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迁移说课稿(经典)(与ppt配套)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人口的迁移》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的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入手,讲述了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两方面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二、说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二)三维目标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结构和课标要求,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三、说重难点本着遵循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不同时期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时说明不同历史时期其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情教法和学法上谈谈。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初中地理历史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而“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要深刻理解人口迁移的现象及原因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五、说教法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探究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所以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和具体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22.比较法3.讲解法六、说学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让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阅读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七、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放映两组图片,,一组是西部贫困生活的图片,另一组是上海香港的繁华都市图片。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的感触。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让你重新选择住所,你会选择什么地方?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们站在西部这些贫困孩子的角度,你们会选择什么地方呢?引出人口移动的现象。[设计意图]:从师生平常的对话导入新课,问题引导法显得很自然,并结合一些图片,既能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二)讲授新课环节一PPT展示一些人口迁移和人口移动的资料:○1三峡工程涉及100多万人搬迁沿海安家落户。○220世纪80年代中期,非洲饥荒使上千万人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350多年的巴以冲突制造了波及整个中东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问题。○4民工潮涌向城市○5小王去北京旅游一个月○6游牧民族的迁徙通过上面的材料,结合课本P11,思考1移民、难民是一种什么现象?2什么是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人口迁移的三大因素:1.改变定居地;2.长期或永久性(通常为一年以上);3.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线。3以上事例所述都是人口迁移吗?4人口迁移按照地理范围、迁移方式、时间可以有哪些类型?(范围: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方式:自发性和计划性;有组织和无组织迁移;自愿和被迫迁移时间:永久迁移和季节迁移)[设计意图]:对迁移概念的深入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更好的区分人口迁移和人口移动的区别,对人口迁移类型细致入微的分析也为后面进一步分析迁移原因打下了伏笔。环节二国际人口迁移3首先:阅读配套图册中的“世界人口的跨洲迁移”图,思考:欧洲的人口迁移何时开始?(欧向美始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新大陆发现后欧洲人迁移方向是哪里?(美洲)非洲人口的迁移方向及原因?(美洲、黑奴)接着:读图1-2-1;图1-2-2;和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的阅读材料,谈谈二战后人口迁移的方向和特点。(方向:不发达道发达地区特点:外籍工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国际难民增加,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欧洲变为净迁入区,拉美变为净迁出区。)然后,比较总结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和原因。[设计意图]:结合图片以及阅读材料,在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料,读图和提取材料的能力。环节三国内人口迁移引导学生读图“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20世纪50年代支援边疆建设有组织的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的迁移路线,并结合讨论结果完成下表时间方向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北到南,黄河到长江珠江流域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改革开放前到东北、新疆、青海、内蒙、西藏有组织、支边(解释自由迁移少的原因)改革开放后欠发达到发达,内地到沿海,经济利益、经济差异[设计意图]:运用比较分析法按时间细化,找出新中国成立前,改革开放前后的人口迁移特点,并深究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环节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结合以下案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1.农村人口往城市迁移。(经济因素)2.非洲卢旺达内战迫使大批难民向国外迁移。(政治因素)3.印巴分治的图片和资料.。(社会文化因素)4.图瓦卢举国移民。---气候(生态环境因素)总结:经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其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设计意图]:一直积累的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感性认识已经分减了难度,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实例,升华成理性而系统规范的认识,全面提升对本课的理解,培养分析概括总结联系的能力。(三)课堂小结归纳本节课主要内容: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空间形式、影响因素。(四)布置作业具体分析我国20世纪90年代人口大量涌向深圳等城市,产生“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原因。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