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掉进书箱里咬文嚼字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重点字词咬文嚼字没镞岑寂锱铢必较烟榻蕴藉付梓尺牍下乘倒涎(jiáo)(mòzú)(cén)(yùnjiè)(zǐ)(chéng)(tà)(dú)(xián)(zīzhū)读文艺评论的方法:1、阅读(理清思路)2、提炼(抓作者的主要观点)3、质疑(对文中的观点、材料作出判断)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咬文嚼字释义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题目的含义: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第一段:郭沫若听从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中的台词,使文句意味大变。•第二段:举《水浒传》和《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是”“你这”“你有”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意味。•第三段:举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四段:举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诗歌的意境不同。•第五段:字有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之分,并以苏轼的《惠山烹小龙团》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旨意丰富蕴藉。•第六段:联想意义的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第七段:对文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一(1至4)通过三个例子——(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密切,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思想和情感_的调整。•二(5至6段)从正反——(善用联想意义)(反对”套板反应”)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想跟着情感走,就要“为陈言之务去”)•三(第7段)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对文字创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分析结构,归纳各部分要点咬文嚼字第一部分(1一4)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韩昌黎改诗第二部分(5一6)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善用字义联想误用字义联想第三部分(7)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字眼不同意境不同1.第一层(1-2):句式不同意味不同第一部分:2.第二层(3-4):字数增减意味不同3.第三层(5):1.用“这”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1).“你这没骨气的文人”2).六个“你这…..”----语气坚决。----感情强烈。思想感情不同。启示: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要破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仔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和治学精神。第一层2.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使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写作方式:对比作用: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具有说服力。3.所举例子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给我们的启示?特点: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各代名家都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锤炼,我们更应该“咬文嚼字”。分析第二层: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的启示是什么?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1).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2).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总之,一字增减,就会引起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启示: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的表情达意。分析第三层:1.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看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声音。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文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就行。2.与前面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拓展训练:炼字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你认为填入哪个字能准确地体现诗题中的“早”字?(数、一)“一”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分析第二部分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正负两面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2.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品茶,赏月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4)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对偶3.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那些方面?1)作者无创作动机。2)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4.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1)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2)遇事往深一层想。分析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文字有那些值得你学习?•A.运用文字要有严谨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吻合三:总结归纳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联系2.写作的目的:让读者明白:•.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咬文嚼字的要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咬文嚼字的方法:以严谨的态度,刻苦自励,精心玩索,推陈出新。例子分析道理“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句式不同意味不同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写法启示:•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充足,解说要到位。质疑对朱光潜先生的见解,你有没有不同的意见?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鸟宿池边树,僧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贾岛敲推从原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去拜访李凝,而僧敲月下门的僧是指作者贾岛自身,幽居之居则为李凝处所。所以,课文中朱先生的分析——“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是很难立得住脚的,它将幽居看成了僧的居所,完全偏离了诗歌原有的题意。再所谓“鸟宿池边树”,在夜间,要察觉到鸟在树上的存在,也只有在鸟被敲门声惊飞的状态下才能进行,如果用推,鸟的存在就成了一个疑问。所以为什么,在一般状况下,历代文人都认同敲比推好,缘由大约也在此。而课文中朱光潜先生则是将居所错认为是僧之居所,将僧错认为是李凝而非贾岛的背景下分析推敲之差异进而带出了情感意境的差异,也就容易理解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把红色的字连起来,更好。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东坡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扶”字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失”字表现出了月下的梅花若隐若现之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春风又到()江南岸绿——“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拓展训练:炼字红杏枝头春意浓()闹——这一“闹”字,可见其杏之红,其红之浓。无“声”的景象附上了有声的意味。视觉与听觉被彼此打通,传达出精微的感受。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放(燃)。——杜甫《绝句二首》之二——“燃”字不仅写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山花一种动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