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年语文高考作文写作技巧第十二专题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三)1.审查文字书写情况文章是用文字书写的,文面是由文字组成的,审查文面首先就要审查文字书写情况,看书写是否达到了常规要求。对书写的常规要求首先就是准确。要做到书写准确,必须注意两点。第一,要求写字符合规范,不写错字、别字、自造字、异体字和繁体字。错字,指笔画错误的字。别字,指读音相同或相近,以及形体类似的其他汉字。如“帮助”写成“邦助”,“安排”写成“按排”,等等。错用别字的情况比较普遍,书写时要引起足够重视。自造字,指自己生造,字典上查不到,别人也不认识的字。在自造字中,特别是不规范的自造简化汉字,使用频率较高,而且屡禁不止,必须严格禁止使用。异体字,指别体汉字,如“共同”写作“共仝”,等等,都早已废弃,当然就更不应该重新使用了。繁体字,在推行简化汉字以后,在一般的印刷材料中也已停止使用。为了巩固推行简化汉字的成果,繁体字也应废止。第二,要求书写态度认真细致,字里行间不出现漏字、添字、字序和词序倒置的现象。漏字、添字、字序和词序倒置,多由书写时粗心大意所致。这看似小事,有时却会因一时疏忽而损害句意和文意,甚至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只有戒绝浮躁作风,提倡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才能为书写正确提供保证。2此外,书写常规的要求还有清楚和整齐两项。所谓清楚,是要求写字笔画分明,字体结构正确,使人容易辨认,而不要龙飞凤舞,拖泥带水,字迹潦草。所谓整齐,则是要求字体大小相称,字距行距具有统一规格,不要把字写得忽大忽小,·甚至随意出格。2.审查标点使用情况根据现代文章学的观点,标点符号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言文而无标点,在现今是等于人而无眉目”。(郭沫若《沸羹集》)可见,标点符号使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文章内容表达的正确程度,使用好标点符号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但有些作者对使用标点符号却掉以轻心,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因此,采用文面审查法来修改文章时,必须把好标点符号关,尽可能地减少因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而带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缺憾。使用标点符号的常见毛病有泛用逗号,误用问号,乱用感叹号,滥用省略号,错用破折号,引号范围不准确,标点不占格,书写位置不当等若干种。在进行文面审查时,必须结合文意,体会语感,认真对待,逐句推敲,予以更正。如“葵花对太阳怀着惊人的赤诚,总是面向太阳。这就是‘植物学上所说的向阳性”’。显然,句中引号的范围扩大化了,只要把“向阳性”三个字加上引号即可。这是因为“植物学上所说的”七个字是作者的叙述语言,并非专有名词,无需纳入引号之内。3此外,标点符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用法,在进行文面审查时也不能忽视。这些用法是:①顿号、逗号、分号、句号、冒号、感叹号、问号、间隔号和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后一半不能置于一行中的第一格。②引号、括号和书名号的前一半可以置于一行的第一格、但不能置于一行的最后一格。③破折号、省略号和连接号需占两格,且可置于一行的第一和第二格,但不能分在两行。④着重号必须置于字的下面,但可不受转行的限制。3.审查行款规范情况文章的行款格式是文面书写的规格,是人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的一致公认的书写规范。写文章只有遵照这种书写规范,才能保证文面眉清目秀,落落大方,便于阅读。但有的作者却忽视对文章行款格式的规范要求,随便书写,不但影响了文面的美观,而且妨碍了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之功即将告成,却亏此行款规范之一篑,岂不憾哉!要弥补这种缺憾,又得施用文面审查法予以矫正。行款格式不规范的表现通常有这样一些情形:①标题方面:标题顶格顶行,或是偏右偏左书写。长标题转行顶格,正副标题错位。矫正规范:标题书写上下宜各空一行,在一行中,左右空格基本相等。五字以内的短标题,字距宜各占二格。长标题宜分行书写,但仍要居中。正副标题位置要相称,正标题在上,副标题在下。副标题4如果较长,也可转行,但仍要居中。如遇有肩题,可书写在正标题的上一行。肩题首字较之正标题首字,至少要缩后两格。②署名方面:署名紧接标题书写,不留空格,或是低于标题数行书写。矫正规范:署名直在标题下居中书写,与标题间空一行。双字姓名间空一格。根据编写需要,署名也可署于稿末。③正文方面:自然段顶格书写,章节划分不清,文中分类项目所用序码混乱。矫正规范:每自然段齐头应缩后两格书写。全文章节划分要统筹规划,既不能太零碎,也不能太死板,既要有整体感,又要有灵活度。文中各种分类项目所用序码也要统一考虑,保持上下一致。④对话、引文和注释方面:对话不加引号,或所加引号错位。引文标示不明。注释时而见于文中,时而见于文末。矫正规范:凡段中对话或单行对话都要用引号标明。当说话人居前,话语居后时,需在话语前加上引号,直到引满这些话语为止。当话语写在说话人两头时,需在前段话语收尾处和后段话语首字前分别用上逗号。当话语居前,说话人居后时,则需在说话人后以句号收煞。凡文中原话引文,均需加引号标明,作者叙述口吻的引文,则不加引号。至于注释,见于文中和见于文末,不能两法同时并用,要么全部见于文中,要么全部见于文末。此外,在进行文面审查时,还要注意全文文面书写是否留有天地,是否讲究空间艺术,做到既整齐划一,又疏密有致。5总之,作为文章外表的文面,虽然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没有直接关系,但它是文章的外观形态,对于文章的重要性就像产品的包装对于产品的重要性一样不容忽视。文章写好以后,实施文面审查法这最后一道修改工序,就能为文面的美观大方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就能吸引读者,留给读者深刻的第一印象,增进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鉴赏欲望.从而提高文章的社会效益。(五)整体审读整体审读,是指文章初稿写就后,作者对草稿作进一步的审读、辨析、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善,直至定稿的工作。它是提高文章质量的必要步骤,可以帮助作者锤炼思想、磨砺文字,提高写作水平,同时,也是对读者和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修改提高,一般包括作者的自我审读、系统把握、逻辑分析和语言推敲等几个方面。整体审读是修改提高的基本功,是文章得以修改并提高的前提。初稿写就后,作者再作认真审读,目的是为了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修改。作者的自我审读能力主要是培养自己高屋建瓴地审视文章,敏锐地发现问题和突破思维定式进行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文章写完后有些毛病不会很容易地被发现,这是受写作初稿时原有思路、立足点和思维定式局限所致。为了淡化原有思想的影响,许多人在写完初稿后并不急于修改,而是将文章搁置一段时间后再来修改。在搁置文章的时候,有的人喜欢“彻底忘却”,全身心地投人另外的工作,有的人喜欢“原地提高”,另外去学习一些与文章有关的理论、6知识或范文,也有的喜欢去“寻求外援”,就文章的构思与有关问题去访师问友。方式种种,目的一个,那就是力求突破原有思路,发现原稿的问题,进而觅得新的灵感、立足点和创意,使文章完善、完美起来。审读时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训练审读时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即审读时要想得快,想得多,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灵活变通的思考,寻找问题所在,修改出新意。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要抓住关键(即这篇文章怎样写最好)作换向思维。经过这样发散、换向的二次判断和修改,文章水平会有所提高。审读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训练作者求新、求异、求独的能力。审读时作者要力求发现、完善新的体验、新的立意、新的表达,要肯定独创、别致、新颖,否定人云亦云的老套。审读时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除了训练发现问题的敏锐之外,尚需培养诵读修改的能力。初稿写完后自己从头至尾诵读几遍,就容易把不顺口、不连贯、不规范的地方和错字错句找出来,这里靠的就是语文素养和语感,寻找的是文气的豁然贯通。这种能力的训练不假以时日是难以奏效的。审读时高屋建瓴地审视文章的能力,主要是指作者能够像出版物的审查者似的审视文章。这种审视,侧重的是文章政治思想观点的正确与否,与现行政策、法律符合与否,有无现实针对性和读者群等问题。作者对文章的系统把握能力系指锤炼主题、处理材料和抓主要问题的能力。一篇文章的写成,从审题、选材、立意到结构、语言、修7改、定稿,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最优化的基础就是锤炼好主题和处理好材料。锤炼主题,一是要使主题正确、深刻,并符合题意。要做到这点,首先要审好文章题目,找出文章主题并判断其是否正确,然后,斟酌主题和题意是否相符。二是要使主题鲜明、突出,不能似是而非,含糊不清。三是要使主题和内容有明确、完美的表现。四是要注意立意的深刻,学会“聚焦”或“浓缩”。如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但是这样宽泛的论点,如果不作进一步的提炼,要在700字的篇幅内加以阐释,是很难向纵深开掘的。恐怕只能将忧乐关系、鞠躬尽瘁之类的人们熟知的大道理翻来覆去地说,使文章缺乏深度和力度。如果懂得“聚焦”,将中心论点提炼成“意味着牺牲或奉献”,那么文章的论点就明确、突出并易于展开及深入阐述了。处理材料的第一步工作是甄别所选材料的真伪,判断材料是否确凿,以及自己对材料原意的把握和运用是否准确。这是保证材料真实、可靠、有用的工作,也是保证文章质量、防止硬伤的基础性工作,修改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处理材料的第二步是处理好文章内容详略和材料取舍。要处理好文章内容详略和材料取舍,关键是要从文章整体考虑。内容或详或略,材料或取或舍,一定要用宏观、全局的观念,去认真审视、衡量,看其是否是表现、突出主题所需。不管某一局部细处如何生动、形象、8富于文采,也不管某一材料如何珍稀、具体、来之不易,只要它与表现主题无益或同文章整体不协调,就要果断地忍痛割爱。作者的系统把握能力还体现在能抓主要问题进行修改。文章中主题、文体、脉络的变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材料、段落、语言等也都须重新调整。因此,修改时一定要善于抓住文章大的、主要的、首要的问题修改,然后再进行次要、细小部分的修改,这样才不致本末倒置,做无用功。逻辑分析直接反映在其调整文章结构上。从内容上看,调整结构包括整体布局、线索设置、层次安排、段落划分以及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要使这些层次、段落等得到最优的组合,就要理顺它们之问的逻辑关系。要理顺这些逻辑关系,就需要逻辑分析。语言推敲表现在:把话说到点子上,使词语准确、鲜明、生动;变换、修改句式,使句子正确、妥帖、流畅;删削、调整或增补文字,使语言更简练,文意更清楚、畅达。调整,主要是根据文章字、词、句的逻辑关系作语序上的变动。推敲,可以采取比较修改的办法。凡是初稿中觉得不妥的字、词、句、段,甚至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等,都可以想出两三个改进的方案,同原文中有毛病的地方进行反复比较,从中选一个最佳方案作修改,这样,文章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五、【知识宝库】欧阳修改文9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他写文章,总是力求准确精练,言简意丰。他在安徽滁州当太守时,曾写了著名的《醉翁亭记》。初稿时,开头写滁州山景,就用了好几十个字,后来一想,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醉翁亭,没有必要用过多的笔墨写山景,于是,反复修改,最后开头只用了五个字:“环滁皆山也”。欧阳修改文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减字,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该减则减,该增就增。他写《相州昼锦堂记》,初稿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写好后觉得不满意,就放在一边,后来经过反复考虑,加了两个“而”字,变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改后一念,觉得虽然只增加了两个虚字,意思却更明朗,语气也更连贯了。有一次,欧阳修把他写的《岘山亭记》给朋友章子厚看。章子厚读到“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一投汉水”后说:“一置兹山,一投汉水,这样写也可以,但我总觉得有些突兀,是否可以改一下?”欧阳修说:“有道理,怎么改呢?”章子厚略一沉思,说道:“每句加两个字,改为‘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欧阳修听了十分高兴,连声说:“改得好,改得好!加了两个字,文气就畅通了,真是妙笔!”欧阳修不但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还热情地帮助别人修改文章。有一次,一个青年人写了篇文章送给欧阳修看。欧阳修读完全文,指着“有犬卧通衢,逸马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