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性管理第一节人性管理思想第二节个性差异管理第三节人的行为改变第一节人性管理思想一、管理心理学的人性观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观指的是管理者对职工需要和工作态度的看法。管理心理学认为人性主要表现在:(1)人有高度自我、自尊及求得生存的欲望;(2)人是有智慧、有感情的动物;(3)人受先天的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4)人的欲望并不完全相同,同一欲望也有强弱之差别;(5)人可能受到某种激励而要求上进,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甚至不惜牺牲生命;也可能因为受到某种刺激而感到内心的空虚、情绪的不安、甚至感到人生毫无意义。二、人性的假设(一)经济人古典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称“实利人”,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1957年,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归纳了X理论,基本观点如下:(1)多数人生来懒惰,尽可能逃避工作。(2)多数人没有什么雄心,不愿负责任,宁可受别人指导。(3)人的本性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目标不关心。(4)人缺乏自制能力,容易受他人影响。(5)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后勤部拼命干活。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泰勒主张把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二)社会人“社会人”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其提出者是美国哈福大学梅奥。社会人的特点是:(1)认为人的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2)人们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3)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视;(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2、“社会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策略1、管理者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重点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2、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3、管理者职能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一方面,要倾听职工的意见和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反映。4、“参与管理”,即让职工和下级不同程度地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1、从“经济人”到“社会人”;从以工作任务中心的管理到以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上的进步。在这方面,西方尤其是许多企业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2、假设中的人际关系,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剥削关系,也没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因此它不能解决资本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冲突。3、“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激发动机、调动职工积极性比物质奖励更重要。这对企业制定奖励制度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它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有放松研究的趋向。这是一种依赖性的人性假设,对人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动机研究还缺乏深度。(三)“自动人”假设也叫自我实现人,这一概念是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认为:“人希望越变越为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具有这种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就叫“自我实现人”。自动人性假设是50年代末,由马斯洛、阿基里斯、麦格雷戈等人提出的。这种假设认为;人有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要充分挖掘,才能得以发挥,人才能感受到最大的满足。麦格雷戈称之为Y理论基本内容:1、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需要满足后,便追求更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级需要。2、人们因工作而变得成熟,有独立、自主的倾向;3、人有自动自发的能力,又能自制。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不是人的本性,而通常是经验的结果。外界的控制可能构成威胁,而不利于行为.4、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没有根本的冲突,有机会的话,他会自动地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自动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策略1、管理重点的改变。“自我实现人”假设重点不是放在计划、组织、指导、监督、控制上,而是要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在这种环境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即能够充分地自我实现。2、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从“自我实现人”假设出发,管理者的主要职能在于如何为发挥人的智力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职工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3、奖励方式的改变“经济人”假设依靠物质刺激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社会人”假设依靠搞好人际关系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都是从外部来满足人的需要,而且主要满足人的生理、安全和归属(交往)需要。麦格雷戈等认为,奖励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外在奖励,如工资、提升;一类是内在的奖励,内在奖励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内在奖励才能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4、管理制度的改变。“自动人”假设认为,管理制度应保证职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达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阿基理斯在一个厂里进行了制度改革的实验。该厂的一个班组从事收音机装配工作。改革前,组内12名女工按照设计,有明确分工,如包装、检验等。实验中让这些女工按照自己的想法组织生产,产量下降就扣工资;产量提高则增加工资。实验后第一个月,产量下降70%,六个星期情况更糟,但八个星期后产量开始回升,十五个星期后超过实验前的产量,且成本下降,质量提高,用户对质量的批评信件比实验前减少96%。(四)“复杂人”“复杂人”的含义:其一,个人的需要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各不相同。其二,群体中,人与人存在差异。无论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虽各有其合理性,但适用于一切人。复杂人假设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沙因提出的。与之相应的是超Y理论。超Y理论具有权变理论的性质,是由摩尔斯、洛斯奇分别对X、Y理论的真实性进行实验研究后提出来的。他们认为,X理论并非一无用处,Y理论也不是普遍适用,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或交替使用X、Y理论,这就是超Y理论。其基本观点概述如下:1、人不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2、人的需求与他所处的组织环境有关系,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中与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的需求;3、人是否愿意为组织目标做出贡献,决定于他自身需求状况以及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4、人可以以自己的需求、能力,而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出不同的反映,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人、任何时代的万能管理方法。“复杂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策略(1)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去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2)在管理上,应当充分考虑到个体与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团体、物质条件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等各项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样才能较妥善地处理管理上的各种问题三、人性管理论的两个依据(一)Y理论根据Y理论,工作人员有以下通性:(1)有可能被激发的“向上心”;(2)有可能遭受伤害的“自尊心”;(3)有可能蒙受毁损的“情绪”;(4)有企图实现的“希望”。这四项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都有影响,且各人要求也会不同,管理者要善于了解每个人的特点,给予满足。(二)需要层次理论第二节个性差异管理一、个性差异管理的必要性个性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特征上的差异,企业职工的个性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仅表现在经验和能力上,还表现在某种情绪上;不仅表现在人是否具有某方面的特征,也表现在同一特征的不同水平上。个性差异所反映的个人的特长和优点,正是创新、解决问题和组织获得成就的动力;也反映了个人的缺点和不足,是分歧、矛盾、冲突的起因,造成办事效率低等等现象,有必须进行个性差异的管理。二、自我认识与管理(1)自我概念自我,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或者是对于自我形象的认知。“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所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直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自我概念犹如一幅地图,当面临危机状态或选择情况时,有助于了解自己。”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有两个层面:(1)个体内部意识的自我。这是认识的主体,追求目标的自我,称为“主我”。(2)呈现于外部世界的自我。即与他人相对的自我,社会化的自我。称为“客我”。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用术语经验自我指代人们对于他们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并将经验自我的不同部分分成三类:物质自我:指的是真实的物体、人或地点社会自我:指的是我们如何被他人看待和承认。包括所拥有的各种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精神自我:是我们的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它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我们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自我描述的发展性变化发展阶段占支配地位的自我描述例子儿童早期(2-6)可观察到的,可验证的特征特定的兴趣和行为我是个女孩。我有一个弟弟。我喜欢踢足球物质自我儿童中期(7-11)一般兴趣运用特征比较,人家特征我喜欢运动(抽象)我比小李聪明我很好看社会自我青春期(12-17)隐藏的,抽象的“心理”特征我很忧郁我很自觉精神自我自我评价自我追求物质自我对自己身体、衣、食、住行等物的自豪或自卑丰衣足食,欲望满足,适应发展,较高水平社会自我对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贡献、交往、威信的估价贡献较大,受人尊重,搞好关系,互相帮助精神自我对自己的智慧、能力、文化水平、觉悟程度的评价追求上进,品德高尚(二)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与他人交互作用的结果发展形成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身的所有想法和情感的综合体。(1)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意识—外显行为—自我认识—自我形象(2)来自他人的评价即以别人对自己的反应为镜子,从中获得对自我的印象。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往往让人拥有自信。积极自我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所获得的他人对你的评价是积极的多还是消极的多。(3)群体认同的作用个人所加入的群体对形成自我概念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心理学家布鲁尔认为,人们加入团体部分是为了获得一定程度自我个性和身份的认同。因此,人所加入的小群体的特点就成为了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如运动队、社团、教会、乐队等群体。每个人在扮演角色过程中,都试图塑造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即自我展示。常见的自我展示策略有以下几种:自我展示策略印象寻求代表性行为带来的危害逢迎讨好可爱赞扬支持不真实欺骗自我提升能力吹嘘、炫耀自以为是、欺骗威胁强大、无情威胁被骂、无效榜样化良知道德自我否认牺牲伪善、假装神圣哀求无助贬低自己操纵性苛求(三)角色理论自我概念发展的过程中,角色扮演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从小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而了解社会上各种行为规范及习俗,即个体通过各种角色的扮演,与他人产生交互作用,并由此而参与社会生活。“每个人都随时随地、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扮演某个角色……在这些角色中,我们彼此相识;在这些角色中,我们认识了自己。”(四)自我涉与人在观察某一事态时,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因此对行为带来较大影响。三、组织对个性差异的管理(一)差异的测定1、体格检查:是测定生理差异的方法2、智力测验:是对个人一般智力高低的测定3、性向测验:测定个人具有某方面的特种能力4、成就测验:也称教育测验,是用来测定个人经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方法5、性格测验:是用来测定个人除体格、智力、性向及成就以外的有关个人性格的特征的方法6、成绩考核:测定个人处理工作绩效高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