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资格考试(北大中学 第八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08-10《教师资格考试指导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目标:1.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2.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堂管理的因素;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3.了解课堂纪律的类型,理解课堂结构,能有效管理课堂;了解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4.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教学目标:5.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6.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方式等。7.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8.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第一节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一、班集体的含义与结构班集体是在学校教学班基础上,在教师教育指导和集体主义价值引导下,在共同活动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心理共同体,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学生主体形式。(一)班集体是规范化的社会组织(二)班集体是学生的文化心理共同体(三)班集体是特殊的学生主体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的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集体建设过程一般需要经历以下几个基本阶段。(一)集体组织规范的认同阶段(二)集体心理的优化阶段(三)集体主体性发展阶段(四)集体成员个性发展阶段二、班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班集体的方法可概括如下:(一)建立班级共同愿景和努力目标(二)开展班级共同活动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班集体2.通过班级管理活动培养班集体3.通过班本化教育活动培养班集体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三)变革班级管理机制和调整角色结构(四)协调班级人际关系(五)强化集体问题解决过程(六)注重集体性评价策略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第二节中学课堂管理一、课堂管理的原则与影响因素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课堂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堂物质环境的安排,课堂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引导、监控和奖惩等。(一)课堂管理的原则1.目标原则课堂管理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它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最终指向教学目标。2.激励原则在课堂管理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热情。3.反馈原则课堂管理的反馈原则,是指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的调节和修正,不断运用即时信息来调整管理活动,不断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二)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1.学校的管理水平和质量2.教师的管理能力和风格3.班级的规模与性质4.学生的行为与习惯二、课堂气氛的类型、影响因素与创设条件(一)课堂气氛的概念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以群体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综合心理背景,课堂气氛具有认知和情感的特征,一方面它具有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可变性。(二)课堂气氛的类型1.积极的课堂气氛2.消极的课堂气氛3.对抗的课堂气氛(三)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1.教师因素(1)教师的领导方式(2)教师的情绪情感(3)教师的期望(4)教师的焦虑状况(5)教师的教学能力2.学生因素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四)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准确鉴定、分析并营造课堂气氛2.保持积极情感和教学热情3.公正评价并合理期望学生4.提升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5.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三、课堂问题行为的性质、类型和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二)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奎伊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我国也有学者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三种类型。(三)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1.教师因素(1)观念不当(2)管理失范(3)教学偏差2.学生因素(1)适应不良(2)厌烦(3)挫折与紧张(4)寻求注意与地位(5)过度活动(6)性别差异3.环境因素(1)家庭(2)大众媒体(3)课堂内部环境四、课堂结构及有效管理课堂(一)课堂结构的含义课堂结构即课堂教学结构,也称课的结构。课堂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二)课堂结构的特点1.整体性2.有序转化性3.自控调节性(三)有效课堂管理要对课堂实施有效管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了解学生的需要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教学策略4.建立课堂教学常规5.控制班级规模6.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五、课堂纪律的特征与类型(一)课堂纪律的含义与特征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行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课堂纪律具有如下特征:1.约束性。2.标准性3.自律性(二)课堂纪律的类型依据课堂学习纪律形成原因,可以将其分为:1.教师促成纪律教师促成纪律具体包括结构创设和体贴。2.集体促成纪律3.任务促成纪律4.自我促成纪律六、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教师都可以尝试以下方式对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管理:(1)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3)对于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6)建立家校联系(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第三节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一、课外活动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一)课外活动类别课外活动可分为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二)课外活动的意义1.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2.课外活动能够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有利于培养和选拔各种人才3.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4.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三)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由于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育形式的限制,课外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具体包括:1.班会2.科技活动3.文体活动4.课外阅读活动5.节日纪念日活动6.社会公益活动二、课外活动的特点和组织形式(一)课外活动的特点1.自愿性2.灵活性3.实践性(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别活动三、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的要求课外活动的管理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坚持多样性和灵活性,坚持自愿性和自主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实践性。对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目标原则(二)趣味原则(三)实践原则(四)自愿原则(五)适应原则第四节中学班主任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一)班主任的角色定位1.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社区的桥梁。(二)班主任的素质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2.专业素质。3.身心素质。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一)班主任工作的内容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2.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1)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2)全面教育引导学生(3)做好个别教育工作3.班级日常管理工作(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非常规管理4.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二)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2)说服教育要有真实性;(3)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2、心理咨询法3、陶冶教育法4、榜样示范法5、实际锻炼法6、指导自我教育法7、品德评价法三、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一)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1、通过多种方式与家长交流沟通2、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3、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二)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1、家长委员会2.班级家长会3.家访4.家长学校5.班级网络第五节教师心理一、教师角色心理(一)教师角色的含义(二)教师角色的构成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管理者角色。4.示范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三)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四)教师角色意识1.角色认知2.角色体验3.角色期待二、教师心理特征(一)教师的认知特征1.观察力特征(1)客观性(2)敏锐性(3)精细性,2.思维特征(1)逻辑性(2)创造性3.注意力特征(二)教师的人格特征1.情感特征2.意志特征3.领导方式三、教师成长心理(一)教师成长的历程1、富勒的“教师关注阶段理论”(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2、卡茨的“教师发展时期论”教师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成熟时期。3、伯顿的“教师生涯循环发展理论”教师的成长要经历求生存、调整、成熟三个阶段。(一)教师成长的历程4、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5、司特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教师的发展划分五个阶段:预备生涯、专家生涯、退缩生涯、更新生涯、退出生涯6、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活周期论”教师职业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歧变期、重新估价期、平静和关系疏远期、保守和抱怨期、退休期。(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素养。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二)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1、负担过重,过分疲劳2、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3、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求与这些需求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4、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1、社会因素2、职业因素3、个人因素(1)人格因素。(2)个人生活的变化。(四)教师心理健康的诊断心理健康诊断是根据对心理健康的理解,采用心理行为综合指标,全面检测和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诊断方法。(五)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1、社会体制层面2、社区层面3、学校层面(1)增加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2)给予教师更多自主权,如建立由教师领导的学校管理队伍。(3)学校的组织管理要做到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4、个人层面(1)放松训练(2)时间管理技巧(3)认知重建策略(4)反思本章知识结构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中学班级管理教师心理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中学课堂管理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中学班主任角色心理心理特征成长心理心理健康本章小结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中学的班级管理和教师心理两大部分。在中学的班级管理中,重难点主要包括培养班集体的方法、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处置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方法以及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等。在教师心理中,重难点主要包括教师心理特征、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以及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等。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