、税务、金融、保监等部门负责人为联席会议成员。省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牵头实施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组织制定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及工作计划,在实施特色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推行规范化种植养殖认证;科技部门组织开展新药和药品生产新工艺的研究,为新药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部门对中药材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财政、税务部门对中药材重点发展项目提供资金和税收政策支持;农业部门负责指导中药材生产种植;卫生部门负责开展中药资源普查,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参与制定中药产业发展规划;金融管理部门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支持,协同保监等部门推进中药材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每年召开中药材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通报中药材产业化工作进展情况;审定有关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和重大计划;研究全省中药材产业化的相关政策,协调各成员单位制定配套措施,争取扶持项目和扶持资金;研究中药材产业化项目,对有关项目进行整合;指导全省中药材产业化工作的开展。中药材生产区各相关部门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中药材产业化工作情况,建议当地政府出台贯彻皖政办〔2010〕68号文件的实施办法,成立本地区中药材产业化领导协调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