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舞獅•在這個祈雨的過程中,可能伴隨著人類具有的天性,而使用舞蹈的方式來進行,並仿效龍的活動姿態,迴旋而舞,加上跳舞的人,使用各種道具,進而演變成現今的舞龍活動。••舞龍的起源在有華人的地方,經常可見舞龍的活動。龍是什麼呢?早在幾千年前,中國民間即對龍非常崇拜。尤其早年的農業社會時期,中國祖先以玉石雕成龍來祭天求雨,但為什麼要雕龍呢?據說龍是天上主宰雨水的神,人們以玉瓏作為靈媒,來感應天上的龍神,佈施甘霖。這種祭典不僅流行民間,連皇上也要定時舉行祭典,祈求風調雨順,消除旱象,現在中國大陸苗族還存在•以龍舞祈雨的風俗呢!在這個祈雨的過程中,可能伴隨著人類具有的天性,而使用舞蹈的方式來進行,並仿效龍的活動姿態,迴旋而舞,加上跳舞的人,使用各種道具,進而演變成現今的舞龍活動。龍的傳說•自古以來,中國人總是以「龍的傳人」自許,對中國人來說,龍是代表尊貴、吉祥的,而且是神祕而不可侵犯的。龍在大家印象中,有著「三停九似」的長身龍。所謂「三停」是指龍自首至頸、自頭至腹、自腹至尾的三部份,「九似便是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鬍似人、腹似蛇、足似鳳」。•但台灣的民間畫工裡,卻有其另一種畫龍九法口訣:「一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胸。」在古書的記載中,也不難發現,龍在我們中國人眼裡,是如何的尊貴,像「爾雅」是漢朝人編寫的詞典,其中對龍的長相描寫得很清楚:「龍從頭到肩肩到腰、腰到尾,長度都相等。龍的角像鹿,頭像駱駝,目睛像鬼,脖子像蛇肚子像蜃,鱗片像鯉魚,腳爪像老鷹,腳掌像老虎,耳朵像牛。」••另外,據說文解字的說法:「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因此龍被尊稱為神物,後代的帝王,總是自認為自己是龍的化身,代表天意,君臨天下。竹書紀年云:「帝堯陶唐氏,母日慶都,赤龍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堯」。又傳說龍戀雲端仙鶴即生鳳凰,在陸與牝馬合則生麒麟,然而這些都是無可考據,係世人敬畏其神力,妄加臆測而已。••在大陸是以長江為界分南北獅,即南方獅與北方獅,而在台灣又以新竹為界分南北兩獅,即台灣南部獅與台灣北部獅。在台灣地區,舞獅亦俗稱「弄獅」,然而以舞獅所組的團體,也亦稱為「獅團」、「獅陣」或「獅隊」。目前在台灣民間所流行的或慶典上所常見的舞獅種類,大約分為以下幾種:(一)醒獅(二)北方獅(三)閉口獅(四)開口獅:•獅藝種類••醒獅(南獅)•醒獅亦稱南獅,與其他獅種不同,獅頭成立體狀,頭頂上有一隻獨角,額頭前有鏡子,外觀色彩鮮艷,造型較華麗,眼睛、嘴巴和耳朵都會活動,舞動起來也比較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神態有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勇猛和步法上的配合,這些神態比較常表現在採青、睡獅、過橋、探水和梅花樁陣上的表演。其注重的步法有子午步、二字推陽步、麒麟步、三星步、前後八箭步、三星鉤鬚步、左右獨立步,馬式有四平馬、子午馬、白鶴踏水馬、低丁馬、高丁馬。醒獅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佛山獅,一種是鶴山獅,兩種比較起來只是外型上的不同而已,其製作方法也是大同小異。••此外,傳統醒獅又分成為以下五種:『劉備獅』白鬚七彩色,代表仁德瑞祥,『關公獅』黑鬚紅黑色,代表忠義勇猛,『張飛獅』黑鬚黑白色,代表強悍威武,『黃忠獅』白鬚黃花色,代表慈祥穩健,『趙雲獅』黑鬚黃黑青色,代表英勇善戰。醒獅中的會獅,很注重禮節,其中有許多不同的禁忌,尤其在兩獅獅子會面的時候更不可將獅頭高舉或掃動鬍鬚,這樣容易發生鬥爭,為避免發生爭鬥,應放低姿態讓路表示尊敬,並且要懂得進退的禮節,達到「以獅會友」的目的。請參觀以下介紹佛山獅與鶴山獅的圖片。••)北方獅(北京獅•在大陸是以長江為界分南北獅,即南方獅與北方獅,而在台灣又以新竹為界分南北兩獅,即台灣南部獅與台灣北部獅。在台灣地區,舞獅亦俗稱「弄獅」,然而以舞獅所組的團體,也亦稱為「獅團」、「獅陣」或「獅隊」。目前在台灣民間所流行的或慶典上所常見的舞獅種類,大約分為以下幾種:(一)醒獅(二)北方獅(三)閉口獅(四)開口獅:•閉口獅•台灣南部獅流行於台灣南部及西螺一帶,是為一種閉口獅(即嘴巴固定不能隨意開豈者),由於其造型與古農村飼雞的竹籠非常相似,故又有人稱為『雞籠獅』,現今一般舞獅團體,也都以『雞籠獅』或『閉口獅』來稱之。其主要的舞法有:參門、四門、踏七星、踩八掛、瞌獅、睡獅、咬青、空中舞獅……..等。•閉口獅是尊誠其上古靈獅之行態,舞的獅肖如貓樣很很抬頭一躍,而使人覺得和善可親,表現其忠心之模範及吉祥避邪之功效。又因牠是一隻靈獅,而且是黃帝親封為王的獅子,因此現在我們所見的閉口獅大多有「王」字。請參觀以下的閉口獅圖片。••開口獅•台灣北部獅較流行於台灣北部,嘴巴可以開很大,因其嘴巴係用敢仔(篩子之台語稱呼)所做成,故又稱之為敢仔獅,或是開口獅。主要的舞法,大體是以『打獅節』為主,而打獅節主要用在表演及拜神用,打獅節又稱咬蝨或套頭,相傳有十八節,依功夫深淺由1至18,然現流傳者卻僅四至五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