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是南北朝后期形势,填出北朝两个政权的名称:A、B、知识要点•参加民族•前提条件•高潮及表现•实质•途径•意义知识要点•参加民族:“五胡”、西南夷、越族、汉族•前提条件: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高潮及表现: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实质:封建化•途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汉化改革•意义: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关于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开始实行•内容与特点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作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前提国家掌握大量土地高考题目欣赏•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回答:1.魏主是谁?2.本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3.诏令提出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4.提出这一论据的意图是什么?参考答案•(1)孝文帝。•(2)改鲜卑姓为汉姓。•(3)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4)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迅速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江南农业的开发•波及范围•表现•影响•原因江南农业的开发•波及范围:从江东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表现: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原因: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江南自然条件优越。资料选读•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注: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特点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表现1、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灌溉。2、兴修了水利3、开发了边疆地区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发达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冶炼技术进步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造纸技术进步明显纸张白度增加,表面平滑,质地细薄。纸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阳、长安、建业、扬州是造纸中心。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南方相对比较活跃。•社会生活的变化饮食:南方的主食是稻米,北方盛行面食。三国时,蜀汉发明了馒头,北魏人已会炸油饼,胡饼成为内地人喜食之物。三国以后,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衣裳冠履:西晋末年以后,南北方差异明显。南方士大夫盛行宽衣博带,北方盛行胡服。南方流行穿屐和芒屩。课堂练习•魏蜀吴三国统治者都积极发展经济,其主要动机是A、改变东汉后期经济的状况B、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D、力争取得军事优势•魏晋时期发现天然气是在A、东北平原B、西南和中原地区C、甘肃和新疆D、华东地区•促成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重要客观原因是A、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B、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传C、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水利兴修,大量农田开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至于元嘉年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民庶繁息,至余粮栖亩(余粮不必再收割),户不夜闭,盖东西之极盛也。……自此以至大明(年号)之季……地广民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问题: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材料中忽视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魏晋时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的数值,这比外国早近一千年。他还著有《缀术》等书。•农学北朝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了《禹贡地域图》,还提出了绘制地图的原则。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以《水经》为纲,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内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裴秀:字秀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出生于公元223年,死于公元271年,终年48岁。自幼好学,才华显著。年轻时在魏、晋朝做官,职至“司空”(相当于宰相),专门负责管理国家地图、户籍等。34岁便开始创立我国最早的地图编制理论“制图六体”,即绘制地图有六条法则: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斜、迂直。•裴秀依据“制图六体”理论绘制了著名的“禹贡地域图”共十八幅,图上不仅绘出各诸侯、府县的政区,居民地的位置,而且把古代的九州、历史上各王朝曾经举行会议的会址,签订条约的地点、古地名皆表示出来。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道教的变化葛洪陶弘景•佛教的兴盛兴盛原因危害性•反佛灭佛原因表现对灭佛的评价道教、佛教的传播和反佛•道教的变化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佛教的兴盛兴盛原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是佛教兴盛的社会土壤。佛教教义能给穷苦百姓以幻想的安慰,也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危害性:消磨人民的斗志;浪费大量钱财;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加重农民负担。•反佛灭佛原因表现(或重大事件)1、南朝齐梁之际思想家范缜撰写《神灭论》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形神统一、形死神亡。《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2、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先后两次灭佛。对灭佛的评价:增加了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承上启下的文学•建安文学特点: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特点: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代表作:《归园田居》等。•民歌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写爱情,代表有《采桑度》等。北方民歌:慷慨激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代表作有《敕勒歌》《木兰辞》等。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七哀诗三首选一王粲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问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归园田居五首选四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桑度选一南朝乐府民歌•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品评】本篇反映了劳动青年的爱情生活。一对男女同往采桑,女子提醒心上人:不要尽是说说笑笑而耽误了采桑,桑叶少了,养的蚕就少,那时我怎能穿上漂亮的绣花罗衣呢?全诗写得妩媚风流,最后一句尤肖少女情态。大放光彩的艺术•书法()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曹魏的()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东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其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他与王献之合称“”。•绘画特点:往往带有()色彩。代表:东吴的()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洛神赋图》。•石窟主要有山西大同的()石窟、河南洛阳的()石窟。•音乐舞蹈少数民族音乐和()音乐的传入使传统音乐得以革新。课堂练习和高考题目欣赏•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依然在很多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其主要原因有①以秦汉文化为基础②各族人民的大融合③北方经济的恢复和江南经济的发展④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首先提出“地理”这一名称的是A、《尚书》B、《周易》C、《禹贡地域图》D、《水经注》•3.我国古代科技发明早于西方一千年以上的有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②《春秋》关于哈雷卫星的记录③外科手术采用麻醉药④精确计算圆周率的数值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的是A、《史记》B、《齐民要术》C、《禹贡地域图》D、《水经注》•5.“建安文学”的特点是A、多用写实手法,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B、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辞藻过于华丽C、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D、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能够迅速地广为传播的原因不包括A、统治者的推崇宣扬B、佛教教义的中国化C、社会长期动荡D、寺院经济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7.下列能反应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①《齐民要术》②北方民歌③云冈石窟④顾恺之的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8.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所体现的特色无关的是A、士族特色B、市民特色C、民族特色D、宗教特色•9.鲜卑族的民歌《敕勒歌》不能说明A、当时鲜卑人过着放牧为主的生活B、北朝民歌慷慨激昂的风格C、当时蒙古高原地广人稀、草丰畜少D、当时蒙古高原生态环境良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写道:“今采摭经传,爰其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终于醯醢(醋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回答:(1)据材料说明此书取材范围和标准是什么?(2)为什么不写商贾之事?(3)“齐民”是什么意思?(4)这个书名和这篇言序言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指导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政治经济的异同在文化上有哪些反映?说明了什么?材料: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问题: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风貌。透过材料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参考答案1、(1)取材范围:文献资料、民间歌谣及老农经验等。选材标准:只取有关国计民生的生产知识。(2)作者崇奉重农抑商政策。(3)指平民。(4)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和生产技术的指导思想。2、(1)略(2)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一定文化的特点也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特点的反映。3、使用先进农耕技术(或农业发达);丝绸之路(或道路)畅通;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