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综合示范项目日期:[2012-10-24]稿源:手机看新闻提名人:叶长安提名理由:四川攀枝花地区发生6.1级地震,马鞍桥村严重受灾。然而偏远地域经济和技术水平落后,交通闭塞,常规建材价格飞涨,常规城镇重建思路并不适用。马鞍桥村项目帮助当地村民进行灾后重建,同时进一步提高当地人居环境质量,通过研究、建造、培训、推广等措施,示范一种当地村民能够接受、掌握、传承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人性化重建模式,考虑可持续设计、社区改造、公众参与等重点。马鞍桥村项目成功在灾后短时间内完成,让村民及时恢复生产生活,减轻经济负担、减少社会矛盾;项目成功系统地优化传统技术,强调公众参与;项目成功就地取材,利用被动式低能耗设计,整合出使用于农村地区的“高科学、低技术”生态建筑策略;项目具有教育意义,成功组织来自香港、内地高校上百人次的大学生志愿者全程参与,充分认识农村现状和问题,身体力行地参与建造工程。马鞍桥村项目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直属第一示范点。曾获取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评审团嘉许创新奖。项目基本简介项目地点: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新安乡马鞍桥村第二村民小组设计时间:2008年11月—2010年8月施工时间:2008年12月—2011年7月占地面积:约5公顷(村组面积)建筑面积:约3700平方米建筑师简介吴恩融: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无止桥慈善基金主席。穆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周铁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万丽: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候选人。杨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结构工程师。马劼:建筑师,原无止桥慈善基金项目官员。作品照片作品简介项目背景:马鞍桥村位于四川南部,毗邻攀枝花市,村子被一条河流与外界分隔,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2008年8月,攀枝花地区发生了6.1级地震,马鞍桥村严重受灾,急需重建。然而,受偏远的地域和极少的媒体关注所限,外界对马鞍桥村的关怀及援助十分匮乏。加之常规建材价格的飞涨,材料来源的减少,交通的闭塞,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落后,重建之路困难重重。常规的照搬城镇建造模式的重建思路并不适用于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在中国西部地区,仍有很多个与马鞍桥村情况相似的村落需要重建和发展。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当地现有的材料和自然资源,建造一个抗震,舒适,经济且生态可持续的家园。本项目分为三个阶段:1.研究阶段:重建工程开始之前,先组织志愿者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村民探访、文献研究和现场实验。针对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实践经验,发展出一套适宜当地的抗震夯土建造技术和设计方案。2.重建阶段:先组织各户村民完成两栋示范房的建造,让村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亲身体验和学习抗震夯土农宅的建造技术。然后村民各自回家,用学到的技术和我们提供的设计参考,重建自己的家园。仅几个月时间,全村民小组33户村民先后重建了自己的家园。在我们的鼓励下,绝大多数农户都利用灾后废墟材料进行了原址重建,并未占用多余耕地,村子很好地保持了原貌。3.社区提升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对社区服务设施进行了改良提升。设计建造了过河便桥,修缮了村内道路,设计建造了村民活动中心。同时还引入了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人道支援计划,对当地村民进行了公共卫生和防灾知识的教育培训。此外,编写出版了抗震夯土农宅建造图册,免费发放到周边地区,帮助更多村民可持续地建设家园。设计理念:马鞍桥村灾后重建示范项目是国家建设部直属的第一个针对贫困农村地区的灾后重建示范项目。本项目旨在帮助当地村民进行灾后重建,同时进一步提高当地人居环境质量,通过一系列研究、建造、培训、推广等措施,示范一种当地村民能够接受、掌握、传承的,具有可持续性的人性化重建模式,同时为中国贫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1.可持续设计: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文献研究和现场实验,针对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实践经验,发展出一套适用于当地的抗震夯土建造技术和设计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当地村民需求,对当地的传统夯土建造技术进行改良,就地取材,使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大大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和室内环境质量。同时造价低廉,可以减轻农民经济负担。2.社区改造和提升:鼓励村民原址重建,不占用耕地,保护聚落历史风貌。在恢复生产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乡村的人居环境质量。通过设计建造过河便桥,修缮村内道路,设计建造村民活动中心等措施,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村民提供日常活动和聚会交流的场所。3.公众参与和“心桥”:整个项目过程中,充分听取村民意见,考虑村民实际困难和需求。村民可以参与到整个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的过程。来自香港及内地高校的志愿者们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重建家园,同时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心桥”。作品意义:1.本项目在灾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完成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让村民及时恢复生产生活。同时降低造价,减轻灾后重建的经济负担,减少了社会矛盾。2.本项目探索实践的一系列重建方式,系统地优化传统建造技术,强调公众参与,整体提升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对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3.本项目就地取材,改进传统建筑技术,利用被动式低能耗设计,整合出使用于农村地区的“高科学、低技术”生态建筑策略,对我国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4.本项目先后组织了来自香港、内地高校的上百人次的大学生志愿者全程参与。学生能充分认识农村现状和问题,积极主动寻找解决方法,身体力行地参与建造工程。这样的实践经验对志愿者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作品图纸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