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高考秦废封建苏轼《东坡志林》虚词实词考查词•秦初并天下,丞相绾(wǎn)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秦刚刚统一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地、齐地、楚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诸侯王)适宜。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互相交替征战,最终到了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都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这一做法不适宜。”秦始皇说:“正因为有诸侯王,天下才都苦于战乱纷争不止。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敌对的)军队,想要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主张很正确。”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郡设置守、尉、监的官职。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苏子(即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势,也不会错过时势。时势不是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夏、商、周)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势。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拥有方圆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肯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只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裘,夏天穿葛衣,是按时令所应当做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错过时势的情况,却被大多数学者和士大夫非议。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没有什么不同。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的制度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不只是汉高帝所为,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过去议论分封制的人很多,柳宗元的言论一出,其他人的言论就废弃了,纵然圣人复出,只怕也改变不了什么了。因此我采纳他的说法,并且再添加一些议论:只要是有血气的人,就一定有争夺,争夺一定是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分封诸侯大。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后属疏远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与:参与D.不能易也易:交换•[答案]D•[解析]“易”在这的意思为“改变”。链接:a风移俗易b以羊易牛c甚易制1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2属予作文以记之3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4在骨髓,司命之所属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6若属皆且为所虏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连接,连缀通嘱嘱托隶属掌管类等、辈系、是推导提示:“属”的本义是“连接”。“撰写”正是把一个个字连接起来;“跟随”也是连接的形象描述。跟随某人自然“属于”某人一伙的,“隶属”当然是同一“类”被“管辖”的,“亲属”更是属于同一类的属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答案]c[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表示因为B项两个“之”都为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两个“而”都作连词,第一个表转折,第二个表顺承D项两个“者”都作“……的人”虚词补充:之•之:1.第三人称代词: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传》2.这,此:之二从又何知!《逍遥游》3.的: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取独: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宾语前置标志:句读之不知《师说》6.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劝学》7.补足音节,无实意: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8.到、去、往: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判断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安宁之术•三代之兴•世之畏诸侯之祸•学士大夫多非之•知诸侯之不可复•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的•取独•取独•代词•取独•的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答案]B[解析]原文中没有“皆封侯”之意,应该翻译为:诸位皇子和功臣们用公有的赋税重赏他们。12.将下列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①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答案]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创造的,(他们只是)能不失掉时机罢了。②从三代圣人以来,用礼乐教化天下,以至于刑罚废弃不用,然而终究不能制止篡位弑君的祸端。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答案]D[解析]根据原文可知,苏轼一直在论述的是分封制的缺点,没有提及其优点。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分)[解析]先点出作者的观点,然后根据原文1、2、3段翻译概括即可[答案]时代不是圣人所能够创造的,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不失去时机而已。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没有获罪就不能被废除,即使君主想要废除封建也不能做到。秦朝的情势允许建立郡县制,秦始皇和丞相李斯准确把握态势,实行郡县制。汉朝时恰恰相反,根据时势,不适合完全建立郡县制,即使汉高祖和张良都不同意分封制,但最终还是封了韩信等诸王。因此,苏轼说,分封诸侯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情势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