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十三讲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黄瑚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编: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1949-)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十四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曲折发展第十五讲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日趋繁荣第十六讲1949年后港澳台地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概述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1)概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新闻事业在中国大陆出现。共产党的新闻机构与非共产党的新闻机构并存,公营新闻机构与私营新闻机构并存,反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但是,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因而建立一个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营新闻事业系统,是建国初期新闻事业建设的重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开国大典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2)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一成立,中共中央迅即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公营新闻事业网。这个公营新闻事业网,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3)公营报刊网的基本构成早在建国前夕,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就已正式组建。建国前后,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党委的机关报逐步创建。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以及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和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如《工人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4)国家通讯社的建成1950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1950年4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1953年3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同年12月,新华社第三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重点讨论如何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认真研究贯彻“消息总汇”方面的重要措施。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5)中国新闻社的成立为了便于向海外华人、华侨介绍新中国,国家决定组建以对外宣传为主要任务的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14日,中国新闻社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该社由国内一批热心新闻事业的知名人士发起组织,由33人组成理事会,金仲华任社长。其编辑机构最初附设在新华社内,名华侨广播组(后改为部)。中国新闻社社长金仲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6)人民广播网的建成在广播事业建设方面,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以解放区广播干部为骨干,在没收利用国民党广播电台设备的基础上也迅速建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人民广播电台网的中心。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其服务对象也扩展为全国人民。各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也纷纷创建。东北、华东、西北、中南、西南5个大行政区在建国前后均建立了本大区的广播电台,后于1954年随大行政区一起撤销。各省级广播电台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全国行政区的划定而逐步建立,至1954年,全国各省除西藏、台湾两地外,均建立起本省的人民广播电台。许多有条件的地(市)也创建起本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迅速建成(7)有线广播收音网的建立根据中国的国情,有线广播收音网也在全国各地、主要是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九台式”是建国初期有线广播建设的主要模式。1951年,吉林省九台县县委书记张凤岐偶然听到县城的有线广播线和电话串音,并从中得到启发。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利用电话线路播出的九台县广播站建成。同年12月中央广播事业局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后,“九台式”广播站在全国得到推广,提高了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普及率。至1954年底,全国共有县广播站101座,中小城镇广播站705座,有线广播喇叭49854个。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二、对私营新闻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新闻事业的清理、整顿与改造工作,由没收国民党以及其他反动势力主办的新闻机构阶段转入改造私营新闻事业阶段。对于这些私营新闻机构,党和政府最初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实行事前检查的办法,而是采取团结教育的方式,帮助它们改进宣传报道内容,但不得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二、对私营新闻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2)对私营报纸的社会主义改造建国初期,私营报纸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鉴此,党和政府采取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等措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3年基本完成。后又逐渐退还私股,将公私合营报纸改造成公营报纸。1950年7月,《大公报》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并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大公报》社长王芸生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二、对私营新闻机构的社会主义改造(3)对私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广播电台的经历也与私营报纸基本相同,至1953年,全国各大城市的私营广播电台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后又并入当地的国营广播电台。私营电台的改造工作,数上海最具有代表性。上海解放后,经过登记、清理,允许继续播音的私营电台有22座,其中有6座因违犯军管会和人民政府法令于1951年被勒令停业。1952年,其余16座电台因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而向政府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同年10月,这16家私营电台合并为上海联合广播电台,实行公私合营。1953年9月,根据上海联合电台私方代表提出的自愿将私方财产实行转让的要求,人民政府以9亿人民币(旧币)收购了属于私方的资产,将该台并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三、新闻教育机构的调整与发展(1)对旧新闻教育机构的改造凡国民党直属的新闻教育单位,如南京的国民党政治大学新闻系等,实行一律停办的政策;对其他新闻教育单位,如北京的燕京大学新闻系、上海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暨南大学新闻系、民治新闻专科学校、中国新闻专科学校、苏州的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广州的国民大学新闻研究班等,实行改造与整顿的政策。在人事管理上,改变和加强领导力量,调配党的新闻工作者担任教职,并组织原有教师进行学习和思想改造。在教学上,对新闻学专业课程逐步进行内容改革,取消原有的政治上反动的课程,开设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并组织学生参加政治运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化建设三、新闻教育机构的调整与发展(2)新型无产阶级新闻教育机构的创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尝试创办新型的无产阶级新闻学校。1949年11月1日,新华总社在北京办的新闻训练班自第三期起改建为北京新闻学校,附属于新闻总署。1949年7月19日,华东新闻学院在上海创建。北京新闻学校校长范长江华东新闻学院院长恽逸群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一、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初步实践(1)新闻法制管理模式的初步尝试由于建国初期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政策,新闻事业既有公营的也有私营的,因而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由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改变为人民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实施管理,比较适合当时的社会性质和实际情况。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一、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初步实践(2)新闻总署的建立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置了新闻总署,作为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国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新闻总署由胡乔木任署长,范长江、萨空了任副署长。新闻总署下属机构与单位有:办公厅、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北京新闻学校。与之相应,各大区设新闻出版局,各省、市设置新闻出版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一、新闻总署的设立与新闻法制的初步实践(3)新闻法制的建设新闻总署成立后,为在全国范围内确立新民主主义新闻法制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制订与颁布有关新闻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性文件,以保证新闻事业正确发挥其社会功能。作为国家的新闻行政管理机构,新闻总署还根据上述有关法规的精神,加以贯彻、落实。一是主持了全国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事宜。1950年间,新闻总署对于不同报纸之间的分工合作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划定了公、私营报纸面向的不同读者对象以及报道内容的不同侧重面。二是推出报纸“企业化经营”与“邮发合一”的新办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二、新闻工作方针的探索与改进(1)新闻工作方针的确立1950年3月29日至4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改进报纸工作、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明确指出,改进报纸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二、新闻工作方针的探索与改进(2)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其具体举措在新闻体制方面,实行采编合一制与总编负责制。各新闻机构还建立起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重视读者来信工作,开辟读者来信专栏。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重视自我教育,开展问题讨论,如《新湖南报》关于“李四喜思想”的讨论等。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二、新闻工作方针的探索与改进(3)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的经验1950年1月4日,《人民日报》开辟《新闻工作》专刊,其创刊号《编者的话》称:在创建我国人民新闻事业中,有一个便利的条件,这就是可以“大量地利用”苏联的“丰富经验”。进入1954年后,新闻界出现了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高潮,对口学习蔚然成风。报刊还大量转载苏联报刊的文章。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二版第四编第十三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体制与方针的确立二、新闻工作方针的探索与改进(4)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在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中,也出现了脱离中国实际、对苏联经验盲目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错误,以致束缚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从而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这种教条主义的学习在报纸工作中的主要表现:一是片面强调不犯错误;二是每天一篇社论;三是业务路子越走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