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题记: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培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第二节教育学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的起源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理解教育的本质特征。3、掌握教育的历史发展特征与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第一节教育一、教育的概念二、教育的本质特点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四、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学分析西方:education源于拉丁语educare。本意“引出、导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我国:教和育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为象形文字像妇女养育孩子之形左下方表示孩子,是教的对象,左上方表示占卜活动,是教的内容,右下方表示手,右上方表示鞭子或棍子,是教的过程或手段,合起来表示成人督促、惩戒孩子的学习行为。在古汉语中,教育一词的最早自《孟子·尽心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者不与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负于天,俯不诈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概念《教育大辞典》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特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本质特点尽管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虽也存在着类似于人类的“教育”和“教”与“学”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传递的能力。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动物只拥有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心理,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人能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教导,都不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而是人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生的有目的行为。人类有意识。人能把自己的需要报告给自己,意识到经验的不足和欠缺。人类有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不仅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内的经验,而且可超越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它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生产为直接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教育与其他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活动还有区别,教育是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的。这样就把教育活动和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抵御疾病对人的身心危害的医疗活动,以及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目标的社会服务活动区别开来了。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阅读与理解——学校教育的要素那么,究竟学校教育中的什么让你这样刻骨铭心?是那些严父慈母般诲人不倦的老师,还是那些“多愁善感”“借半块橡皮”的同窗好友?是那些课堂里的朗朗书声、野营路上滴哒号角,还是校园里悠扬的歌曲、运动场上的激烈搏击?是逃学时的种种惴惴不安,还是领奖状时的些许洋洋得意?可以说,都是!学校中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让人终生难忘。也都不是!你很难说清究竟是什么让你逐渐地长大,逐渐地成熟,逐渐地懂事,逐渐地回忆起母校!这些让你长大,让你成熟,让你懂事,让你回忆的东西,就是教育学中要讲的“学校教育要素”。四、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产生1、生物起源论2、心理起源论3、劳动起源论4、双重需要说1、生物起源说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首倡,他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中,在人类产生以前,已在动物界存在。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便是教育行为。昆虫界也有教师和学生。生物竞争的存在是产生教育的基础。动物为保存自己的物种,本能地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小的动物。按照他的看法,人类只是在继承早已形成的教育形式的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与动物没有不同。2、心理起源说美国学者孟禄(1869-1947)从他的心理学观点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他认为,利托尔诺没有揭示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他根据原始社会尚无传授各项知识的教材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在他所著的《教育史》(1925)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社会只有最简单形式的教育3、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是在20世纪40-50年代,前苏联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对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批判,根据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的基本思想而形成的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这种教育起源论,曾经被当作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教育起源问题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4、双重需要说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厉以贤和胡德海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2、古代社会的教育3、现代社会的教育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没有阶级性和广泛的社会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以口耳相传为主要手段。2、古代社会的教育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鲜明的阶级性与严格的等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3、现代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相结合公立教育的崛起教育的法制化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的世俗化20世纪以后的教育教育的终身化、国际化、信息化倡导教育先行,追求教育民主,走全民化、大众化教育之路教育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一、教育学的概念二、教育学的价值三、教育学的框架四、教育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二、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三、教育学的框架教育史基础学科教育心理学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学科:普通教育学德育原理教育科学学校管理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学科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分类学科职业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交叉学科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人类学……四、教育学理论的历史发展1、时间: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2、基本特征: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和有关教育的思想和言论;教育学还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还没有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如:《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教育专著。古罗马的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中的教育原则《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1、豫、时、孙(shun)、摩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2、启发诱导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3、藏息相辅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4、长善救失学习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昆体良的教育思想昆体良把学习分为模仿、接受理论指导及练习三个阶段他认为,练习可以巩固知识,有利于培养记忆力。他主张,学校要实行交替授课制,要有课间休息,要注意运用教具和实例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昆体良主张要学习文法、修辞学,要学习广泛的学科,进行音乐教育,还要学习数学。他认为,教师本人应该是有学识的,应该热爱儿童,不要轻易对儿童施行奖赏和惩罚,并且要做到以身作则。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时间:从17世纪20、30年代—19世纪中叶2、基本特征: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形成了反映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概念与范畴;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及教育学专著。3、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762年卢梭的《爱弥儿》1803年康德的《康德论教育》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生于一个磨坊主家庭,10岁时父母先后病故,后在捷克兄弟会的资助下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进入大学学习。他曾任拉丁文学校校长。在长期流亡国外的时间内,进行了广泛的教育活动,主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校。他的主要教育著作:《大教学论》(1632年)1、夸美纽斯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服从自然的普遍法则。2、夸美纽斯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家(1)幼儿期:出生到6岁,设立相应的母育学校。(2)少年期:6岁到12岁,设立国语学校。(3)青年期:12岁到18岁,设立拉丁学校或文科中学。(4)成年期:从18岁到24岁,设大学。每期6年,分别学习相应的内容。3、夸美纽斯的教学观(1)学年制。第一次确立了“学年”的概念,主张把一年分为四学季,每年秋季招生一次,并且通过考试,逐年升级。(2)班级授课制。他认为班级学习,可以使同学互相激励。(3)教学原则。他提出直观原则、彻底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等。(4)教科书。他认为教科书要内容充实扼要,编排要有系统,语言要易懂,并要有插图。他说:“教学论的意思是指教学的艺术”,它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他的教学论包括有:卢梭—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学家(1712—1778)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中,从16岁起就开始过着流浪的生活,自学了天文、生理、史地、数学、解剖等科学知识。反封建的自然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天性出发,才能将其培养成为自由新人。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他认为教育方法也应该是自由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儿童发展,让其充分发挥本身的积极性,才能将其培养成“自由人”。《爱弥尔》的主要思想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在教育学的创立问题上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康德先后于1776、1786年两度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康德认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有系统的学问。康德所理解的“教育学”超出他的前人和他的同时代人的地方。康德之后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就是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论教育》赫尔巴特(1776一1841):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生于一个法官家庭,曾先后任格丁根大学教授、尼斯堡大学哲学和教育学教授。他的著作有:《普通教育》(1806)、《心理学教科书》(1816)、《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学的几封信》(1831)、《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赫尔巴特是康德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教学程序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认为这四个阶段同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注意、期待、探求和行动是一致的,教师按照上述四个阶段进行教学,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他的教学论中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