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罪与罚》在小说中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罪与惩罚?它是否具有普世意义?组员:周慧君梁潇月石婷婷《罪与罚》(1866)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他意识到他本人配不上他自己的最高理想,那种理想折磨着他的心.这就是罪与罚.”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笔记中这样写道。《罪与罚》简介一开始简洁地描绘了主人公犯罪前两天发生的几件事,接着马上把他带到犯罪现场。小说的中心情节是围绕着主人公犯罪以及犯罪以后的自我斗争展开的。犯罪以后何去何从,主人公内心斗争和在精神上所受到的“惩罚”则是全书的重点。《罪与罚》讲的不是一项犯罪,而是若干起犯罪及其所受到的惩罚。罪具体1.家贫又有分裂性格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屈从了他自己的理论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丽扎韦塔。(现实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哲学)(该罚)2.索妮雅是卖淫妇,也在犯罪,她是对自己犯罪。(不该受罚)3.卢仁不断犯罪,但他从不越过阶级法律所容许的范围。(受不到罚)至此,对“罪”与“罚”的定义的根据变得清晰而单纯了,它不再是取自现代法律制度,而是来自圣经所代表的天理。罚(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是代表法律和社会力量的审判官波尔费利;一是代表上帝之爱的索尼雅;还有来自拉斯柯尔尼科夫内心的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道德谴责;最后是自首后的苦刑。小结总之,小说里的“罪”,不只是指有罪恶的念头之类的,而且是落实到行动上的杀人行为。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的一个动机是生活所迫,更大的动机是想当超人,一种革命的思想、理由;“罚”也不只是法律的肉体惩罚,也有道德的精神惩罚。而且是良心对人的真正的谴责。当重重矛盾在索尼雅的“爱”中得以解决,让主人公重新皈依上帝,便完成了从罪到罚到救赎的全过程。是否具有普世意义?答案是肯定的。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分析社会性哲学性宗教性罪与罚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与对人的终极问题的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社会性《罪与罚》中的的“罪”是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罚”是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具有普世意义。社会性这是一部以刑事案件为框架的思想小说,触及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生活的最深处”。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而穷人连自杀都是一种奢侈……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在这样的社会上只有两种可能:压迫和被压迫;只有两种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没有,也不可能有第三种可能和第三种力量。《罪与罚》的客观内容给我们的感觉: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的双重性导致了主人公人性的扭曲和堕落,引导他走向丧失人性和道德的边缘。一方面,他从小接受着道德规范和社会理想的教育,形成他人性善良的自我;另一方面,他被贫穷压的喘不过气来,他被迫辍学,忍受着饥饿,还要被房东赶出去,穷人在剥削者榨干后被赶出这个社会。思考:该如何拯救社会?社会性正是这样的社会向这个不愿意向现实妥协的人提出了抛弃人性的要求,于是主人公的意识里便又了恶性本能的膨胀。形成了自己那把人按照非凡与平凡两分的理论,并最终在多种现实环境力量的冲击下,去杀人以实践自己的理论。他这种犯罪是对社会不公平的一种抗议,但这是一种畸形的无政府主义的抗议,最终结果不是消除了贫困,奴役,而是肯定了少数人的特殊权利,被奴役和掠夺作了解释,本质上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弱肉强食的原则。哲学性主人公在犯罪之后关于罪与罚的纠结,其实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的斗争,一种是我们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即天理。而另外一种,便是主人公的伟大人物论。伟大的人理论贯穿整本小说始末无奈的现实→产生伟大的人理论犯罪后的天人交战→怀疑伟大的人理论投案自首→放弃伟大的人理论哲学性作家就这样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一个容易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有权犯罪的问题,这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伦理问题.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现代个人主义者和否认道德规范的英雄人物形象,他可以问心无愧地去干任何事情,尽快地攫取权力,大发横财,行凶杀人的想法在他身上已经成熟.哲学性然而,当拉斯科尔尼科夫以为他可以和拿破仑一般做一个非凡的人,但事实证明,他只是一只虱子。。。。。。哲学性一直以来,拉斯科尔尼科夫进行着奇怪的“实验”,他想要解答:他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能不能够“破坏原则”他是不是一个不平凡的,特选的人,能够毫不感到良心责备而去完成为获得统治权,在他生活的社会里获得成功--包括罪行在内--所必需做的一切他是不是用真正的统治者,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赖以造成的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这件事,应该会回答他这个问题.而他犯罪后得出的结论:他不是,不是用那种材料造成的.哲学性拉斯柯尔尼科夫之所以自首,是因为他不再相信他的残忍的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写信给卡特科夫说,拉斯柯尼科夫自首是不得不然的.不得不然,是为了纵然死在狱中,却可以重新接近人:他在犯罪后立刻感染到的和人疏远和隔离的感觉,折磨了他.他在犯罪之后,脱离了整个人性的东西.他恐惧地注视着,他丧失了拥有人类感情的可能,他最爱的是母亲和妹妹,可是怀着对她们和对自己的反感,他开始憎恨她们.因此,在《罪与罚》里表现出对于完全违反人和人道的生活法则所感到的战栗.因此,从哲学层面上来讲,主人公最终的投案自首,彻底否定了这种建立在西欧个人主义理论上的“非凡的人”,即伟大人物理论。宗教性东正教传统一方面,对人间的不幸充满了同情,另一方面,竭力探寻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宗教性“上帝如何可能”俄国人虽然需要信仰上帝,却又很难保持这个信仰。破坏他们的信仰的,主要是两个事情。第一个是生活的苦难。第二是无神论理论的入侵。精神困境宗教性几个设想圣经中关于原罪的解释人生来就要受苦受难索尼雅式的宗教救赎宗教性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美中不足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宗教性拉斯柯尔尼科夫让我们重新理解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这个困境不只是表现为城市里的孤独,人和人无法沟通,不只是这些,还有别的方面。以前的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有某种绝对的价值信念,你说这是愚昧也好、迷信也好,他们就是有这样的信念,也习惯于服从这种信念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