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对应学生用书P147)1.(2012年湖南,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诗意空间。解答本题时,考生要从诗歌中提取主要形象,如高飞的大雁、从东南方升起的太阳、闪着寒光的沙石、征人身上的铁甲等,并概括出这些景象的特征,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蕴涵的情感。如大雁指思乡;日出、铁衣表现边塞的壮阔以及军队的严整,重在烘托征人远离故乡、为国杀敌的慷慨与悲壮的情感;而满碛寒光则表现戍边生活的艰苦。答案:(1)全诗描绘了戍边战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2)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3)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2.(2012年大纲全国,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落叶修睦①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注】①修睦:晚唐诗人。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意思。这个题干可以这样来理解:作者借写松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其次,要能明确写松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本诗的前三联着力描写了落叶的飘零,尾联则笔锋一转,写松树的“自立”,两者显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对比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松的赞叹,对落叶的感慨。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3.(2011年安徽,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题目。琅玡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此诗前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后两句从溪水飘落花来写溪流知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考生通读全诗可知,作者围绕溪水描绘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等画面。考生通过对作者描绘画面的赏析,不难体会出作者对溪水的喜爱与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对应学生用书P147)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一般指诗歌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诗人寄托的情感等。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全面综合来考虑。不同题材的诗歌往往表现了特定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题材,大致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高考中,常见的诗歌题材有以下几种类型。1.送别抒怀诗送别抒怀诗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抒发离愁别绪、别后思念之情等方面。在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长至再会无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因此,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韩琮的这首送别诗匠心独运,撇开柔情,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情、天下兴亡情,总汇为“古今情”,并巧妙地融情于景。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首句积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染。诗意内涵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答案】①借送友人辞“凤城”而去,于依依惜别之际,百感交集,抒发了人世沧桑的感慨。②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2.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的思想内容通常是表现行役的艰难,漂泊的辛苦,对家乡亲人、国都君主的思念,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生平,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日暮①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认为有“预报喜兆”之意。在全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在外之作。首联“各已闭柴门”让人想象到户内人们享天伦之乐的情景,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亲的情绪。颔联“江山非故园”,隐含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情怀。颈联的景物描写凄寂幽邃,悲凉抑郁,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尾联,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渺茫,归乡无期。“何须花烬繁”,说得幽默而又凄婉,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答案】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3.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是指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生活为题材。山水田园诗多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描写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居(其二)[东晋]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①将:岂。②纪:经营。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却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答案】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4.边塞征战诗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戍边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这类诗的思想内容主要有: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赴边、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希望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试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前两句写征夫,先写战前宣誓,体现出边塞将士无畏的气概和为国献身的决心;继写战后惨象,五千将士尽数战死沙场。后两句写征妇,由征夫捐躯沙场、已成战地河边的一堆白骨,到妻子却还在朝思暮想,连做梦都盼着丈夫回来团聚,虚实对照强烈,悲剧色彩浓郁,更具震撼力,表达了反战主题。【答案】“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5.怀古咏史诗这类诗多叙述登临凭吊之事,描写所见所闻所想,常常运用今昔对比手法,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桑田的感慨,追慕前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等感情。还有的借古讽今,劝谏批评当今统治者。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首小令写了几层意思?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揭示出朝代的兴替,实为权力转移的政治游戏,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作者行进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诗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作者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答案】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地势;第二层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三层写作者沉痛的感慨。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第一步,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第二步,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第三步,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九华山①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君意如鸿高的的②,我心悬旆③正摇摇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注】①九华山: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②的的:明亮、鲜明的样子。③旆:旗帜。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送别诗先写景,烘托气氛,后抒情。作者的情感流露在后两联中。答案:①与友人惜别时的依恋之情。②自己不得意,惆怅、寂寞的心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全诗抒发了作者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