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化进程分析姓名:姜雨桐学号:201407322指导老师:张红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进程的普遍规律市政设施分布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率沿着S型曲线变动,具有阶段性规律按人口流动的主导方向,城市化进程分四个阶段城市人口发展次序阶段一阶段二阶段三阶段四发展阶段低速发展期加速增长阶段告诉增长期稳定发展期城市人口50%50%70%特点城市之间人口相互移动为主,城市进入规模结构优化时期大城市城区人口迁入郊区,郊区人口逐渐超过城区人口郊区功能由居住扩展至工商业,郊区演变为中小型城市;城市与农村相互融合60%80%40%20%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迅猛增长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10%30%70%起步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北京城市定位定位市政设施分布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经济的决策和管理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背靠燕山,有永定河流经老城西南,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北京下辖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大兴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等16个区县。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北京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历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城市形态演进民国时期北京空间形态城市形态的变化过程1.新市区建设的尝试:1914年前后在宣武门外万明路建造了一个“新市区”;2.环城铁路修建3.公共交通线路开通运营4.正阳门的改造:京汉铁路、京奉铁路进入城内,东车站和西车站先后在正阳门西侧和东侧建成,使正阳门地区成为北京内外交融的主要门户,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街市的繁荣,随之也带来了交通量的剧增。5.皇城的改造:铁路穿越城墙,在旧城内设车站;拆除皇城城墙;打通阻碍道路的城墙;拆除妨碍交通的瓮城;连通旧城内的主要城市干道6.公共活动场所等市民公园增加7.新式的教育空间的出现北京城市形态演进近期北京空间形态北京城市形态演进近期北京空间形态1.对外空间:原有封闭内向的空间结构体系向构建面向区域开放的功能结构体系转变。建立首都地区“中心城+新城+跨界区域协调发展区”的空间结构体系。2.对内空间:职能等级的城镇结构体系,向构建面向全域统筹的一体化空间格局转变。形成“中心城+边缘城镇+新城+区县重点建设区”的结构体系,积极应对与区域功能结构体系之间的联系3.圈层蔓延的空间模式,向构建与生态本底相吻合的城乡形态转变。形成了城市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功能开始沿交通走廊呈现向中心城外围轴向发展态势,这也使得北京市同心圆结构形态开始向同心圆结构+轴向拓展转变。北京城市形态演进目前北京空间形态分散集团式布局:形成由市区中心地区、市区绿化隔离地区、以及10个边缘集团共同构成的城市格局北京规划发展历程1953年-1954年的《改建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规划草案要点提出以下六条基本原则:第一,以全市的中心区作为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使其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中心。第二,首都应该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要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的中心。第三,在改建和扩建首都时,应当从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出发,既要保留和发展合乎人民需要的风格和特点,又要打破旧格局的限制和束缚,改造和拆除那些妨碍城市发展和不适于人民需要的部分,使首都成为适应集体主义生活方式的社会主义城市。第四,对于古代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显然是不对的;一概保留束缚发展的观点和做法也是及其错误的。目前的主要倾向是后者。第五,改造道路系统时,应尽可能从现状出发,但也不应过多地为现状所限制。第六,北京缺乏必要的水源,气候干燥,又多风沙,要有步骤地改变这种自然条件,为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北京规划发展历程北京规划发展历程1957年-1958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在城市布局上采取了”子母城”的形式,有计划地发展四十多个卫星城镇。在市区,工业、仓库、高校、科研等功能布局在原规划草案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商业服务业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均匀分布的原则。规划设置了三个环路、三个公路环和十八条放射路。北京规划发展历程1958年修改方案特点: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向共产主义过渡,为消灭三大差别创造件;第二,在城市布局上提出了“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形式;第三,在工业发展上提出了“控制市区、发展远郊”的方针;第四,在居民区组织上提出了按人民公社化的原则进行建设的设想。北京规划发展历程1973年的《北京总体规划方案》文革期间,北京的规划管理部门被取消,总体规划暂停执行。其间城市出现的问题也未及时修订北京规划发展历程1982年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当时各方面对北京的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旧城改建等一些方针性问题的不同认识有了统一的思想基础,在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的指导下,编制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1、明确城市性质与经济发展方向2、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坚持”分散集团式”城市布局,发展远郊卫星城。3、根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对保留、继承和发扬文化古都风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明确以居住区作为组织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便更好地安排各项设施,方便群众生活。北京规划发展历程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90年代初,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需要,完成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至2010年)》的编制,要点如下:1、进一步明确首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质,提出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2、提出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3、提出对城市人口实行有控制有引导的发展方针,把流动人口作为重要因素纳入城市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市区口。4、明确提出城市发展要实行“两个战略转移”的方针,即全市城市发展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广大郊区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调整城市功能和布局,提高城市整体素质,大力发展郊区城镇,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明确城市东部和南部地区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明确了发展重点,沿京津塘高速公路是城市主要发展轴。北京规划发展历程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5、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纳入总体规划,提出整体保护要求,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6、把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和环境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和规划方案。北京规划发展历程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2004年完成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其提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要点是:1、在1993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城市性质、城市发展目标与主要职能。2、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按照城乡统筹、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形成了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体系,充分发挥中心城和新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合理优化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发展布局。3、根据环境、资源承载力制约条件,确定了2020年北京居住人口规模。4、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突出首都的特点,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北京规划发展历程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至2020年)》5、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根据生态敏感要素和限制性要素将北京市域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用于指导城市建设与发展。6、制定解决保障城市持续发展的土地、水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的措施,积极推进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将北京建成节约型社会。7、坚持区域统筹的原则,积极推进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8、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建设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9、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复杂性,采取更为灵活的、适应未来发展的规划对策。北京城市街道形态的演变王府井附近平面图北京近现代的城市发展中,街道形态是笔直通长的往往能够被保留和沿用下来,且承担了城市或某一区域的主要通行功能。短小、弯曲、杂乱无章的街道稳定性较差,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的用地性质,不能满足城市变迁和发展的要求,所以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发展而消失或被改建。北京金融街附近平面图宣武门东北部附近平面图北京城市化进程分析人口城市化比例2000-2014北京农业与非农业人口比例年份农业人口非农人口200022.45%77.55%200121.94%78.06%200221.44%78.56%200320.95%79.05%200420.47%79.53%200516.38%83.62%200615.67%84.33%200715.50%84.50%200815.10%84.90%200914.99%85.01%201014.04%85.96%201113.76%86.24%201213.80%86.20%201313.69%86.31%201413.60%86.40%从人口比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从1997年至2006年,非农业人口比例——即北京市人口的城市化比例逐年上升,截止2014年底,已经高达86%,并且,在04年期间,人口城市化的比例较其他年份有较大的提高,(因为中央召开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在这一段时期,北京的城市化进程有较显著的加快。在08年后,北京的城市人口又一次有了小幅度的增长在2011-2014年其间人口城市化较稳定。北京城市化进程分析人口从业构成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11.8%33.6%54.6%200111.3%34.3%54.4%200210.0%34.6%55.4%20038.9%32.1%59.0%20047.2%27.3%65.5%20057.1%26.3%66.6%20066.6%24.5%68.9%20076.5%24.2%69.3%20086.4%21.2%72.4%20096.2%20.0%73.8%20106.0%19.6%74.4%20115.5%20.5%74.0%20125.2%19.2%75.6%20134.8%18.5%76.7%20144.5%18.2%77.3%2000-2014北京三次产业人员构成比例右边的表展示了00到14年北京人口从业的变化。可以明显的看出城市中,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口逐年下降;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逐年上升。而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下降数量和农村整体从业人员的下降数量是相近的,这和农村人口比例逐年下降也是吻合的。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增加也与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相吻合。北京城市化进程分析北京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1987年的5.2:71.1::23.7发展成为2010年的0.9:24.0:75.1,从第二产业绝对主导地位演进为第三产业绝对主导地位。1994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由“二、三、一”演变为“三、二、一”1995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1998年超过60%;2006年超过70%;2008年以来北京第三产业比重稳定在75%左右。无论从产业产出结构还是产业投入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诶经产业体系中的主体,产业结构逐步发展到服务经济阶段。北京服务业内部结构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2000年以来,批发与零售、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探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均在5%以上,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