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逻辑基本规律一、在下列括号中填人适当的语词或语句:1.传统逻辑认为,逻辑基本规律包括()、()、()和()。其中,()、()和()从不同的角度要求思维具有确定性;()要求思维具有论证性。2.同一律的内容是()。3:“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所违反的同一律的逻辑要求是()。4.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违反这一要求出现的逻辑错误是()或()。5.两个命题互相矛盾,是指这两个命题();两个命题互相反对,是指这两个命题()。6.矛盾律的内容是()。7.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8.排中律的内容是()。9.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通常称为()。10.在一个论证中,一个结论的成立必须有充足理由,是指:第一,();第二,()。二、以下各组命题或命题形式,哪些互相矛盾,哪些互相反对?1.“所有交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与“有些交通事故不是可以避免的”。SAP与SOP,矛盾关系2.“所有交通事故都不是可以避免的”与“有些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SEP与SIP,矛盾关系3.“所有交通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与“所有交通事故不是可以避免的”。SAP与SEP,反对关系4.“所有交通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与“这项交通事故不是可以避免的”。SAP与SeP,反对关系二、以下各组命题或命题形式,哪些互相矛盾,哪些互相反对?5.“p并且q”与“非p并且非q”。反对关系6.“p并且q”与“或者非p或者非q”。矛盾关系7.“p或者q”与“非p并且非q”。。矛盾关系8.“如果p则q”与“p并且非q”。矛盾关系9.“只有p才q”与“非p并且q”。矛盾关系三、从所列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个,多选为错。1.警察:“你为什么骑车带人,懂不懂交通规则?”骑车人:“我以前从没有骑车带人,这是第一次。”下述哪段对话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与题干中的最为类似?A.审判员:“你作案后跑到什么地方去了?被告:“我没作案。”B.母亲:“我已经告诉过你准时回来,你怎么又晚回来一小时?”女儿:“你总喜欢挑我的毛病。”C.老师:“王林同学昨天怎么没完成作业?”王林:“我爸爸昨天从法国回来了。”D.张三:“你已经停止打你的老婆了吗?”李四:“我从来就没有打过老婆。”C。解题分析在题干中,骑车人并没有回答警察的问题,而是寻找借口希望得到警察的谅解,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其他诸选项的回答都与问题相关。2.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间比。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E.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D..3.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是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B.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C.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D.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E.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甲。答案B3.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丙:如是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解析乙:丁是罪犯。丁:作案的不是我。——乙丁一真一假(1)如果乙假——丁不是罪犯。甲真。与丙矛盾(2)如果丁假——丁是罪犯。乙真。甲丙真。所以案犯是丙,丁是主犯。4.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方说:“如果我的不对,那你的就对了。”小林说:“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旁边的小刚看了看他们俩人的答案后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时数学老师刚好走过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并查看了他们的运算结果后说:“刚才你们三个人所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根据上述信息,下述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A.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B.小刚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C.小林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D.小林说错了,小方的答案是对的。E.小刚说对了,小林的小方的答案都不对。A.1小方说:如果小方不对,小林就对了。2小林说:小方、小林的答案都不对。3小刚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解析2包含3,所以2假。所以1和3一真一假如果3真,——2、3假。而2假有推出3真,矛盾,如果3假,——1真。小林的答案对四、下列各陈述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为什么?1.所有科技人员是懂计算机的,并且有些不懂计算机的是科技人员。01.¬PIS→SI¬P→SOP,与SAP矛盾。违反了矛盾律。2.关于宗教信仰问题,我国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不信教的自由;所以对宗教信仰我们既不禁止,也不提倡。02.不违反逻辑规律。3.“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又问无体乎?曰:有。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03.不违反逻辑规律。四、下列各陈述是否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为什么?4.甲:“语句都表达命题。”乙:“有的语句不表达命题。”丙:“甲和乙的观点都不正确,我认为惟有纯疑问句不表达命题。”04.丙否定了两个矛盾关系的命题,违反了排中律。另外,丙的第二句话又肯定“有的语句不表达命题”,与否定乙的话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5.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一概都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就不应该反对”。05.把经验主义与工作经验等概念相混淆,违反了同一律。6.小李和小王下了两局棋。小张问小李:“你下棋赢了吗?”小李说:“没有赢。”小张又问:“那么你输了?”小李答:“也没有输。”06.不违反逻辑规律。7.被告伤人,既非故意,又非过失,可给予训诫处分。07.违反了排中律,因为故意与过失之间是矛盾关系。8.原告与被告结婚多年,并生了三名子女,但由于他们的婚姻确实是解放前父母包办的婚姻,因此,双方的婚姻关系实属难以维持下去的婚姻关系,故准予离婚。08.违反了充足理由律,从前提推不出结论,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9.文字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钉头字、埃及的圣书字、中美洲的玛雅字、中国的汉字都是意音文字。它们在各自地区留下早期文化的灿烂记录。现在,所有这些著名的意音文字都成历史陈述了。在今天的世界上巍然独存的意音文字,只有汉字。09.违反了矛盾律,一方面说所有意音字都消失了,一方面又说其中的汉字还存在,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10.这次试验一定会成功,当然,也有失败的可能。10.同时肯定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违反了矛盾律。11.要说物质是永恒不灭的,这不符合事实,因为世界上的植物、动物,甚至恒星等物质都是有生有灭的。11.此物质非彼物质,违反了同一律。12.我不认为一切金属都是固体,也不认为一切金属都不是固体。12.不违反逻辑规律。13.缺乏实践经验的人应注意实践,也就是应该常下车间劳动,否则,实践经验从何而来?13.实践不等同于下车间劳动,违反了同一律。14.对于是否有外星人的问题,在科学未证实之前,我的态度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14.不违反逻辑规律。15.这次考试我一定能通过,因为我这次信心足,家里人也都鼓励我,支持我。15.违反充足理由律,犯了“推不出”的错误。16.当有人说欧德谟说谎时,他说:“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16.(1)两个不存在的东西的含义不同,违反了同一律。(2)“因此,没有人说谎”的结论推不出,违反了充足理由律。17.有无鬼神的争论,我不参与,因为我觉得没有多大意思,对于他们的两种观点我都不赞成。17.违反了排中律,同时否定了两个下反对关系的命题。18.病人:我的记忆已经完全丧失了,我现在记不得任何东西。医生:什么时候开始丧失的?病人:今年春节晚会结束时,我记得那时一阵兴奋后,接着脑子里便是一片空白。18.违反了矛盾律。19.妻子说:“我知道,让你一下子把酒戒掉很困难,你先戒掉一半行不?”丈夫说:“我听你的。我一向喝西凤酒和汾酒,戒掉一半,那我明天开始就喝西凤酒吧。”19.违反了同一律。五、运用逻辑基本规律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某校领导在讨论选派出国进修人选时,有两种主要的不同意见:(1)如果选派甲,那么不选派乙。(2)既选派甲又选派乙。当问到王校长的意见时,他说:“这两种意见都不对,我主张选派乙,不选派甲。”请问:王校长的意见是否违反逻辑学的基本规律?为什么?1、既违反排中律,又违反矛盾律。(1)和(2)为矛盾关系,王校长同时加以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因为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加以否定。王校长主张选派乙,不选派甲,这时(1)前件假后件真,(1)为真,而他认为(1)不对,自相矛盾。2.甲说:“我明年一定能考上大学。乙说:“你这话不对。”甲说:“你认为我明年不可能考上大学?’’乙说:“你这话不对。”甲说:“你的话不合逻辑。”乙说:你的话才不合逻辑呢!在甲乙二人中,究竟谁的话不合逻辑?为什么?2、甲的话不合逻辑。“我明年一定能考上大学”为必然肯定命题,而“我明年不可能考上大学”等值于“我明年一定考不上大学”,此为必然否定命题,必然肯定与必然否定命题之间为反对关系,不同真可以同假,乙对此加以否定,并不违反逻辑规律。甲认为“我明年一定能考上大学”,乙对此加以否定,等值于“我明年可能考不上大学”,据从属关系,推不出“我明年不可能考不上大学”即“我明年一定考不上大学”。甲的理解错误。3.鲁迅曾指出,创作的基础是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在“所做之外”,也包括“所遇、所见、所闻的”。作者写出作品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有人对鲁迅的上述见解提出责难说:“那么写杀人最好是自己杀过人,写妓女还得去卖淫吗?”这种指责有无错误?如有错误,错误是什么?3、违反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经历过”可以是所遇、所见,不一定是所作,而指责者却歪曲为“所作”。4.甲:“你完成了任务没有?”乙:“谁说我没有完成任务?”甲:“那么,你是说你已经完成任务了?”乙:“我并不是说我完成了任务。”乙的回答有什么错误?为什么?4、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错误。因为“我完成了任务”和“我没有完成任务”为矛盾关系,乙同时加以否定,而据排中律要求,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断定为假。5.对于杜甫的“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这句诗,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孩子在身边,是怕爸爸刚刚回来,又要抛开他们而去;一说孩子们一见爸爸回来,又亲热,又有些害怕,表现出若即若离的样子。而某先生却说:“我认为第一种解释不错,第二种解释也不无道理。”某先生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5、违反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因为两种解释为反对关系,不能同真,而据矛盾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否定(含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断定为真。6.某大学哲学系有一次讨论“奴隶有没有哲学’’的问题。甲说:奴隶有哲学,因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世界观是人人都有的,奴隶也不例外。如果奴隶没有哲学,那就等于说劳动人民没有世界观,这岂不把劳动人民看成是驯服的牲畜了吗?乙说:奴隶不可能有哲学。因为在奴隶社会,奴隶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他们完全被剥夺了从事精神创作活动的权利,尽管他们有世界观,却不可能把自己的世界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