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潍坊一模试卷分析xjm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潍坊市2016年高考一模语文阅卷报告第13题一、得分情况该题平均分为6.42。其中13(1)平均分为3.41,13(2)平均分为3.01。二、存在问题1.该换不换,简单组词,翻译不准确。如第(1)句中“开”是使动用法,部分考生没有翻译出来,简单的组合成“打开”“开心”“引开”等。第(2)句中的“奈何”有部分同学译作“为什么”“无可奈何”等。2.关键文言常识缺乏,随意翻译。如第(1)句中“寇”为“外敌”,很多同学翻译为“盗贼”,还有很多同学将其翻译为“日寇”“倭寇”。第(2)句“终命”为“享尽天年”,部分同学翻译为“了结生命”“完成使命”等。“殁”为“死于非命”,部分同学翻译为“离开”“退位”等。3.译句虽字字落实,但部分的词、句却要么不译,要么曲解文意。如:(1)没有君主,就打开了贼寇的心思,人们知道贼寇的心思,就慢慢成为国家的祸患。(2)怕是他会因国民的缘故,强行行使君权,逼迫您退位,还没结束命令就杀了我,君主将无可奈何吧?4.个别考生在翻译时有错别字。如:“姓命”“判乱”“振守”“殆/待/贻慢”“货患”等5.答题区域与答案不对应。将诗歌鉴赏的答案写在文言文翻译的区域。6.卷面问题。(1)用胶带将答案粘去。(2)卷面错误答案乱划,致使修改的答案不容易找。三、教学建议1.文言文翻译仍是考生的薄弱环节,在下阶段复习时要加强训练;2.在专题复习过程中要将重点词句的翻译适当联系课本,引导学生穿插对课本的回顾复习。3.文言文翻译要抓住得分点(即句子中的关键词),字字落实,尽量直译;4.重视多义词的积累,多义词的几个重要义项都要掌握。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文言文翻译的习惯:①要有语境意识,不要孤立地理解句子本身,把它放在整个文段中。②采取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③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文言文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④必须将古汉语的句式、用法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用法。⑤重视学生书写,不写错别字,不乱涂乱划,教学生如何正确修改答案,保持卷面整洁。第14题1.得分情况:第1小题平均分为2.27分,第2小题平均得分1.74分。绝大部分学生第1小题得分在3-4分,第2小题得分2-3分。2.典型问题:第一,对答题套路把握不够明确。第一小题第一问的考点是“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答题时先来一句全景式总结性的评价,然后再对具体画面进行描述。部分同学只描写了具体画面,没有全景式总结性评价,从而导致丢分。第二问的考点是“诗句在诗中的作用”,答题步骤应先从内容上概括,然后从结构上(统领全文,照应题目上,照应开头,为下文做铺垫等)来分析。很多学生分析时只分析了一联画面。本题考察中间两联的作用,从内容上说,描绘了满目萧疏(萧条、凄清)的景象,从结构上说,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意境),为尾联抒发感慨作铺垫。第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不够透彻,存在偏差。本题第二小题问到最后一联的情感,部分同学把情感理解成对南京的怀念,对故国的思念,对故人的思念,对王谢等贵族的羡慕,憎恨战争,珍惜时光,抒发自己的孤独寂寞等,没有抓住关键诗句“独名存”,或者理解错误为“独存名”。第三,答题术语不够专业。比如第一题对画面的概括,“一幅冷落萧条的春景图”,部分同学未能写出;第二题的情感“对世事沧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表达不到位。第四,对典故知识积累不够全面。比如对诗句中“王谢”的理解,“旧时王谢堂前燕”,学生缺乏知识的联系,许多同学理解成了一个人的名字,而没有理解到是当年的王氏、谢氏两大家族,进而代指豪门大家。3.教学建议:第一,按照诗歌鉴赏考点梳理答题套路。从形象分析题、炼字题、诗句作用题、手法题、意象意境题几个点来突破。第二,细品内容,深入把握诗歌情感。要求学生精读、多读,教师对典型诗歌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第三,总结答题术语。教师将典型例题分类组织好答案后让学生积累,将必须注意的术语着重划出来强调,然后再配以适当练习,让学生会用术语。第四,要求学生扩展知识面,对课内外的典故进行积累。建议学生每天积累一个典故,写到黑板上,课前五分钟学生讲解。第15题一、具体评分细则:1.错字、别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2.字迹不清楚,书写不规范,不得分。3.答错位置不得分。二、典型问题:1.错别字较多。例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案”“牍”“形”误写成“按”“岸”“犊”“椟”“行”“心”;“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戈”“如”误写成“革”“歌”“入”,另外“吞”书写不规范。2.第一句“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考生误写成“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比较多。3.书写不规范,不认真,漏字添字较多。4.名篇名句记忆不牢,不少考生答不全,满分率较低。5.比较突出问题,考生对名句的意义理解不透不准,答错句比较严重。第16题一、优点:1.本题得分基本为2—4分,从得分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检测效果。2.总体而言,学生基本能做到从文本中挖掘关键词或关键句去概括主要信息。3.绝大部分同学字数都能控制在50字以内。二、缺点:1.很多同学审题不清。题目要求是概括“传统文化的作用”,部分同学答成了传统文化的概念,还有一部分同学把传统文化偷换概念,答成了“传统思想”或者写成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思想理念”,导致这个题即使后面答得再全面,也扣了相应的分数。2.学生不会给相应文段划分层次,不会通过梳理文段思路概括相应信息,只是想到哪,写到哪,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罗列出来而已,导致要么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遗漏了重要的关键信息。3.信心概括抓不住重点。很多同学能够找到文段中描述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句子,但是因为字数要求,在筛选主要信息时没有抓住句子的重点。比如第一句话重点是“提供丰富理论资源”而非“建设和谐社会”,第二句是“提供深层的学术滋养”而非“重建道德观念”,没有分清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关系。4.部分同学卷面比较乱,个别同学出现乱涂乱改甚至极个别同学将答案写在答题范围之外。5.部分同学句子不通顺甚至不是一个句子,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个别同学字数超过50字。三、建议:1.二轮复习要对“压缩语段”类相关专题认真系统复习,专项训练,老师要指导学生答题方法。2.训练学生梳理文本和分层抓住要信息能力,要先能读懂文本,明确文本主要内容,然后才是概括。所以不光是语段压缩概括,在小说、散文以及论述类文本的阅读中都要这样去做。3.教育学生规范答题,教育学生要注意参考分值,多分条。第17题一、阅卷标准第一小题:填入横线上的内容应包括“只有”“复排”“经典剧目”三个要点。“只有”不是必不可少的,只要表达出必要条件之意,句子通顺就行。“复排”1分(只要表达出“复排”之意即可),“经典剧目”1分。第二小题:句式不对不得分;句式相同,但三个句子运用了相同的动词(“体味”“看到”“了解”中的一个)减1分;替换了分句中原有的动词(“看到”“了解”换为“认识”“赏析”等),违背修改多就少改的原则,减1分。两个句子顺序颠倒不扣分;三个句子都写上,只要后两个句子写对,不减分;答错位置不得分。二、得分情况平均分:第一问,0.52分;第二问,1.71分。三、典型问题1.第一问:没有充分分析句间关系。只考虑承接前文;不理解此句是对下文的总括,没有注意冒号和它的作用。大多学生的答案是“只有重视对传统的学习与继承”,没有要点而不得分。第二问:(1)审题不清。没有看到是对标序号的句子进行调整改写,而对三个句子进行了改写;少数学生将此题当做了病句修改。(2)没有按照画线句子的第一句进行改写,句式不合要求。如:分句的前一句,用“在……中”开头,没有用“通过……”句式;分句后一句没有做好词性的对应,如改写成“看到了情感表现细腻的苏民,……了解郑榕沉稳的舞台表演”。(3)将分句动词“看到”“了解”替换为其它动词。四、教学建议1.对补写句子应加强句间关系分析,让学生明确空缺处填写什么内容和应采用的句式。2.对于散句变整句,应加强对标准句的结构分析,让学生明确改写的句子应与标准句句式结构对应一致。本题散句变整句提供了标准句,还要注意没有标准句的情况。3.在平日教学中,应加强对语言运用题目细节的重视,如一些基本的原则(修改要多就少改、句式词性要相对等)要指导到位。4.错别字现象突出(如“细腻”的“腻”许多学生照着原文都写错),本次考试本题阅卷虽未对此予以扣分,但平日教学应予以重视,杜绝错别字现象。第18题一、优点:1.本题得分基本为2—3分,以3分为多,从得分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检测效果。2.总体而言,学生审题比较到位,基本能做到从“构图要素”和“说明寓意”两个角度去答题。构图要素方面,学生基本能做到围绕“人”和“心”两个要素展开组织语句,寓意基本抓住了徽标题目“关爱流动人口公益事业”,能从“关爱流动人口”角度去说明寓意。3.绝大部分同学字数都能控制在60字以内。二、缺点:1.部分同学对“构图要素”和“图形寓意”分不清,将“要素”和“寓意”混在一起,出现答案混乱,比如“图中的”心“形代表爱心,”人“形代表流动人口,呼吁社会要关爱流动人口”。2.寓意得到2分的同学很少,绝大部分同学只注意了徽标的整体结构(情况),而忽视了徽标中各要素中的一些细节,如“人”和“心”的形状,这是面上的问题。3.部分同学卷面比较乱,个别同学出现乱涂乱改甚至极个别同学将答案写在答题范围之外。4.个别同学答案组织语意不够简明,句子不通顺,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三、建议:1.二轮复习要对“图文转换”相关专题认真系统复习,对“徽标”类题目进行专项训练,指导学生答题方法。2.训练学生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能够读懂图,能够由图展开想象,联想到社会,联想到现实。3.教育学生规范答题,教育学生要注意参考分值,多分条。(比如本题应该是要素“人”和“心”和寓意各2分,寓意也应该有两点;还有在答案前要分条或者直接标示“构图要素”和“图形寓意”,明确答题方向)第19、20题19.理解句子含意,误解为“我”刚从海上归来,表达把土地比作海洋的感受,以示热爱海洋,有三分之一的考生错答为赏析句子(表现手法和效果、情感)。第(1)题,参考答案有两个要点,阅卷时只要答出“国土包括海洋”或“海洋是国土的一部分”即得2分。但考生基本不得分。(2)题整体较好,得2分。20.概括信息题,问题主要有:不分要点或者要点太多、太啰嗦(有的多达六七个要点),甚至要点内容重复;不能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由点到面概括归类。例如,有的考生把“郑和下西洋、利玛窦的书信引言”这类个例来作为要点。教学建议:规范现代文阅读,做到细致审题和有效作答。(1)要区别对待“理解句子含意”和“赏析”两类题型的答法。(2)概括题,一要找准答题的关键句和关键词,整合原文信息有效作答,不可照搬照抄原文;二要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第21、22题一、21题平均2.07分,22题平均2.92分。二、评分标准及存在的问题(一)21题第一点手法1分,内容分析1分。学生回答较好,但也有个别学生把手法答成“作比较”“插叙”等;内容分析只有一个方面,只答“英国”或“我们”,不够全面。第二点学生答全的不多。在阅卷时,结构作用和内容各1分。学生能熟练运用“引起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术语,但“发展海洋的重要性和走向海洋的必要性”多数只答其中也方面。阅卷时适当放宽了标准,只要有内容方面的分析即可,内容方面学生答“使国人海洋意思苏醒”也可。存在的问题(1)要点不分,内容混乱。有一些同学,答题过程中没有一个序号,就象一个作文片段,这样会导致阅卷者找不全学生的答题要点,导致失分。(2)审题不清,只答含义。在这里历史故事的作用也是段落的作用,不能只从含义的角度回答,导致答题出现偏差。(3)学生缺乏文体意识,在回答作用时生搬硬套,答“丰富情节”的不在少数。(二)22题共有四个要点。从学生的试卷来看,第三点很少答出,其他三点答出率较高。这几个角度文章中都可以找到:第一段中得“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