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在掌握会计概念的基础上,了解会计产生与发展及其客观环境;了解和掌握会计的职能、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要素、会计程序和方法以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内容提要:本章首先介绍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的概念以及对会计本质认识的几种不同的观点;接着介绍了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的六大要素;最后详细的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案例分析、课堂提问等教学方法,并配以适量的习题以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本章结构:第一章会计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会计产生与发展第二节会计的概念第三节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第四节会计基本假设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六节会计要素第七节会计的基本程序与会计方法本章小结与练习题第一节会计产生与发展一概述二从我国看三从国外看一概述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会计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1、简单再生产时期: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用以取得有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资料)2、扩大再生产时期:会计是管理生产的独立的职能部门。(用以计算,考核物质资料的收支和成果)3、商品经济时期:会计是管理生产的重要的职能部门。(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二从我国看会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发展起来的是官厅会计)1、西周:“会计”一词已经出现。“司书”、“司会”就是当时专门从事会计工作的官吏,“零星算是为计,总会算是为会”就是对会计的解释。2、西汉:出现“计簿”或“簿书”账册,以登记会计事项,并产生了收付记账法。3、唐、宋:负责会计工作的高级官吏——户部尚书已位列中央政权机构的重要成员;由“月记账”和“总清账”相结合的账簿体系已经形成;已经建立了每年一次编制“计册”即会计报表的制度。宋初产生了“四柱清册”的会计方法:旧管+新收-开除=实在。4、明清:出现“龙门账”,清末“四脚账”。三从国外看1、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共和国中的“会计官”、原始的印度公社里有了农业“记账员”;2、13、14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发展起来的威尼斯簿记;3、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会计之父”)发表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对威尼斯薄记中的复式记账作了系统的介绍。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4、19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的100年间,会计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都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1)形成了以企业会计为中心,包括成本会计在内的会计学科;(2)完成了簿记到现代会计的重大转变(传统簿记只是记账、算账、报账,是企业自身行为,不需遵循公认会计原则)(3)公共会计师职业出现;(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是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4)颁布了会计准则;(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5、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会计学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公司制企业的出现“两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的不同信息需求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二节会计的概念1.会计特点(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2)有独特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3)有一系列完善的专门方法;(4)会计的目的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会计概念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单位的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分析,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为人们提供所需的信息;同时它本身也是现代经济组织实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会计本质的描述,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观点。(一)会计管理活动论(二)经济信息系统论(三)会计控制论(四)艺术论(一)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在现代社会里,会计的特点主要用货币对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资产和发生的耗费进行系统的计量、记录、分析和检查。(二)经济信息系统论经济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对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资产和发生的耗费等各种原始数据进行会计处理,最后形成会计报表。(三)会计控制论会计控制论认为,企业各层管理人员受企业所有者的委托,负责经营,他们应当有效地对企业所有的和企业所控制的资产,悉心经营,以期取得最大利润。所以他们的责任,不仅在于保管资产,更重要的还在于操作经营。第三节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一、会计目标二、会计职能一、关于会计目标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与其他任何人造的系统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目标作为系统运行的基本导向和最终归宿。会计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2)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3)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我们将会计信息使用者划分为如下几类:(1)国家宏观管理部门。(2)处于企业外部、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目前的与潜在的)。(3)企业的管理当局。(4)与企业相关利益的各个集团。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不同的使用者,其决策与目的的不同,需要的会计信息就不同,但共同关注的信息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会计如何提供这些信息通过一系列程序与专门的方法:如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基本程序,设置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货币计价、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主要观点规范性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投资者保护观SEC、用户需求观FASB)实证性目标(信息观、计价观、契约观)在美国,会计目标的研究一直沿着两条不同的思路在进行着,这就是规范性目标和实证性目标。规范性目标主要是建立在演绎法基础之上的,期望通过目标的界定,提出会计应当提供什么样的信息,以期改进现行会计程序与结构。实证性目标主要是借鉴实证经济学的分析手段,将会计目标研究从纯粹的逻辑推理发展为在一定的推理之上,用大量的经验数据来验证结论,强调研究过程、研究结果能精确地计量、表述,第三者可以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加以验证。二、会计职能2、会计的职能1、概述概述会计的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会计的职能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职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带有客观必然的要求,因而成为确定会计目标的客观依据;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向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主观要求,但会计目标的提出,不能脱离、也不能超越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1核算2监督3参与经济决策4评价经济业绩5预测经济前景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分类、整理、汇总、报告等方法和程序把大量的、零星反映个别经济活动的原始资料,转换成综合反映经济活动的系统数据,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主要特征:(1)会计核算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其显著的特点;(2)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会计要素,具体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经济业务;(3)会计核算要求做到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监督职能会计监督:是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经济管理的要求,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法,对经济活动实行监督。主要特征:会计监督的对象是资金运动,会计对资金运动的监督主要表现在:(1)监督经济业务的真实性;(2)监督财务收支的合法性;(3)监督公共财产的完整性。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提供信息、支持决策:收集数据、提供信息、讨论各种备选方案,直到最后作出选择最优方案的全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会计的活动是其中的一部分,则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是决策的参与者和支持者,故具有此职能。评价经济业绩财务会计方面:业绩的评价是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来完成的,分析可以从总体上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肯定成绩(计划有没有完成、实现多少等)、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对策。管理会计方面:业绩评价是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各种责任中心,通过推行责任会计来实现的。预测经济前景财务会计:具有预测价值的历史信息就能预测企业的经济前景:企业的财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附表、报表注释与财务状况说明书,其中财务状况说明对有关企业面临的机会、风险、潜在的盈利能力、技术水平进行说明,也就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了描述。管理会计:它是以企业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并加以规划是它的主要职能。第四节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对会计中尚未确知的事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发展趋势,所做的合乎情理的判断和假定,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企业会计准则》明文规定了我国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1.会计主体假设2.持续经营假设3.会计分期假设4.货币计量会计主体假设1、定义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2、表现形式企业、事业单位或组织3、作用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和会计人员的责权范围。4、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律主体:法人、自然人、社会团体。5、面临挑战网络公司(虚拟企业)的出现持续经营假设1、定义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2、作用明确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假设1、定义所谓会计分期,就是将一个企业的全部经营期间人为的加以划分为一段段相等的会计期间。2、目的及时把信息传递给用户。3、方式会计年度:日历年度(1、1-12、31)财政年度(7、1-次年6、30)自然营业年度会计期间趋短: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实时报告系统4、挑战网络公司出现货币计量1、定义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两层含义:一是货币计量单位;二是币值稳定2、记账本位币是指多种货币收支业务的情况下,企业选定的一种用以记账和编制报表的货币单位。3、计量基础的选择计量基础:实物量、价值量(货币计量)货币计量(同质性、可加性、方便性、可接受性)4、挑战(1)货币计量假设导致会计过分依赖货币计量(2)币值巨烈变动-----物价变动会计第五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信息质量原则1、客观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明晰性原则4、可比性原则5、实质重于形式原则6、重要性原则7、谨慎性原则8、及时性原则一、客观性客观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具体包括以下要求:1、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能以虚构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2、企业应当如实反映其所应反映的交易或者事项,将符合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刻画出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活动的真实面貌。3、企业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二、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的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为了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企业应当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当然,对于某些特定目的或者用途的信息,财务报告可能无法完全提供,企业可以通过其他形式予以提供。三、明晰性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