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学习提示•学习目的了解有关课程管理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研究课程管理及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明确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角色和任务。•学习要求•了解课程管理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课程管理的特点及趋势;•理解新课程中课程管理的特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和作用;•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开发策略。•学习重点•课程管理的模式、新课程中课程管理的特点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策略。学习内容•课程管理概述•课程管理模式•我国课程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第一节课程管理概述•课程管理界定•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我国课程管理概况一、课程管理界定•在课程设计上,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组织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代表共同决定课程所采用的组织方式,共同进行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在课程实施上,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要分别制定课程实施计划,组织相关人员、配备相关设施设备落实课程计划。•在课程评价上,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要分别采用一定的方法途径对相应层次的课程计划、活动及结果等有关问题进行判断、反馈信息以不断改善整体的课程运行过程。(一)课程管理的含义•课程管理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整体上对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二)课程管理的特征•课程管理具有层次性•课程管理具有多主体性•课程管理手段多样化•课程管理具有全面性二、课程管理的意义与作用•(一)课程管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二)课程管理有助于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运行•(三)课程管理能够提高课程系统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入。三、我国课程管理概况•我国新课程采取的是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体系。但是还在于起步阶段,已经取得一些初步成果,如新课程实验区可根据本地区特点制订地区课程开发指南,学校可根据本校特点选择、调整教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第二节课程管理模式•从宏观角度将课程管理模式分为三类:•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混合型一、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指由中央统一规定课程标准,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等,强调课程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强调所有地区、所有学校都设置相同的学科,运用相同的评价标准,甚至有的国家要求使用相同的教材,使用相同的课程表。(一)特点•1.课程设置标准、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合为一体,由国家制定并通过政令颁布实施,地方政府和学校只能依照执行,无权做出调整,也无须承担责任。•2.对于科目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时数以及学年周数、各学年培养目标、升学与放假事宜,都有统一、详尽的规定。•3.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比较开放。(二)优点•1.通过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2.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3.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4.便于中央对教育全局的管理控制。•5.提高重大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效率。•6.教育的投入得到保障。(三)弊端•1.不能照顾到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2.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3.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4.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二、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是与中央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相对的一种管理模式。•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一)特点•1.课程设置和管理实行分权体制,国家不作统一规定,课程管理的主体是地方和学校。•2.科目设立、教学内容、课时标准、培养目标等不统一规定。•3.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发行不作统一的规定和限制,地方和学校可自由选择和确定教材。(二)优点•1.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使教育能真正服务于当地经济。•2.有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3.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努力使本地本校的课程高速高效地运行,达到局部最优化,从而促使整体课程系统高速高效地运行。•4.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5.能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三)弊端•1.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各校培养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2.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控制和管理。•3.容易导致课程管理的失控,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三、混合型的课程管理模式•这是一种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各国根据不同的情况,二者结合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特点是力图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多样化、灵活化和弹性化,通过统一性保证国家的教育基本质量水平,而通过灵活性和弹性化满足地方和学校的实际需要。四、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一)民主化趋势•(二)规范化趋势•(三)多元化趋势•(四)弹性化趋势•(五)整合化趋势第三节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本位)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一)体现教育的服务性•(二)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三)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四)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五)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六)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二、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一)参与者因素•1.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因而教师因素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主要通过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有关课程开发技术的掌握程度、合作精神、行动研究能力等几方面体现出来。•2.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更多地通过校长对学校的特定管理方式所形成的学校管理特色体现出来。•3.学生及家长•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直接面向的服务对象,只有准确把握学生的需求与个性特点才能增强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家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校本课程的接受与认同,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及技术资源的支持。•4.课程专家•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协作者。•(二)环境因素•1.物理环境•包括中央、地方、学校三个层次的物理环境。具体表现在中央对教育的投入、地方的区域特点、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等。•2.软性环境•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策略•(一)政策支持•(二)思想认识到位•(三)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四)课程专家的支持•(五)加大经费投入四、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一)完善课程体系•(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四)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五)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