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了解•早期亲子分离可构成分离焦虑,为日后心理问题埋下伏笔;•任何成人期心理行为障碍都是缓慢积累发展形成的;•早年养育经历不良或创伤性体验均可增加儿童发生心理问题的风险;•情感剥夺和忽视构成“心理虐待”,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及其发展。家庭教养与亲子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身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婴幼儿生下来后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在此“他们”开始了“人化”(社会化)的过程。不同的家庭其亲子关系也不同。家庭的类型与功能•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抚养和赡养•经济功能•性及生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感情交流的功能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教:教授.传承.引导.认知的提高.•养:哺育.喂养.主要指身体亲子与关系•亲子:广义指抚养人,狭义指父母与子女•关系:双向的互动的。•亲子关系:子女的生命是经由父母传过来的,而不是父母给的。因为如果是父母给的,就意味着也可以拿走,这是不允许的。父母生病,子女吃药!有些父母之间关系不好,就对子女说:要不是因为你,我们早就离婚了!这无形之中给孩子的心灵产生很大的影响。我这么辛苦的工作挣钱就是为了你…….这样的父母不知道子女在精神上也在“哺育”着他们.不同社会阶层的亲子关系•经济结构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社会地位的不同依恋依恋的形成和发展•恒河猴试验: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什么是依恋?•动物的依恋•依恋的重要性•依恋是指婴儿对熟悉的人所建立的亲密的情感联接。依恋是儿情绪的发展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依恋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早期安全的依恋关系不仅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而且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依恋的本质就是情感的寄托从而获得安全感例如:幼儿恋物…….母子依恋和母乳营养促进婴儿大脑与认知发育。进化过程中母子依恋诱导儿童发展出语言和基本的社会认知父亲的角色同样重要,但在早期母亲的作用更重要。依恋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6个月~24个月)•第四阶段:目标调节阶段(24个月以后)。依恋类型A类型:回避的(avoidant)。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其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又称“无依恋的儿童”。B类型:安全的(Securelyattached)。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边。C类型:反抗的(resistant)。这类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的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依恋的形成和发展•依恋的发展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独立自主,二是依赖•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依恋的机会例如孤儿•抚育的质量例如农民工依恋不足的影响早期分离事件增加—分离焦虑之伏笔儿童缺乏同胞竞争与互动—缺乏补偿分离焦虑构成各种儿童情绪障碍的根源早期未分化的心理功能易受不良影响泛化构成某些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原因依恋不足是一种“情感忽略”同胞竞争的生物学意义•争宠和争夺资源•产生妒忌和竞争意识•保持警觉的唤醒-注意力更集中?•激活生命活力-激素和肾上腺素水平提高•排斥和妒忌心理受到“修饰”•形成对他人的理解和关爱•社会认知得以促进和发展•耐受性得到锻炼孩子的依恋类型健康吗?•每道题目都有“是”或“否”两种答案,回答“是”计1分,“否”计0分。如果孩子的主要抚养者为其他人,如爷爷奶奶时,问卷中的妈妈应换作爷爷奶奶。•1.与妈妈分离时,会哭泣或表现不安,但能很快安静下来。•2.妈妈回家时,仍专注自己的活动,很少表现出高兴的样子。•3.喜欢缠着妈妈,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玩耍。•4.哭闹或受惊吓时,在妈妈的安慰下,能很快安静下来。•5.虽然是陌生人的逗弄,仍会露出笑容。•6.与妈妈分离时,表现强烈不安,哭闹不停,很难平静。•7.妈妈回家时会很高兴,喜欢与妈妈一起玩,愿意和妈妈分享玩具与食品。•8.对妈妈的离开漠不关心,很少表现出哭泣、不安的情绪。•9.即使在家中,也很难接受陌生人的亲近。•10.到了新的环境,刚开始可能比较拘谨,但不到10分钟就可自在地独自玩耍。•11.能够很容易地让不熟悉的人带出去玩。•12.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虽然父母在身边,仍表现得很拘谨,不愿独自玩或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13.能在妈妈身边独自玩耍,不时向妈妈微笑或和她说话。•14.与妈妈在一起时,很少关注妈妈做什么,只顾自己玩。•15.与妈妈重聚时,紧紧缠在妈妈身边,生怕妈妈再次离开,怎么安慰都没有用。•16.在妈妈的鼓励下,能比较放松地在陌生场合表演节目。•17.一般不会主动寻求妈妈的拥抱,或与妈妈亲近。•18.在哭闹时,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使其平静下来。•19.在妈妈的鼓励下,能很快和陌生的成人玩耍或说话。•20.不怕生,第一次去别人家里,就能自在地玩耍。•21.与妈妈重聚时,有时会表现出生气、反抗、踢打妈妈的行为。•把1、4、7、10、13、16、19得分相加得到总分A;2、5、8、11、14、17、20得分相加得到总分B;3、6、9、12、15、18、21得分相加得到总分C。哪组得分最高即代表孩子倾向哪种依恋类型。如果ABC分数几乎相等,则是D。•A安全依恋型•B回避依恋型•C矛盾依恋型•D混乱依恋型沟通与亲子关系质量•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勇于表达自己的爱•表扬的方式•蹲下来与儿童讲话沟通与亲子关系质量•学会倾听加深理解•相互信任自我开放共情积极关注沟通与亲子关系质量•每天交流的时间固定•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交流•如果孩子说的话有她自己的想象成分,也不说明孩子在说谎•孩子不愿意说的时候,不强迫•在游戏中交流沟通最不该讲的九句话•1:“揍死你”最不该讲的九句话•2你又尿裤子(床)了最不该讲的九句话•3“你真笨”最不该讲的九句话•4他打了你,你怎么不去打他?.最不该讲的九句话•5妈妈求你了:最不该讲的九句话•6滚吧,别回来了!最不该讲的九句话•7再哭,让狼把你叼走:最不该讲的九句话•8我没本事:最不该讲的九句话•9是妈妈好还是爸爸好?树立父母威信的九字真经•1德6和•2能7宽•3严8听•4尊9看•5信家庭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民主-----控制•维度一:有要求-----没要求•维度二:有关心-----不关心•这两个维度是连续的统一体,每个家长处于这两个维度的某个位置,不同的结合会形成四种典型的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更多的家庭方式是混合型的。亲子教育的一般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不能溺爱•不能酷爱影响亲子关系的行为•一:惩罚:一个行为的后果或效应决定着该行为此后出现的概率,惩罚不能消除人们的行为储备。它会造成“需—惧”冲突和“怒---惧”冲突•二:过分保护:1包办代替2过分控制(限制自由)亲子关系自评量表•请在每一问题前的〈〉中,依和问题所描述之情况的符合度,填入适当的数字,1很不符合、2不符合、3尚符合、4符合、5表非常符合。请父母先作答,并计分,再由孩子作答。然后再比较两者的差异。〈〉1.不管我的工作或生活再忙碌,每一天我都会留一些时间给子女。〈〉2.我能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孩子相处。〈〉3.我认为孩子是有理性的,能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4.和孩子对话时,我甚少使用「你应该…」、「你最好…否则…」、「你再不…我就…」的语气和孩子交谈。〈〉5.我觉得孩子能欢喜的生活,比成绩好更重要。〈〉6.我觉得孩子犯错和惹麻烦是成长必经的过程。〈〉7.孩子说话时,我能耐心专注的听完。亲子关系自评量表•〈〉8.我能经常和孩子有亲密的接触(如摸头、拍肩、拍手、相互拥抱……)。〈〉9.即使孩子犯了错,我也不会因此就认为他(她)是个坏孩子。〈〉10.我经常给自己和孩子充裕的时间,避免催促孩子。〈〉11.不论孩子发生什么事,我都能以孩子的立场,分享孩子内心的感受。〈〉12.亲子间有冲突时,我不认为一定是孩子的错。〈〉13.我能给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间,决定自己的事。〈〉14.我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我自己都能做到。〈〉15.我答应孩子的事情,我一定都会履行。〈〉16.我与孩子谈话时,我能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感受。〈〉17.我了解孩子内心的喜好和厌恶。亲子关系自评量表•〉18.孩子愿意主动的告诉我,他在外面发生的事情和内心感受。〈〉19.和孩子谈完话,我甚少批评或指责孩子的想法。〈〉20.我满意我目前的家庭和孩子的状况。计分:将〈〉中的数字全部加起来,即得到本评量表的总分。应用原则:1.做完测验后,请安排一个温馨的情境,亲子共同讨论与分享。特别是亲子间的回答有明显落差的问题,更须要彼此坦诚讨论,藉以减少彼此期待间的落差。2.若总分在60分以下,表示你们的亲子关系已有了危机,须马上调整;若总分在60~80之间,表示你们的相处还算良好,但是还可以更好;若总分在80分以上,恭喜你,你们的亲子关系很好,请继续保持下去。亲子关系模型仅供参考亲子关系模型之工具•左边代表的是家长手中最重要的工具:•第一个工具是“无条件的爱”。作为父母,爱孩子是我们的天性,但是有意识地爱孩子,是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当一个人被无条件地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亲子关系模型之工具•第二个工具是“鼓励”。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妈妈)相信你!”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第三个工具是“表扬”。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的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被认可了,他的自我价值会上升,自信会增强。亲子关系模型之工具•第四个工具是“确认”。一个行为是对还是错,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长要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里不带有任何表扬和批评,家长要客观地帮孩子分清是。•第五个工具是“理解”。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责。亲子关系模型之工具•第五个工具是“理解”。家长要用“理解”这个工具走进孩子的心灵,不再批评、苛责。•第六个工具是“陪伴”。孩子出生后,他的成长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就会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伴。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感,也就没有办法成长。亲子关系模型之工具•第六个工具是“陪伴”。孩子出生后,他的成长处在一种孤立无援的状态,他就会孤独、无助、没有安全感,需要家长的陪伴。否则,他会渐渐产生恐惧感、对人生的无助感,也就没有办法成长。亲子关系模型之工具•第七个工具是“批评”。这是应该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评”只有针对行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这个工具的前提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关系稳定!因此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尽量不用批评。亲子关系模型之软件•第一个要镶进孩子生命里的软件是“自尊心”。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自尊心,他就不会在意别人怎样看他,他不懂如何去看别人的眼神,他也就不会寻求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由此也就没有了上进心亲子关系模型之软件•第二个软件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家长来说,不能说是一辈子的任务,至少是孩子25岁以前的任务。•第三个精神软件是“责任心”。责任心没建立,一个孩子是断然不可能去积极进取的!孩子会变得被动,家长推一下他动一下。亲子关系模型之软件•第四个精神软件是“主动进取精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状态”才能学习好。•第五个精神软件是“学习兴趣”。如果在孩子大脑的神经系统中,做一个学科的功课会产生条件反射的快乐,学习兴趣就产生了。亲子关系模型之软件•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