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宏观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加快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宏观思考2009年末召开的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在深入盘点和分析了2009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同时,对2010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把扩大居民消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摆在了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由此可见,扩大居民消费,引导和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与升级转型是加快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战略举措,它所坚持的是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的内在统一,更加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和后劲。事实上,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央就始终把扩大内需和逐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详见表1)。表1:1998~2009年部分年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工作重点摘要年份与提高居民消费相关的工作重点摘要1998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宽消费领域,鼓励和引导城乡居民增加消费支出。1999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满足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200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培育国内消费需求。2002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003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2005努力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2006正确处理好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2008要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2009必须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适应群众生活多样化、个性化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进入新世纪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加快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增长一度呈现滞缓态势。1998~1999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分别仅有6.8%,进入2000年后,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消费需求开始有了一定幅度的回升,随后增速逐渐加快。2000~200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9.7%、10.1%、11.8%和9.1%;在2003年增速略有回落后,2004年以来增速开始加快,当年增速达13.3%。尽管单从数据对比看,这样的增速仍远低于“七五”时期平均14%和“八五”时期平均23.2%的增速,但这个时期居民消费总量是在同期通货紧缩的经济大环境下形成的较为真实的增长。如2000~2004年的5年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增幅分别达34.0、37.0、33.5、38.7和55.8个百分点,远高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的平均增幅。所以这个时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是同步提高的。2004年以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更是加速增长。2005年~2008年分别达14.9%、15.8%、18.2%和22.7%,2009年虽然受到经济大环境影响,但增幅仍达到15.5%,均高于同期GDP的增幅(详见表2)。表2:1998~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变化情况年份增长速度(比上年±%)年份增长速度(比上年±%)1998199920002001200220036.86.89.710.111.89.120042005200620072008200913.314.915.818.222.715.5消费不足与产能过剩引发市场供求结构失衡状况加剧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和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应该说我国目前从生存型发展阶段已进入发展型阶段。在30年的快速发展中,也付出了一些代价和积累了许多经验与教训,除资源与环境代价外,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表现为,由于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供给结构的扭曲;在居民消费领域表现为居民消费率偏低并呈持续下降态势,居民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导致消费品市场供求失衡和供过于求的状况愈演愈烈。进入新世纪后,这种投资快速扩张与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还在加剧,从而导致消费品市场全面过剩(详见表3)。表3:1998~2008年投资率与消费率及其构成变化情况(单位:%)年份资本形成率(投资率)最终消费率(消费率)最终消费贡献率在最终消费中:在居民消费中: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农村城镇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36.236.235.336.537.941.043.242.742.642.243.559.661.162.361.459.656.854.351.849.949.048.657.174.765.150.043.635.338.738.238.740.645.776.075.374.573.673.373.473.372.872.872.772.724.024.725.526.426.726.626.727.227.227.327.336.934.833.032.131.028.727.527.026.225.525.163.165.267.067.969.071.372.573.073.874.574.9图1:1998~2008年投资率与消费率构成变化图从表3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率从上世纪末的1998年的59.6%持续下降至2008年的48.6%,而同期投资率则由36.2%持续上升至43.5%;与此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8年的57.1%下降至2008年的45.7%。我国目前的消费率大大低于70%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在2002年以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在60%以下,2008年创下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仅为48.6%,而同期投资率连年攀升,由2002年的37.9%上升至2008年的43.5%,而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投资率一般为20%~30%,消费率一般为70%~80%(如美、日、法、德、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南非等国均达到或接近80%)。尽管各国国情不尽相同,许多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模式也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但我国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并持续下降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而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一般占最终消费的70%以上,消费率偏低必然表现为居民消费率偏低。近十年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由1998年的76%下降至2008年的72.7%;而同期政府消费比重由24%上升至27.3%(见图2)。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率(指居民消费支出占同期GDP的比重)一般为60%左右。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3267美元,但我国的居民消费率自1978年以来一直在50%以下,并且逐年降低,2008年已降至35.3%,为历史最低水平。图2:1998~2008年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构成变化图消费与投资增长不协调,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往往造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从而导致商品供大于求和供求结构失衡。从目前我国经济运行观察,虽然近两年国家启动消费需求的一揽子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消费者心理预期趋好,缓解了消费品市场销售增幅下滑的部分压力,但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严重供过与求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产能过剩和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引发的消费品市场全面过剩状况愈演愈烈。据商务部连续调查表明,在600种主要消费品中,目前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为28.7%,约占三分之一,供过于求的商品约占三分之二,基本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在300种投资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占大多数,少数供不应求的投资产品主要集中在能源、有色金属和木材等上游资源性投资品,一般的下游投资品也基本不存在供不应求的矛盾。另据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市场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上世纪末至本世纪以来,由于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供过于求的商品不断增加,消费品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1997年为31.8%、1998年升至33.8%、1999年进一步升至80%、2000年为79.6%、2001年又回升至86.3%;据分析目前的情况也只能是供大于求的状况不断加剧,而不可能发生显著变化,目前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已升至90%以上。由于商品供求矛盾突出,致使企业产成品库存有增无减,如2008年年末,在统计的9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78种产品期末库存比年初增长20%以上;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利润下降,4个行业出现亏损,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降幅达五成以上。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消费经济学认为,消费结构变化呈阶段性上升规律。即人们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其后随着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开始追求享受与发展消费,注重提高人的生活品味和生活价值。消费领域的延伸是无上限的。可以涵盖至文化教育消费、旅游消费、娱乐消费、信息消费及绿色消费等。从目前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看,生存型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而服务和享受型消费比重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时间相对缩短,转换速度加快。此外,按照国际惯例,我国将产业部门的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即第一、二、三产业。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搜集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了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结构变化的规律。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下降,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根据世界各国相关统计数据建立了投入产出多国模型,模拟了结构变化同收入水平的关系,即结构变化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规律性关系,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GDP中工业所占份额上升,农业所占份额下降;而就业结构中,农业所占份额下降,工业所占份额变动缓慢,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部分被第三产业吸收。这一规律基本符合我国实际,它说明第三产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力量,且其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仍需要第二产业高水平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作为基本保障。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亦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首先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产品生产是消费的基础,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的质量与水平,一定的产业结构决定一定的消费结构。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今天,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是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将更多的适合居民消费的产品源源不断的投放市场,然后通过观察消费者对产品的喜好程度来决定产品的命运,从而不断调整生产结构;其次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具有导向作用。消费结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决定了经济增长的空间所在。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消费结构的高级化将促进生产和服务向纵深发展,从而大大改变产业结构的组成、匹配关系与运行方式;消费结构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制力量和外部动力,它不仅能引导投资决策改变方向,从而影响全社会投资结构的变化;而且能通过挤压成熟或衰退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空间促进存量资本的合理流动,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缩短某些产品的技术生命周期的方式,催生新产品和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消费结构优化和升级转型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又为优化产业结构带来机遇。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其需求结构也将发生相应变化,这种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而每次消费结构升级转型总是伴随着很强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正是这种层次和阶段的消费结构变化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如当前我国的热点消费品(如住房、汽车和现代通信产品等)的产业链效应就为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无限商机。总之,产业结构决定消费结构,而消费结构又反过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就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城乡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