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LOGO主讲人:汤德森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2010年5月9日是俄罗斯伟大卫国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的纪念日。梅德韦杰夫签署总统令,无论位于哪个时区,俄罗斯境内的数十座城市统一在莫斯科时间5月9日10时举行盛大阅兵式。这是俄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阅兵,有万余名俄罗斯军人和千余名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波兰和独联体各国的军人共同直接参加阅兵。引子之一:莫斯科红场阅兵的良苦用心引子之一:莫斯科红场阅兵的良苦用心近年来,一些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出现重新评价二战历史的思潮,一些历史学家对苏联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作用提出质疑,甚至想推翻已有结论。西方舆论和东欧某些国家开始热炒关于“苏联在二战期间曾屠杀上万波兰军民、斯大林时期曾制造乌克兰饥荒并入侵波罗的海国家”等言论。而波罗的海各国也纷纷搞起了“去红军化”运动,三下五除二地把本国境内的苏军解放纪念碑和苏联红军塑像拆得一干二净。“关于卫国战争历史问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读,有的解读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实际上已经成为谋取政治目的的手段。俄罗斯坚决反对利用战争历史问题为政治野心服务的企图。”(—梅德韦杰夫)引子之一:莫斯科红场阅兵的良苦用心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的真正原因——反对篡改历史,捍卫历史功绩,捍卫荣耀;强化苏联是“欧洲解放者而非侵略者”的历史结论;鼓舞士气,重拾强国梦。引子之二:近年来重评斯大林热说明了什么?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斯大林的评价在俄罗斯一直争论不休。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俄罗斯学界政界及民众又掀起了一股重评斯大林的热潮,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如2003年纪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2004年纪念斯大林诞辰125周年、2005年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2009年纪念斯大林诞辰130周年,特别是2010年,俄罗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举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红场大阅兵活动,等等。引子之二:近年来重评斯大林热说明了什么?解析:(1)反击西方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全盘否定与攻击;(2)俄罗斯民众对过去苏联社会主义的追忆与怀念;(3)俄罗斯举国上下渴望重拾强国梦;(4)苏联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历史教训。(发展的、辩证的眼光)(一)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的认识——这是决定党和国家方略的基础与前提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夺取了十月革命伟大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理论►实践)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有很长过渡时期“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阶段,共产主义(一)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的认识——这是决定党和国家方略的基础与前提一、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发展斯大林:进一步发展了列宁“一国胜利论”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国家工业化1936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正在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一)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的认识积极意义:解放思想,突破斯大林某些僵化理论和模式及其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负面影响:(1)以煽动性和“揭露性”的语言全盘否定斯大林,把领袖作用同政党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对立起来,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历史作用,否定了苏联历史;(2)在国际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也给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提供了一个反苏反共的机会和“根据”,全球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恶浪。(3)赫鲁晓夫的这种做法对以后历届苏共领导人也有深远的不可低估的影响。赫鲁晓夫:“全面建设共产主义”1956年2月,苏共20大“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后果严重(一)对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的认识勃列日涅夫:1964年,取代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他上台伊始,就批评赫鲁晓夫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估价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前景。1967年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十月革命胜利50周年大会上首次做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结论。安德罗波夫:认为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论”也不切实际,把它修改为“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一)对社会主义及其发展阶段的认识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86年10月,他首次提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1989年11月26日,戈尔巴乔夫在《真理报》上发表了《社会主义和革命性改革》一文,提出,现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根本改革,使苏联社会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年7月,苏共二十八大正式全盘否定了苏联现存的社会主义,将苏联现存社会主义称之为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社会形式”;改革的任务和实质,就是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一切决裂,将国家和人民从这种官僚制下解放出来,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根本目的: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二)苏联的改革及其进程改革的必要性:在20年代末和30年代逐步形成的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这种以高度集中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体制,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和战后恢复国民经济时期,曾起过积极作用。弊端: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崇拜主义严重;经济上高度集中,统得过死,企业缺乏发展生产和改进经营的内在动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对这种僵化传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立即开始对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二)苏联的改革及其进程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1)农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的发展。但是,赫鲁晓夫为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从1958年以后,又开始强行合并集体农庄或把农庄改为国营农场,限制个人副业的发展,最终造成农业改革的失败。2)工业、建筑业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局部的改革,扩大了地方的权力,发挥了地方积极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这些改革并没有触动传统计划体制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只是在“条条”和“块块”上做文章,企图用地区管理代替部门管理的办法来消除原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其结果又削弱了工业部门集中领导,造成地方主义、分散主义泛滥,使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局面。(二)苏联的改革及其进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推进了经济改革:在农业、工业、建筑业等方面改革均未涉及基本体制的重大变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趋势。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国内外政策作了较大的调整,如实行集体领导原则,为冤假错案平反昭雪,整顿国家安全机关,恢复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权限等。在对外关系方面:加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简要评述: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苏联30年代形成的传统体制。(二)苏联的改革及其进程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推行经济改革,很快失败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之后,开始了苏联新一轮经济改革;从1988年1月开始,到1989年底,不到两年经济改革失败。(二)苏联的改革及其进程2、政治体制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未能取得明显效果,将改革的重心逐步引向政治改革,走上了取消和否定党的领导和无限制的“民主化”的道路苏共二十七大提出“完善”政治体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实现民主化,扩大公开性。1987年11月,戈尔巴乔夫出版《改革与新思维》,其“新思维”的主要内容是将“民主化”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和目标,将“公开性”作为民主化的一种途径和制度。(二)苏联的改革及其进程3、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严重危害性:(1)提出“还权于苏维埃”,建立总统制,把苏维埃变为西方式的议会,把苏联共产党变为议会党。他把“民主化”和“公开性”绝对化,抛开党的领导,主动放弃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地位,导致社会动乱;(2)鼓吹“最大限度的公开性”,“放手去搞公开性”,整个意识形态、新闻报道失控;(3)1991年,“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又与“民主派”联手,宣布解散苏共中央,苏共沦为“非法组织”。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一)戈尔巴乔夫思想的演变主张“求教于列宁”转变为规避、歪曲列宁主义1985年春至1988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领导和推进改革进程时,主张“求教于列宁”;1988年6月以后,戈极力规避甚至歪曲列宁的思想;1988年6月苏共举行第十九届全国代表会议,提出进行全面政治体制改革。这是苏联的改革走向错误道路的起点:一是提出必须以“公共性”“民主化”“社会主义意见多元化”作为三个重要手段,实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二是会议方针错误,出现各种形形色色的政治组织,,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导致政治不安定。(二)新思维的错误1987年11月,戈应美国出版商的邀请,撰写《改革与新思维》,在美国和苏联同时出版,主要内容:第一,当今世界是一个各国相互依赖,相互需要的世界;第二,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两个原则: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及任何目的和手段安全是不能分割的。新思维的核心是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第三,重返欧洲文明和建立欧洲大厦。(二)新思维的错误“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提法的错误:一是模糊了核威胁的根源,宣扬了对超级大国的核威胁进行妥协的立场;二是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区别,为以后进一步接受西方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三是将全人类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在外交工作中不便于操作。新思维的错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特别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斗争的学说。在实践上,它为苏联和东欧国家倒向西方提供了理论依据。(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错误戈尔巴乔夫在推进苏联改革进程逐渐形成的“新思维”,特别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提出做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1989年11年26日,戈尔巴乔夫在《真理报》发表题为《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的文章,对“民主社会主义”概念作了详细的论证。(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错误1990年7月举行的苏共二十八大,是戈尔巴乔夫第二次主持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是苏共作为执政党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通过的苏共的纲领性声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把建立“人到底、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追求目标,极力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导致整个社会偏离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轨道。(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错误1、指导思想的偏离(1)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致使改革成为“改向”第一,以超阶级的抽象人道主义作为改革的核心理论;第二,以“异化”理论为改革的哲学基础;第三,以“民主化”、“多元化”作为改革的关键手段。(2)实行政治多元化削弱苏共的领导地位。取消宪法规定的苏共执政地位,实行多党制,各种政治团体不断涌现,引发苏共党内及社会思想严重混乱,马列主义、苏联历史革命领袖被无情批判,苏共的领导地位遭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反动势力趁虚而入。(3)重用亲西方势力助推“西化”倾向蔓延。以支持“改革”作为选拔干部的“决定性标准”;在意识形态领域大量启用亲西方的激进分子。(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错误2、舆论宣传的放任失控(1)“舆论失控”的“双重标准”导致社会舆论失控。一方面,利用掌控的组织措施与舆论工具,大势批判“反对改革的行动纲领”;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多元化”的自由言论,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2)“民主化”、“公开化”致使历史虚无主义盛行。以“无限度的民主化、公开化”彻底批判斯大林,否定苏共历史;“否定一切”的历史虚无主义盛行。(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错误(3)新闻出版放任自由引发反动宣传泛滥主张舆论工具应该毫无保留、毫无限制的公开性,支持舆论的多元化;实施“新闻法”,苏共放弃对新闻出版的监管,新文出版领域呈现多元化格局;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失控,反动舆论逐渐占领了舆论宣传阵地。(三)“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错误3、社会文化的危机(1)苏共脱离群众加剧了社会不良风气主张对党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无视党内组织原则,大量任用符合其“改革”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