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申请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中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和优势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2004年升格而成的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其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山东省中医药学校。办学50多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相继开设了中医学、中药、针灸推拿技术、护理、医药营销、中药制药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药物制剂技术等14个专业,在校生9000余名,生源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学校注重加强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形成明显的办学特色。我校中药专业(专业代码630302)作为学校首批开设的专业,50多年来,历经几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在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8年,本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9年,本专业主干学科“中药鉴定学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医药学科。1.校企深度融合,构建“三通三融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建立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通、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三通),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教学场所与职业环境相融、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三融)和毕业证书+职2业资格证书+工作经历证书(三证书)”为内涵的“三通三融三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全程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合作实施人才培养、合作对学生进行管理考核。先后与山东沃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合作开办订单培养班,实施了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工作中掌握了职业技能,提升了职业素养。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水平近年来,学校坚持培养、引进与聘用并重的原则,通过聘用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聘用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引进或培养专业领军人才,外派优秀骨干教师到著名高校深造、参加企业实践等手段,着力打造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16人,博导1人,硕导1人,教授6人,副教授9人,双师素质教师22人;另聘用客座教授2人,行业企业一线兼职教师32人,建立“大师工作室”,业已形成以专家教授为核心,以医药企业专家为依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为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专业成员主持建设的“中药实践教学团队”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分别在2007年、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学校涌现出大批在国内同类院校有较高知名度专业领军人才。其中,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第3四届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5人次,获得市级劳动模范、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6人次;当选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教育职业技术学会等国家级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4人,理事与常务理事6人;当选山东省药学会、山东省中医药学会等省级学术团体副理事长3人,常务理事3人,理事9人;受聘山东中医药大学博、硕士生导师各1人。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优秀教师队伍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3.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近年来,本专业教师面向中药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坚持年度市场调研与毕业生跟踪调查,不断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逐年增强。本专业教师主持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划项目“高等专科教育中药专业设置标准”的研究,制定并规范了高职高专中药专业设置标准,为国家制定高职中药专业办学基本条件提供了依据,填补了国家对高职中药专业建设和管理标准的空白,获第六届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省教育厅立项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中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开发方法,探讨出“3343”课程开发模式,实现了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创新。该成果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3等奖,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已在有关高等职业院校推广应用。2010年,本专业教师主持教育部“十二五”建设项目“全国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建设规范”研究,完成《中药专业目录调整方案》、4《中药专业调研报告》、《高等职业教育中药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的起草与论证,并提交教育部职成教司,对全国高职高专中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条件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专业探索实施的“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模式阶梯化、考核方式企业化”的“四化”课程建设模式,“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师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本专业已逐步形成了围绕“职业能力”一条主线,建立“工学结合、弹性学习”两个机制,搭建“专业基础、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三个平台,提供“双师素质教师、现代化教学管理体系、校企共建学习基地、现代教学手段”四个保障,实现“课程开发与企业需求、能力标准与岗位需求、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五个结合的目标,形成了“综合素质+敬业精神+发展潜力”的专业培养特色。4.加强课程与立体化教材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该专业教师主持建设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及《中药炮制技术》2门课程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中药鉴定技术》、《药用植物鉴别与栽培技术》、《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3门课程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药品营销与管理》、《药用植物学》等9门课程被学校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近年来,中药专业教师编写教材、论著、网络课件、视听教材等100余部。其中,主编的《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5学》、《药理学》,副主编的《中药药剂学》、《中药质量检测技术》等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分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二等奖。本专业教师在全国率先制作完成的《中药炮制操作技能》(VCD、DVD录像片)和“《中药炮制技术》配套多媒体CAI课件”获教育部优秀课件奖、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中药制药技术》视听教材获全国中医药教育视听教材一等奖。5.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中药专业现有设备先进、门类齐全的实验实训室12个、精密仪器室1个、专业技能实训基地5个,配备了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薄层色谱扫描仪等先进的实验设备,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中药标本馆现有干药材标本1700余种、植物浸液标本1000余份、海洋药物标本400余份、蜡叶标本10000余份、方剂标本130余首,是全国中医药院校馆藏标本较多的数字化标本馆之一;药用植物园种植药用植物400余种,较好地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扩大了对外交流。本专业现有药用植物野外教学见习基地2处,中药制剂GMP实训基地1处,条件优良的校外实习、就业“双基地”60余处,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学校一次性投入450万元,建成“中药实践教学中心”,使本专业的教学科研条件又上新台阶。6.开展科学研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近年来,本专业师生通过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6先后承担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等各级各类教研、科研课题40余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20余项;荣获各级教学奖励20余项,获省、厅级科技成果奖2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荣获各级教学奖励3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为企业研发中药新药、保健产品10余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40余项,开展国内外技术培训60余次,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指导山东省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3000余亩;为荷兰青白中医学校培训中医药学员7届330余人,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传播。7.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年来,学校加大校内实训、技能考核、技能比武、顶岗实习、职业资格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修养和就业竞争力。在“全省卫生系统中医药传统技能大赛”、“全国首届商科院校市场调查分析技能大赛”等活动中我校学生均获优异成绩。迄今为止,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近万名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专业人才,就业率达98%以上。毕业生以良好的敬业精神、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享誉省内外,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虽然我校中药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中药现代化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改革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新要求还有较为明显的差距,创建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还不能很好适应育人需要,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专业实训基地同生产7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求、行业企业新技术的不断提升要求尚存在差距;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双师结构的团队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缺乏在国内同类院校、相关行业和领域享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社会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健全;信息化校园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满足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和公共管理平台等方面的需要。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中药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第一线,以中药行业企业为依托,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长效运行机制,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工作经历证书”三证书毕业制度;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构建“2平台+2模块,岗位课程动态化”灵活适应订单岗位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6门专业核心课程;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职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新建“模拟药房”、“中药调剂实训室”、“中药煎药实训室”、“中药真伪鉴别中心”及“中药标本馆”等一体化的中药综合实训基地;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聘任1名(兼职)专业带头人,培养12名骨干教师;校企携手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使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以上;建成一个国家级的交互式、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成立技术服务办公室和中药研究所,不断提升技术服务能力,辐射带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整体建设与协调发展。8力争通过两年建设,将中药专业建成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省级品牌优势专业或国家级重点专业;在校学生达到9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一年后就业稳定率90%以上;专业对口率95%以上;双证书获取率100%;用人单位满意率95%以上。三、专业建设内容(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按照学校“两个机构、两个层次、六个方面”的总体规划,建设系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在专业建设与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开发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度校企合作,逐步构建长效运行机制。促进专业主动适应中药行业企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准确专业定位、把握专业方向,使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兼职教师聘用、企业参与教学、教学内容更新、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和学生就业等实质问题得到有效保障。有力促进校企高新技术共享、师资共享和资源共享。1.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立足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与中药企业深度合作,成立由系主任与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中药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成立主要由来自多家中药行业企业专家、技术权威和同类院校骨干教师等成员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负责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施、评价和优化、课程建设与教材开发、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