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提升与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水平,对加快实现我国建设工程生产组织方式第二次变革,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第一部分探索和实践“项目生产力”理论促进和实现工程建设施工生产方式的第一次变革一、“项目生产力”理论的来源项目生产力理论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改革的探索实践以及鲁布革工程建设为代表的国外先进施工生产方式的冲击;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启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筑业作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任务分配到承包制的开始探索,鲁布革工程建设中所展现出的先进管理机制、精干的项目班子、科学的施工方法、有序的作业现场给当时我国施工管理体制以巨大的冲击。使我们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产生“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的主要原因在于施工生产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具体表现为“三个落后”,即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方式落后、对生产要素的支配方式落后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式落后。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定。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又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律。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其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要素;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标志。判断生产力水平高低主要看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即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及劳动对象的结合与适应程度,结合得越紧,劳动生产力水平就越高。但生产要素要通过一定的生产方式结合与配置,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建筑业的物质资料生产形式不同其他产业部门,在建筑业企业内部,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有其特殊性:第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空间上表现为在施工现场直接结合及远离现场间接结合的并存;第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时间上表现为时断时续的非连续结合来实现生产力;第三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呈现出机械化、半机械化、手工作业多种形态。因此,对于建筑业而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工程项目上的结合才能把生产要素变为生产力。这告诉我们,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力、部门生产力、企业生产力”三个层次的划分,是就普遍现象而讲的,针对建筑活动的实际,工程项目才是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即:存在第四个层次——项目生产力。所以提升和发展建筑生产力,项目管理水平的高低至关重要。研究和发展建筑业生产力就不能离开项目层次。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我们认识建筑业生产力本质特点的启迪。二、“项目生产力”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架项目生产力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建筑业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经历了在建筑行业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并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体系构架。1.项目生产力的概念项目生产力理论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层次性原理以及建筑施工企业生产要素结合场所的特殊性而提出来的。借用“生产力是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定义,我们把项目生产力的概念表述为“项目生产力是项目经理部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的能力”。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大要素只有在工程项目层面上实现优化配置和动态组合,才能形成较好的现实生产力。2.项目生产力的内涵项目生产力揭示了建筑企业生产力与项目生产力的关系,即企业生产力是项目生产力的前提和条件,项目生产力是建筑生产力的落脚点。项目生产力具有技术属性、价值属性、文化属性和很强的管理属性。项目生产力的内涵是以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为支撑、以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为基础、围绕实现工程项目建设目标、反映以人为本的社会化大生产。从外延来看,项目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文化生产力、人才成长能力以及项目集约化管理能力的统一体。3.项目生产力的特征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项目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了基础性要素、发展性要素和组合性要素。基础性要素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发展性要素主要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的施工工艺;组合性要素重在管理组织和信息沟通。其系统是具有质、量、时空结构的有机整体。而在这四大要素中,组合型要素极为重要,它关系着项目生产的成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管理本身就是生产力”的观点。从一般意义而言,项目生产力具有四大特征:第一是效益性管理特征。项目生产力运行的首要目标是要获取经济效益。效益是项目组织、建筑企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效益性体现了项目生产力的经济能力。第二是创新性管理特征。工程项目的营造过程具有“单件定制”的特点,每一个工程项目都要根据其功能标准采取不同施工工艺和技术方法,要求企业在组织实施时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第三是集约性管理特征。集约的原义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结构的改善、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实现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回报。第四是多元性管理特征。从项目生产力要素的资本构成和技术构成看,项目生产力呈现多种形态;从项目生产力的整体功能角度看,项目生产力又呈现多层次能力,例如,有工程总承包、项目群承包、专业承包等,其对应的管理组织方式和协调关系也有很大差异。三、“项目生产力”理论为工程建设施工生产组织方式第一次变革的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通常,我们把建筑行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进行的改革称之为第一次生产方式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以推行“项目法施工”为突破口、实行企业内部两层分离、建立项目管理新型运行机制,总结形成项目生产力理论,构成了三者之间的演化路径和自洽的逻辑关系。大家知道,1990年8月,建设部施工管理司在桂林召开了第一次“项目法施工研讨会”,会议围绕项目法施工的基本内涵,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系统地总结阐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实践者对理论的深思和理论研究者对实践的论证。1993年9月项目管理委员会在内蒙古召开第三次研讨会,又在六个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试点企业的新经验,全面科学总结提炼了新时期实施项目管理七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6+7”这十三个理论观点,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进入成熟和实践探索的新阶段,也为项目生产力理论形成并指导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有“项目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支撑和指导,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建设工程施工生产组织方式的第一次变革,形成了以“动态管理、优化配置、目标控制、节点考核”为显著特征;以“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为基本制度;以“四控制(质量、安全、进度、成本)、三管理(生产要素、环境保护、施工现场)、一协调(组织协调)”为主要内容;以“两层建设(管理层与劳务层)、三个升级(全员智力结构、工程总承包以及资本运营能力)”为管理主线;以“总部宏观控制、项目授权管理、专业施工保障、社会力量协调”为运行机制;以“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一支优秀项目经理队伍、一代高新施工创新技术、一批建设好的高大精尖工程”为总目标的中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基本框架体系。(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一版)第二部分提升和创新项目生产力理论是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与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一、党中央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对建筑业提出了新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部署。最近,胡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大会上又特别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极大地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模式和条件的情况下,党中央适时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已成为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都面临的一项新的历史任务。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发达国家也提出了“企业再造”的理论,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原首席执行官拉里·博西迪就曾言“现在到了我们彻底改变企业思维的时候了,要么转型、要么破产”。这就要求企业要针对自身的经营方向、运营模式及相应的组织及资源配置模式进行整体性的转变,重新塑造竞争优势,提升社会价值。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变发展方式战略决策,学习借鉴发展国家企业转型升级经验,我们可以看出,建筑业当前的最紧迫的任务: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施工技术创新力度,增加和用好技改资金,引导企业积极推广、开发和创新建筑节能降耗技术。二是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促进设计施工企业兼并重组。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三是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建筑业产能过剩问题,要通过新的资质就位,按不同企业资质合理划分市场,分门别类的提升不同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同时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施工机械。四是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五是治理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努力把我国建筑企业的综合效益提高到新水平。二、国家关于推进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基本国策给建筑业提出了新目标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当年,全国人大批准了“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减排的总目标和新要求。建筑业实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抓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耗。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要求企业在施工生产组织中从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转变;资源消耗型向节约能源型转变;影响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二是积极探索建筑节能减排与绿色施工的新途径。“十一五”期间,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41%。特别是我国政府已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碳排放降低40%以上。要完成这个目标,建筑业由于其能耗、原料之大,产出的扬尘和建筑垃圾等污染之多,将必然成为节能减排重要行业之一。三、建筑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改善城乡面貌和人民居住环境、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是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呈现稳定较高水平。2009年的总产值是1980年的200多倍,GDP约占年均国内生产总值的6%以上。二是建筑业为改善人民居住条件功不可没。截至2008年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m2以上,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2倍。三是建筑业承担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从1978年的5.17万公里发展到2009年的8.6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77.8万公里,是1978年的3倍多,其中高速公路已超过6.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四是建筑业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也做出突出贡献。到2009年,全国就业人员共77865万人,其中建筑业就业人数达到3600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62%,在8大行业中排名第4位。可以看出,过去30多年我国建筑业为国民经济的贡献以及取得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当前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是企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一方面,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小、精、专、特企业发展不充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二是市场分割不合理,竞争缺乏层次。行业内大、小企业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企业规模和实力相似,致使大量的一级以上企业经营领域趋同,过度集中于综合承包市场上以价格为中心的低水平、无差别竞争。三是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值利润率低于国内外同类行业平均水平。我国建筑业企业近五年平均产值利润率为2.5-2.9%,实际上据我们对8家国有大型企业调研,产值利润率仅为0.9-1.5%,不到房地产业平均利润的10%。(二)市场交易行为有待规范一是虚假招投标、肢解工程、违规分包、转包挂靠等问题依然突出。工程垫资款拖欠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二是法规制度不够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市场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