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简要讲义广州中医药大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研室2009-21简称:Ag:antigen,抗原Ab:antibody,抗体APC:抗原提呈细胞BC:B淋巴细胞C:cell,细胞CK:细胞因子EBV:EB病毒HLA:人类白细胞抗原IC:immunecomplexes,免疫复合物IFN:干扰素IR:immuneresponse,免疫应答IS:immunesystem,免疫系统IL:interleukin,白细胞介素M:microorganism,微生物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NKC:自然杀伤细胞PAF:血小板活化因子SRBC:绵羊红细胞TC:T淋巴细胞TNF:肿瘤坏死因子V:virus,病毒第一篇免疫学基础免疫学基础绪论医学免疫学:研究人体免疫系统(IS)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IR)规律及其产物、有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一、免疫概念:机体对“自己”和“异己(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非己(抗原)进入体内异物,如病原微生物(M);体内自生异物,如衰老C(细胞)、癌变C。图示免疫概念抗原性异物→人体↓(识别与清除)免疫(应答)抗原性异物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图1和图2)图1抗原2图2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禽类为腔上囊),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抗原提呈细胞:专职APC—树突状C、巨噬C、BC非专职APC—内皮C、上皮C、活化的TC等其他免疫C:中性粒C、嗜酸性粒C、嗜碱性粒C、肥大C、RBC。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CD分子、粘附分子三、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功能生理功能(正常)病理表现(异常)免疫防御清除病原M及其他抗原性异物超敏反应(过强)反复感染(过低)免疫缺陷病(缺陷)免疫稳定清除衰老、损伤和死亡C对自身组织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失调)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畸变C,防止肿瘤发生;破坏V感染C肿瘤发生:持续性V感染(降低或失调)从上可见,机体IS具有免疫防卫和致病双重功能,即1、正常:免疫保护作用(有利),A、清除“非己”抗原,如抗感染、抗肿瘤.B、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2、异常和缺陷:免疫病理作用(有害),A、机体对“非己”抗原:过强应答→超敏反应性疾病。过低或失调→严重感染、免疫缺陷病、肿瘤.B、对“自身”抗原的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四、免疫应答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3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一)、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性免疫应答。1、概念和特点:(1)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生来就有、可遗传,天然(先天)免疫。(2)作用广泛,并非针对特定抗原。(3)作用快,在感染早期、对外来病原体迅速起防卫作用,机体免疫防御第一道防线。无免疫记忆。2、组成及作用:(1)屏障结构:皮肤和黏膜及其分泌的抑菌/杀菌物质。(2)体内多种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如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及效应分子;3、对病原体的识别模式: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二、特异性免疫:又称适应性免疫应答。1、概念和特点:(1)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因接触特定抗原(如感染病原M或接种疫苗)而产生、后天获得、获得性免疫。(2)仅针对特定抗原发生反应、对未接触过的抗原不产生免疫,具特异性,特异性免疫。(3)具免疫记忆、作用慢且时间长,在感染后期、最终清除病原体。2、类型: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一章抗原(Ag)相关概念:1、抗原识别受体:T、B细胞表面能识别和结合相应抗原决定簇的结构,分别称为T细胞受体(TCR)/B细胞受体(BCR)2、抗原递呈C(APC):能加工、处理抗原,表达MHC分子,并启动IR的细胞,如M、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是启动IR的始动因素。一、抗原概念:一种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启动IR,并能与相应IR产物(Ab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Ag有两种特性:(1)免疫原性:能刺激特异性免疫C,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如伤寒杆菌→机体→伤寒抗体(2)免疫反应性:又能与Ab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如伤寒杆菌+伤寒抗体(电解质作用下)→细菌凝集1、完全抗原:具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蛋白质、细菌、病毒、外毒素等。2、半抗原(或不完全Ag):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如多糖、某些药物(青霉素、磺胺)。半抗原+蛋白质载体→完全抗原二、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影响IR的因素):1、分子量大小及化学结构的复杂性:大分子物质,分子量l万。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4*蛋白质的免疫原性最强,原因:表面Ag决定簇多,结构稳定,体内停留久。例外:明胶,分子量10万、免疫原性弱,缺乏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2、异物性:在胚胎期未与淋巴细胞充分接触过的物质。3、机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生理状态等。4、免疫方法的影响:1)、抗原剂量:适中;2)免疫途径:多经非消化道途径进入机体。3)、免疫次数:间隔适中、次数不要太频。三、抗原特异性:1、概念:Ag→相应淋巴C→Ab(抗体)和效应淋巴C\+/→特异性结合反应2、物质基础: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3、意义:免疫学诊断、疾病防冶的基础。(一)抗原决定簇(AD):又称表位。1、概念:Ag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Ag与TCR/BCR及Ab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其化学组成、空间排列和立体构型决定Ag特异性。2、分类:(1)按AD结构分类:构象决定簇、线性决定簇。(2)按AD在抗原分子中的位置分类:功能性决定簇、隐蔽性决定簇。(3)按识别AD的免疫C分类: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3、抗原结合价:Ag分子表面能与相应Ab结合的决定簇的数目。(二)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共同抗原:两种不同Ag之间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交叉反应:由共同Ag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Ab可与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Ag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四、分类:(一)据Ag刺激BC产生抗体是否需TH细胞辅助分类:1、胸腺依赖抗原(TD-Ag):多数蛋白质Ag,如病原M,血C、血清蛋白等.↓TH细胞、巨噬CBC→抗体(以IgG为主),还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并有免疫记忆。2、非胸腺依赖抗原(TI-Ag):少数Ag,如脂多糖,荚膜多糖∟BC→抗体(IgM),一般只引起体液免疫、不引起细胞免疫、无免疫记忆。(二)据Ag与机体亲缘关系分类:1、异种Ag:如各种病原M及其产物(如外毒素)、动物免疫血清等。2、同种异型Ag:如红细胞血型抗原:AB0、Rh血型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存在于人类白C、血小板和有核细胞膜上的特异性Ag。3、自身Ag:隐蔽自身抗原:如眼晶体、精子等自身/↓外伤、手术、感染抗原\释放入血↓修饰自身抗原:自身组织成分↓感染、药物、辐射自身免疫病变性4、异嗜性抗原:5定义: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意义:(1)辅助某些疾病诊断如外斐反应→辅诊立克次体病(2)与某些疾病发病有关,如共同Ag/\A族溶血性链球菌细胞膜人肾小球基底膜→肾小球肾炎↓感染心肌组织→心肌炎机体→抗体(三)天然抗原/人工抗原;外源性抗原/内源性抗原五、超抗原(SAg):是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在极低剂量水平(1-10ng/ml)能活化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IR。(二)种类:1、外源性SAg:某些细菌毒素如金葡菌肠毒素SE、金葡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2、内源性SAg:如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HIV在体内表达的病毒蛋白产物。(三)SAg激活T细胞的机制(不同于一般Ag)(自学):1、被T细胞识别前、*不需经APC处理。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此激活作用无MHC限制性,可使宿主(20%)T细胞活化,所以SAg是一种可使大量T细胞活化的高效能Ag。(四)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SAg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效应,与某些毒素性疾病(如食物中毒、毒性休克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AIDS和某些肿瘤发病有关。第二章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具有Ab活性或化学结构与Ab相似的球蛋白。*抗体(Ab):有效Ag刺激BC使之分化增殖为浆C,产生能与相应Ag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Ag→BC→浆C→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Ig):IgG、M、A、D、E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1、存在: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某些淋巴C表面,如BC。2、血清电泳:γ区、延伸至β、α2区。3、性质:A、不耐热、需低温保存,对蛋白酶敏感。B、可被中性盐类沉淀:免疫血清50%(NH4)2SO4→Ig图3图4一、Ig的基本结构:(结合图4)(一)重链和轻链:各一对、由—S-S—相连、呈“T”或“Y”形。两个末端:氨基端(N端)、羧基端(c端)。(二)可变区和恒定区:61、可变区(V区):位于N端,高变区(HVR):在V区内,L链和H链各有三个HYR,是抗体与抗原结合部位。*Ig的高变区(结构)与抗原结合部位(功能)均在HVRIg独特型抗原决定簇(该区抗原性)2、恒定区(C区):位于C端。(三)绞链区:在CH1与CH2之间,含脯氨酸较多,可自由转动,有助Ab与抗原决定簇结合、使Ig变构(“T”→Y)、暴露其上的补体C1q结合点,激活补体。此区对蛋白酶敏感。(四)Ig的水解片段:IgG木瓜蛋白酶→2Fab段与抗原结合1Fc段有多种生物功能IgG胃蛋白酶→F(ab')2段;→2F(ab')段pFc'段:小分子多肽、无免疫原性*在制备免疫制剂、疾病防治上有实际意义,如马血清抗毒素在胃蛋白酶作用下除去大部分Fc段、降低其(Fc段)免疫原性,减少血清过敏反应发生丙种球蛋白→胃蛋白酶作用后→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五)J链和分泌片:1、J链:由合成IgA或IgM的浆C产生。作用:稳定多聚体结构及参与体内运转。2、分泌片(SP):由粘膜上皮C合成。作用:保护slgA免受蛋白酶的水解,介导多聚IgA向黏膜上皮外输送。二、Ig的抗原性(自学):三、Ig的生物学功能:(一)特异性结合抗原:(二)激活补体:(三)通过与细胞FcR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1、调理(促吞噬)作用:细菌等颗粒性Ag+IgG→通过其IgG的Fc段与吞噬C表面FcR结合→促进吞噬细菌等Ag2、ADCC(发挥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带有相应Ag的靶C(如病毒感染c、肿瘤c)+IgG促进对靶C的杀伤↓通过IgG的Fc段与NKC、巨噬C等细胞表面FcR结合3、介导I型超敏反应(四)中和作用:1、抗毒素+游离外毒素→毒性中和2、中和Ab十V→可改变V表面结构,使其失去致病性(五)通过胎盘与黏膜(选择性传递):1、母体IgG通过胎盘→胎儿2、SIgA通过粘膜→呼吸道、消化道(六)免疫调节:对IR具有正、负调节作用,如IgG的反馈调节作用;独特型网络的调节作用。四、五类1g的特性与功能:(一)1gG:1、占血清Ig总量75%,半衰期:23天、丙球制剂隔2-3w注一次。2、唯一能通过胎盘,新生儿抗感染重要因素。3、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促进吞噬)、调理杀伤(ADCC)作用。4、机体抗感染的主要Ab--主力免疫;再次体液IR的主要Ab。75、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与某些自身免疫病有关。(二)IgM:1、占血清Ig总量6%,五聚体、巨球蛋白。2、最先合成的Ig,又是初次体液IR最早出现的Ab,在机体抗感染中起先锋免疫作用。半衰期:短(五天);血清特异IgM升高--传染病早期诊断指标。3、高效能抗微生物Ab、对G-杆菌作用明显;若缺乏、易发生败血症。4、激活补体和免疫调理作用比IgG强。5、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脐血IgM↑,表示有宫内感染、如:梅毒螺旋体、风疹V、巨细胞V。6、AB0血型的天然抗体、是造成血型不符输血反应的重要因素。7、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与某些自身免疫病有关(如类风湿因子以IgM类Ab为主)。(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