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和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编制本规划。一、“十一五”发展成就(一)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40亿元,较“十五”增长150%,综合交通网总里程增加7.8万公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综合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能力增加最多的时期。至2010年底,全省综合交通网总里程16万公里,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通达全省16个市,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油路水泥路基本通达行政村,水运、航空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天然气管道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铁路网加快形成。大力推进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能源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完善全省铁路网。建成合宁、合武客运专线和铜九铁路,完成合肥、阜阳客站和既有京沪、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开工建设京沪高速、宁安城际、合蚌客运专线、合福客运专线和宿淮、阜六等铁路。“十一五”期间,全省铁路建设完成投资750亿元,是“十五”的14倍,新增铁路营业里程491公里,总里程达到2878公里,其中快速客运铁路329公里。至2010年底,在建铁路1268公里,其中快速客运铁路1000公里。—2—公路网日趋完善。境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完成,地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加快建设。建成合铜黄、合淮阜、沿江等高速公路1428公里,开工建设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阜新、徐明等高速公路1469公里,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55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十一五”期间,全省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051亿元,是“十五”的1.5倍,其中高速公路投资641亿元。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929公里。水运条件显著改善。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力度加大,主要港口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淮河蚌埠复线船闸、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芜湖港朱家桥集装箱码头、安庆港马窝港区一期,开工建设芜申运河和合裕航道巢湖、裕溪复线船闸等工程。“十一五”期间,全省整治航道300公里,新增千吨级生产性泊位148个,完成投资91亿元,是“十五”的6倍。全省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3.9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30万标箱,分别较“十五”末增加171%、150%。机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民航机场布局,提升吞吐能力。实施合肥机场迁建工程,开工建设池州九华山机场,进行合肥骆岗、黄山、阜阳机场改造,完成全省现有机场安全专项整治。“十一五”期间,全省机场建设完成投资23亿元,是“十五”的3.6倍。油气管道快速延伸。安庆—合肥成品油管道投入使用,建成“川气东送”安徽段工程,初步形成“西气川气同供、南北管网联通”的双气源供应格局,天然气管道覆盖范围由“十五”末的4个市增加到13个。“十一五”期间,管道建设完成投资125亿元,是“十五”的1.97倍,—3—新增输气管道1040公里、输油管道376公里,全省油气管道总长达2168公里。(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推进科技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实施信息化提升改造,交通技术水平跃上新台阶。设施水平显著提高。全省第一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第一个4E级干线机场、第一座两千吨级内河复线船闸投入建设,第一个沿江汽车滚装码头和淮河千吨级复线船闸建成使用。铁路电气化实现零的突破,电气化率达到29.3%。公路沥青水泥路面铺装率达到50%,较“十五”末增加37个百分点。国省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比例达91%,较“十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城市道路技术水平普遍提升,合肥市公交地铁开工建设。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国产高速动车组列车、重载货运列车投入运营。省市际公路客运班车的中高级客车占85%,货运重型车、专用车、厢式车占44.7%。船舶平均吨位较2005年增加40%以上,船舶标准化率达到30%。民用机场导航设备全面升级,旅客运输机型普遍更新。施工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内河千吨级专用浮吊、900吨轨道架梁机等大型成套装备投入使用。生产技术不断创新。高速铁路建设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高速公路推广胶粉沥青路面,跨江桥梁应用大体量塔墩深水沉井基础施工,跨越繁忙铁路干线桥梁使用转体施工方法,港口煤炭、矿石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装卸集疏采用一体化工艺。邮政投递初步建立信—4—息实时管理系统,报纸发运实现全程监控。(三)运输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综合运输能力显著提高,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交通安全明显提升,客、货运输量年均分别增长16.98%、27.72%,周转量分别增长13.26%、35.49%。服务范围持续扩大。铁路运输覆盖各市,开通至东北地区的直达旅客列车;公路运输覆盖所有乡镇和绝大多数行政村,乡村两级客车通达率为100%和98%;民用航线通达城市由“十五”末的30个增加到39个,开通至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地区航线;沿江五港开通集装箱运输定期班轮,江海联运和直达运输得到加强;邮路总长度较“十五”末增加15864公里,邮政普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铁路客运全面提速,货运能力得到释放;道路班线客运和旅游客运公司化经营比例分别达56.4%、90%,公路集装箱运输全部实现公司化经营;省内各市基本实现同城一、二级汽车客运站联网售票,部分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邮政代理联网售票;全省高速公路货运车辆实行计重收费,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开展“微笑服务”;合肥快速公交系统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宣城市实施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程。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全省和沪苏赣地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完成联网,实现不停车收费。治理道路运输超载,全省增设59个二类治超站,建成并投入运行省和各市治超监控中心。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和省路警联合指挥中心投入建设,水上安全监—5—控中心和一类渡口视频监控系统建成使用,空管新技术推广应用,交通应急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交通事故次数和人员伤亡数持续下降。(四)交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推行公路和水运重点工程“省市共建”,完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建立以合资方式为主的铁路投融资模式,实施成品油价格税费改革,建立完善长江岸线资源管理机制。推行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模式,初步建立农村公路管养体制。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港航建设投资公司,开展收费航道试点。组建新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探索综合交通运输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模式。推进邮政行业政企分开,实行普遍服务与竞争业务分业经营。加强综合交通建设协调,建立交通线路交叉穿越问题协调机制。“十一五”期间,全省交通运输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路网布局不完善,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不足;不同交通运输方式衔接不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滞后;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公共交通发展不足;农村交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公路养护机制不够完善;交通安全保障能力不足,运输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运输市场体系不健全,交通体制改革尚需继续深化。二、“十二五”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将进入整合资源、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从分散独立发展转向建立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历史新阶段,既是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关键期,更是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机遇期。—6—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能力。“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客货运输需求将持续稳定增长,预计全省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10.2%、周转量增长10.3%,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8.1%、周转量增长8.4%。为适应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继续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客货运输能力。国家宏观政策要求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是扩大内需的重点投资领域;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和高速公路网,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必须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推进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要求不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品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实施,产业和消费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客货运输需求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煤炭、建材、矿石等大宗货物运输需求稳步增长的同时,小批量、高价值、多频次货物运输需求将快速增长。旅客运输需求将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特征,城际和城市客运需求将迅速扩张。综合交通运输必须适应运输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运输方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运输效率,实现需求供给的动态平衡。—7—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建设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时期,我省将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促进皖西地区开放发展,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可持续发展要求建设绿色和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生产消耗占用的能源资源多,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大,如果不加以有效控制,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配置和整合交通运输资源,优化运输结构,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综合运输,提升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实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继续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增强城市公共交通能力,加速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全面提高运输服务能力和品质,构筑安全、便捷、高效、和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8—输体系。(二)基本原则。加快发展。围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继续加大投入,加快消除交通“瓶颈”制约,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加速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适度超前。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优化建设资源配置,科学规划、有序实施,在满足现阶段客货运输需求的基础上,使交通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以完善网络、提升能力、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为重点,加快快速客运网、大容量货运通道、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和农村公路建设。统筹协调。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和整合交通运输资源,优化运输结构,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协调发展,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安全可靠。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安全贯穿于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运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保障能力。绿色发展。强化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建立有利于发挥政府和市场职能作用的体制机制,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健康发展的—9—内生动力。(三)发展目标。全省交通网络布局更加完善,运输结构基本合理,城乡交通方便快捷,技术装备先进适用,运输服务安全可靠,体制机制协调有效。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为综合交通主枢纽,以综合交通通道为主骨架,以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高等级航道网和普通铁路网、普通公路网为支撑,航空运输服务覆盖全省、天然气管道覆盖所有市县、邮政服务覆盖所有乡村、城市公交站点基本覆盖建成区,与长三角和周边地区一体化的“两主、五网、四覆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地位根本提升,合肥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具体目标如下:综合交通通道和枢纽。基本形成由两种以上交通干线构成、联结各市、对接国家综合交通网络的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