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学校德育第一部分多元文化视野下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嬗变一多元文化的磨合(1965--1978年):学校德育的复兴1两大挑战:道德真空的出现国家意识的薄弱2学校德育的任务: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改革学校德育课程二、多元文化的碰撞(1979-1989年):多元化的学校德育提出了多元道德教育思维,开展多元化的学校德育改革1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推行全面的道德教育2编写《儒家伦理》,开设儒家伦理课程3开设宗教课程,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兴都教、锡克教等三、多元文化的再生(1990-1997年):共同价值观教育1990年2月,新加坡政府发表《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各族人民都能比较愉快地认同和接受的“五大共同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异中求同,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根据共同价值观教育的精神,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规定所有中学都必须按照该大纲实施,进行切实有效的道德教育和人才培养。在该《大纲》中,根据白皮书精神,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了中等教育的五大道德价值观念,它们是:(1)国家利益高于社区利益;社会利益先于个人利益;(2)家庭是社会的基础;(3)支持社会、尊重个人;(4)珍视团结、防止冲突;(5)实现种族和宗教平等与和睦。四、多元文化的共存(1998年──):国民教育的实施1998年,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宣布新加坡教育政策的新三大措施:创意思维教育、信息科技教育和国民教育,并以此作为今后学校教育的重点.据此,新加坡教育部向全国360多所学校推展国民教育计划,并订下四大目标,设下指导方针:(1)灌输核心价值观(2)培养国家认同(3)加强历史认识(4)面对未来挑战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视野下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现状一、多层次的学校德育目标第一层次的目标,是对自己民族及文化传统的认同第二层次的目标,树立亚洲人的观念。这是为了在引进西方技术中保持独立性,不致使新加坡成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第三层次的目标,培养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这是最高的层次二、多元统一的学校德育内容新加坡政府提出“共同价值观”后,“儒家伦理”与其它宗教课程宣布取消,而代之以统一的科目“公民与道德”。新加坡教育部为此颁布了《公民与道德教育大纲》,规定所有中学都必须按照该大纲实施教学。该课程在小学《公民与道德》新修订的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扩充内容,使之包括国家建设、各民族之间共同价值观的认识,以及新加坡各宗教与各族的信仰与风俗等。由于新加坡规定小学《公民与道德》科的教学媒介语必须是官方母语即马来语、华语及淡米尔语。所以新加坡小学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母语不同,《公民与道德》科的教材也不同,教学内容也不相同。三种版本的教材均根据各族文化背景而编制,同一德目的教学,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华文版的《公民与道德》多采用中华传统故事来讲述,而马来语版的《公民与道德》则用传统的马来西亚的民间故事,并且有关国家意识教育的内容上三种版本的教材都是一致的。如三种版本的教材均有以下内容:“尊重我们的国旗”;“多元种族,一个国家”;“我所怀念的新加坡”;“我们一起保家卫国”新加坡教育部对高校德育的内容没有统一和具体的规定,因而不同的高校有不同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儒家伦理教育2.品格教育3.国民教育三、适应性的学校德育形式、途径与方法1.学校德育的形式(1)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实施德育(2)德育与生活需要相结合(3)正面教育与反面吓唬相结合(4)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5)无形与有形教育相结合(6)大小结合(7)物质奖励与光荣教育相结合2.学校德育的途径(1)生动的课堂教学(2)严格的日常行为准则教育(3)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4)优化的社会环境3.学校德育的方法1.文化传递法(CulturalTransmissionapproach)2.设身处地考虑法(Considerationapproach)3.价值澄清法(ModifiedValuesClarificationapproach)4.道德认知发展法(CognitiveDevelopmentapproach)第三部分多元文化视野下新加坡学校德育的特质一、多元统一性新加坡的学校德育无论从目标、内容以及方法上都充分体现了多元统一性这一特质。在学校德育的目标上,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和文化的多元性,因而在目标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从对各族文化与价值观的认同的多元化目标到认同亚洲价值观的目标再到统一的新加坡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认同目标。在学校德育的内容上,小学各族教学内容、教材与教学语言都不同,根据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各具特色,但虽然小学德育内容不一,但各校的德育内容的选择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进行的,因而都有统一的德目。到中学,所有学生学习统一的道德教育内容,统一用英语进行教学。通过这种多元统一的学校德育内容,既适应了多元文化的国情,让各族学生学习和继承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又使学校能够传授完整、统一、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新加坡学校德育的多元统一性集中体现在1991制订的五大共同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社会关怀,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二、国家意识主导性所谓“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即“一种新加坡国民独特的气质和精神,是一种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它是一种巩固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念。”在新加坡,培养国家意识,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实质上就是塑造什么样的“新加坡人”的问题。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讲的,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新兴国家,重视对新加坡人国家意识的培养,便是建设好国家的关键,“新加坡人是一个出身、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维持现在这样一个多种族的、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献身1998年,新加坡总理宣布教育政策的三大措施之一:国民教育,也就是将国家意识教育计划付诸实施,称为“国民教育”。吴作栋总理指出:“国民教育,应该培养出共同的国家意识,使学生了解我们的过去对今日和将来的影响。国民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兼顾到认知和情感。”在国民教育政策指导下,新加坡的学校德育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通过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推展国民教育,向学生灌输核心价值观,培养国家认同和国家意识。三、传统价值观的创新性新加坡在学校德育中对传统价值观,一方面扬弃它消极的一面。例如提到儒家文化中的“三纲五常”时,扬弃不合时宜的“三纲”,传扬“五常”。另一方面不断地对传统价值观作解释,不断创新传统价值观。重点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儒家思想新加坡化二是儒家思想现代化四、东西文化融合性新加坡学校德育对东西文化兼收并蓄,实行东西文化相结合,既学习西方重民主和科学、崇尚自然和理性,又注重保持灌输东方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把西方的科学求实精神与东方的伦理道德融合为一体,凡是有价值的,好的文化,都可能被新加坡兼收并蓄。思考1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德育如何把握多元与统一的原则?2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在现代社会下如何对待儒家文化?4如何看待和谐社会与价值公识?参考文献:1.[美]杜维明著:《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2.冯增俊著:《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3.冯增俊、王学风等著:《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王学风著:《新加坡基础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吕元礼著:《亚洲价值观:新加坡政治的诠释》,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6.[新加坡]陈荣照主编:《儒学与世界文明》(上、下册),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八方文化企业公司联合出版2003年版。7.[新加坡]王永炳著:《公民与道德教育》,莱佛士书社2000年版。8.[新]宋明顺:《新加坡青年的意识结构》,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9.[英]阿里克斯.乔西:《李光耀》(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10.[新加坡]郭振羽:《新加坡推广儒家伦理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中国孔子基金会、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1987年版。11.[新加坡]新加坡《联合早报》编:《李光耀40年政论选》,现代出版社1996年版。12.SINGAPORE1993,publishedbyPublicityDivisionMinistryofInformationandtheArts.13.H.E.Wilson,SocialEngineeringinSingapore(EducationalPoliciesandSocialChanges1819-1972),SingaporeUniversityPress1978.14.[新加坡]杜珠成:《新加坡的国民教育》,载《中国德育》2001年第2期。15.曹云华:《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建设》,载《东南亚研究》1989年第2期。结束语相遇是一种缘分分享是一种信任思考是一种力量经历是一种财富精神是一种滋养人生是一种成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