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沟渠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农村信息化是全市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加快“巴山新居”建设的迫切要求。按照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的战略精神,结合我市农村发展实际,充分借鉴兄弟省市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沟渠市农村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1.农村信息化建设概述1.1背景沟渠作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是全国、全省最为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期、扶贫开发的攻坚期、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追赶期。沟渠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三农”为主的经济社会特征更为明显。农业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沟渠市以XXX新居建设为契机,推进沟渠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践证明,依靠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带来的财富是无法估量的,只有将信息技术与农业有机结合,才能尽快实现我市农村信息化。,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已经蓬勃开展,河南、宁夏、攀枝花、德阳等省(区)、市已经走到了前列。全国众多市县也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化方案。下面结合沟渠实际介绍以下的例子。1.2.1外地发展情况1.2.1.1攀枝花市农业信息化建设(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可按照“集中、统一、规范、效能”的要求,集中建设、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实用的各级网络平台环境,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畅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中枢平台,完善配套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开发配套各级中枢平台可上下贯通、统一兼容的运行软件,建立网络集中管理和安全体系。另一方面,依托国家公共通讯设施,建立高效畅通的农业信息传输通道,实现以区域性农业信息网为中心,省、地(市)、县、乡信息网络为辅助的计算机网络。(2)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农业信息体系。主要抓好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建设,合理布局信息采集点,制定科学的信息采集方案;抓好农业信息标准化系统建设,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技术的标准与规范,通用的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抓好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书报、会议、讲座等传统媒体的有机组合与搭配协作,准确地发布信息,开发完善各级网络中枢的信息发布功能。为此,要大力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与“电波入户”工程,并建立农业信息咨询联动呼叫系统,为广大经营业主及农民提供联动式服务。(3)努力搞好信息培训和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把信息培训和信息人才问题纳入国家制定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范围;根据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有计划地培养、引进信息网络人才,并完善对信息人员的考核、资格认证、职称评定工作,注意对现有技术人才的再教育及知识更新。同时,依托覆盖全国各省的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扩大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进行远程多媒体教学和培训。(4)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并积极探索良性的网络运行机制。充实领导力量,配备足够人员,并有政策上的倾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按照规划,落实资金,分步实施。同时,做好大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成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人们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鼓励、支持、推动、保护各种信息主体的发育成长,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与用户建立利益共同体,对农业网络系统推行企业化管理,视信息安全而进行市场化运作。(1)提升县级农业服务平台。保障卢氏农业网的正常运行,并积极扩大网站的访问量;积极筹建农产品交易网;引导和完善农业系统、涉农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等单位建立专业网站开展信息服务,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养殖大户在网络上进行交易。(2)推进乡镇农业信息建设,由建设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乡镇信息网站建设作为全县的重点工程来抓,必须配备专门的信息员进行数据采集,及时通过短信、板报、网络、资料等方式向农民宣传。(3)加强农业信息网站的指导管理,提高信息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制定相关涉农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操作行为,建立一支信息员为主,覆盖全县的县、乡、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手段先进、制度规范、队伍健全、运行高效的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与发布为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引导农产品产销、农民致富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及时、准确、优质的信息服务。(4)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联系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积极拓展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种形式、渠道,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典型引路,引导全市多个乡镇实现“乡乡上网”。(1)服务平台已经初步完成。委托四川省计算机研究院实施的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重大专项,继成都之后开通了“四川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沟渠分平台”和“沟渠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2)完成部分覆盖城乡的通信网络。全市已经完成0000个行政村通宽带(巴州区000个,南江县000个,通江县000个,平昌县000个);0000个自然村通电话(巴州区000个,通江县000个,南江县000个,平昌县00个);建成宽带信息镇000个、宽带信息村00个。(3)培育部分优势明显的服务主体。在全市选择了产业优势明显、农业组织化程度较高、带动能力较强的平昌县玉鹿村、潘桥村,通江县周子坪村、高坑坝村、涪阳社区,南江县槐树村、沿溪河村,巴州区西华山村、清江果蔬协会9个村、社区和农民专合组织,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村民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获取信息查询、技术咨询等服务在1200余人次,接受远程技术培训130余次。平昌县潘桥村、通江县周子坪村科技信息服务站成功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成就展主会场实现了连线互动。(4)主导产业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沟渠分平台分为绿色产业、生态红色旅游两大特色主线,重点宣传了畜牧、食用菌、中药材等00个特色优势产业,推荐宣传了00家农村专业合作社、000家龙头企业和,老廖家风味食品有限公司、南江县核桃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等000家企业000余个产品网上交易额达000余万元。(5)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多次召开了全市统筹城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培训会议,邀请了省计算机研究院工程师到会专题讲解,就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后台管理操作、平台维护等知识进行了培训,培养了一批能操作、懂管理、有技术的专业操作人才。同时,沟渠聘请了000余个科技特派员,其中沟渠市级12个专家,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存在的问题(1)平台互动性和应用层次有待提高。“沟渠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沟渠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建立,县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持续、健康发展的市场运作模式还没有形成。信息资源单一,对本地产品的开发不足,网站处于成长期,知名度不高,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2)涉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深度不够。一是涉农数据开发还不到位。已有的数据库基本上是互联网上能够轻易找到的数据,不具有代表性和新颖性。我市各涉农单位自有的、本地化的信息资源库建设进度还比较滞后。二是有效整合的。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只是融合了少量涉农部门的初级共享信息数据,且涉及的数据不足,大量涉农政务信息还存在各部门的数据库中,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一个数据丰富、涵盖农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涉农数据库。各部门合作缺乏制度基础,缺乏全市统一的资源中心。三是缺乏有效的涉农信息共享机制和标准,那些数据属于涉密数据,那些数据属于共享数据的标准不明,规范不清,导致各部门上报信息数据孤立分散存在,共享水平低。(3)农村信息化建设长效机制亟待健全。虽然我市通过多次培训相关工作,但总体看来,队伍在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信息素养等方面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具有的素质尚有一定的差距。例如针对广大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活动比较少,有些地方还没有对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服务站的具体功能做具体宣传,农村信息化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认同。此外,农村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目前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社会参与程度比较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4)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需要加强。统筹城乡科技信息服务站建设还不成规模,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数量不足,电子商务应用还没有形成规模,缺乏影响力;农村电脑普及率还比较低,农民获取信息缺乏便利性;农村电子政务应用基础薄弱,多数行政村还没有开展电子化的村务管理;。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2.1指导思想贯彻省的第十次党代会、市的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坚持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推动城乡一体、“两化互动”、“三化联动”,推进农村信息化,发挥信息化服务“三农”的作用。着力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促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成果,营造广大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环境,走有具有沟渠特色的农村信息化发展之路。2.2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在规划和财政资金投入方面的引导作用,积极调动、鼓励企业、中介和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臵作用,继续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服务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统筹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统筹政府,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制定年度计划,分阶段、有步骤推进实施各项规划任务。需求主导,实用高效。贴近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选准农村信息化工作切入点,突出应用,务求实效;立足经济实用,积极发展推广实用高效的信息系统,向广大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集约建设,资源共享。加强引导,推动集约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交换,促进网络融合和系统互联互通,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效益。以人为本,普遍受益。始终把农民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作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基点,把广大农民普遍受益、长期受益作为农村信息化推进的根本宗旨;把农民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涉农信息服务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2.3主要目标1.总体目标。实现农业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农业信息快速采集、传递与反馈,全面支持农村科技信息服务、远程教育、农村科技创业、农业物流等信息融通,推动农业科技知识、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切实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最终加速沟渠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在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基本建成覆盖面广、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三县一区”光纤覆盖率达到000%;农村家庭计算机终端用户数达到000台,农村宽带和上网用户达到000户。信息资源整合方面。在科技局、文化局、科协、农业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部等部门已有数据库的基础上,坚持集中共建与灵活部署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涉农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共享;联合涉农部门梳理、确定并发布涉农信息资源共享目录和涉农信息资源交换目录,实现目录数据资源的全面入库与共享;建设统一的涉农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用的涉农信息资源存储容量达到000GB。队伍建设方面。实现每个相关单位至少有一人“会操作、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完成000名农民信息化的培训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