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课中体西用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课标要求:(19世纪60——90年代)广州北京天津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过示意图天平天国运动形势图中体西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太平天国运动危机清朝统治(内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外患)(19世纪60——90年代)(1)初步提出。1861年,__________著《》,初步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2)系统阐释。张之洞撰写了《__________》,具体揭示了中学(旧学)与西学(新学)的内涵,系统地阐释了“中体西用”的思想理论。2,提出过程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劝学篇冯桂芬冯桂芬(1809—1874),江苏苏州人,道光进士。他曾任李鸿章的幕僚,为其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但他重视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西学,多次建议改革,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理论,主张“采西学”、“制洋器”,发展军事工业以及其他事业。他的思想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著作有《校邠庐抗议》等。73,含义中学:指封建伦理纲常。西学:指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如轮船、火车、机器、报刊、学校等)体:根本。用:基本的措施(补充)“中学为体”——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巩固封建统治。曾国藩(洋务派):“购(外洋器物)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倭仁(顽固派):“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便可抵御外辱。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以夷变夏”,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张之洞(洋务派):“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分歧是什么?有何共同点?、背景:4、洋务派与顽固派的斗争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顽固派:反对“西学为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分歧相同点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向西方学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南洋、北洋、福建)③开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BACK115,实践:洋务运动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的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根本原因)②顽固派的阻挠③列强的破坏④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洋务运动的影响积极:(科技、教育、军事及客观作用)①引起西方先进科技和工具培养了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④一定程度上抵御外国经济侵略⑤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消极: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也没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166,评价进步性:①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和中国的近代化落后性: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没有深入到制度层面的变革。试比较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异同点相同:①阶级利益: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②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对西学的态度: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同:①侧重点:洋务派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林则徐、魏源侧重对外抵御列强侵略.②实践效果: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要区别在于()A.是否学习外国事物•B.是否维护清朝统治•C.是否进行政治改革•D.是否反对外国势力20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是指()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自由为体,民主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