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遗存的收集和记录•遗存的整理和分析•遗存的解释•第一节田野考古学•遗存的收集和记录•第二节考古地层学•第三节考古类型学遗存的整理和分析•第四节考古学文化•遗存的解释•第五节聚落考古第一节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与信息资料的学科。田野调查田野挖掘一、田野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或遗迹的情况下,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广义的调查包括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查和地面物探与化探。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1、地面踏查周公庙遗址城墙残段钻探的姿势要正确,探眼要竖直2、钻探二、田野挖掘•(一)发掘的基本程序•1、布方•2、挖掘•3、收集遗物•4、记录1、布方•a.什么是探方: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这种发掘方法叫探方发掘法。划分正方格的过程叫布方。b.探方的结构、规格、方向1米4米主体T1T2北隔梁东隔梁关键柱4米1米基点Nc、探方的编号(T)•(1)顺序法:•常规顺序法T1、T2、T3......•年代顺序法98T1、98T2.....•区号顺序法T101、T206顺序法(2)坐标法•第一象限坐标法T0103•全方位坐标法T30204坐标法ⅠⅡⅢⅣd、布方的程序•在遗址表面划定探方、隔梁和关键柱的界线叫做“布方”。•确定坐标基点•拉线•钉桩子•系线2、挖掘发掘工具横向发掘原则•主体隔梁关键柱发掘完毕纵向发掘原则•按照土质、土色划分堆积,自上而下,先挖晚的,再挖早的,层层进行揭露平剖面相结合——两分法发掘清理完毕,保持底部遗物原状3、收集遗物收集对象•人工遗物•非人工遗物•土样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4、记录•(1)记录的手段•文字•绘图•影像文字、绘图、影像••一、发掘时间•二、位置•三、形状结构•四、人架及保存状况•五、随葬品及位置•六、殉牲及位置•记录的内容•文字记述:•绘图:•摄影:•记录的存放•按探方存放。(二)发掘的基本原则●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遗迹。●按单位收集全标本。●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第二节考古地层学一、地层学的定义及相关术语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三、地层学的重要性与局限性一、地层学的定义及相关术语•1、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诸堆积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方法,也叫层位学。•遗址是由不同层次的堆积按照从早到晚的先后次序逐渐堆积而成2、堆积•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地层堆积: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生土层:在人类活动之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熟土层:人类居住或进行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地层堆积的三种形式遗迹堆积•低于地表的:沟、坑、井、墓葬等。•高于地表的:城墙、河堤等。3、单位•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4、层位关系•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即早晚关系。探方平面、剖面示意图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打破关系:是指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①→H→②→M→③→F→④二、地层学的基本内容•如何判断堆积的相对年代早晚关系1、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一定是被叠压或被打破的堆积,在年代上早于叠压或打破它的堆积地层堆积叠压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打破地层堆积地层堆积叠压遗迹堆积遗迹堆积叠压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打破遗迹堆积2、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哪个层面。看基底或开口判定年代3、有遗迹堆积的地方,不一定形成同时期的地层堆积破坏掉②、③层之后4、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首先,地层堆积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都一样厚。其次,自然力的作用有时可以使地层堆积发生局部的位移。再次,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5、遗迹的建造、使用和废弃是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注意区分建造、使用和废弃年代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没有出现。•晚期堆积形成时,会破坏早期堆积,把早期遗物翻动到晚期堆积中。•早期制造的物品流传到晚期,与晚期物品一起埋入较晚的堆积中。7、一种堆积的年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靠其中的包含物来确定,其中最晚的遗物代表了该堆积的形成年代。最晚遗物代表堆积年代•8、堆积有“原生堆积”和“再生堆积”之分,因此在区分堆积及其内含物早晚时,一定要先判断堆积的性质,即是原生堆积还是再生堆积。凡由于人类活动而留下的未经后代扰动的堆积就属于原生文化堆积。原生文化堆积的顺序是早的在下,晚的在上。原生文化堆积形成后,主要由于自然力搬运的作用而再次形成的堆积就是次生文化堆积。次生文化堆积有时会出现同原生文化堆积层序上下颠倒的倒装现象。水土流失前后对比三、地层学的重要性与局限性•重要性•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共存关系:每一地层或遗迹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地层学的局限性•⑴没有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层位关系完全相同的堆积,地层学无法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⑵一种堆积的内部,往往也有其形成的先后次序,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就很难再区分出更小的层次。••⑶地层学所确定的只是堆积形成的先后次序,因此,据之判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本身制造和使用的先后关系。•⑷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积时间、堆积速度和受破坏的程度,因此不能根据地层的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⑸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与堆积之间到底有多大的时间间隔。•⑹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个时代一一对应。处于不同层位的堆积,不一定就有时代上的差异。••⑺同一个时期的人们在不同地点活动所形成的地层堆积并不一定一致,所以不能判定两个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第三节考古类型学一、类型学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二、类型学的原理三、类型学的应用四、类型学的作用与局限性一、类型学的定义及相关概念•1、类型学•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也叫标型学、形态学、形制学。2、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绝对年代:具体的年代。如距今多少年,公元多少年。3、分期与断代•分期:一般指把一定范围内的遗存划分为一个个发展阶段。•断代:有时指每期的绝对年代范围;•有时指具体遗存应属哪一期;•有时与“分期”同义。二、类型学的原理•某些人工物品的形态是逐渐变化的;有些物品的渐变是有规律可循的。•影响物品形态的因素有:用途、制作技术、生活方式与环境、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类型学的分类概念:一般来说,划分为三个大的层次-----类、型、式•类:第一层次,根据质地、用途,用文字表示。如陶鬲、铜鼎、石斧等。•型:第二层次,依据形态把各“类”器物划分成各型,用A、B、C、D表示。型下可分亚型,用a、b、c、d表示。Aa型Ab型B型•式:第三层次,在每一型中区分出若干具有年代意义的式别。用Ⅰ、Ⅱ、Ⅲ、Ⅳ表示。类型期式罐盆碗ABABCAB晚ⅢⅡⅡⅢⅢⅡ中ⅡⅠⅡⅡⅡ早ⅠⅠⅠⅠⅠⅠ三、类型学的应用•1、以地层学为基础的类型学研究•将地层学和类型学结合到一起进行研究。研究举例M1M2M3与M4不存在叠压打破关系M1出土器物M2出土器物•由于M1M2,可进一步将刀和碗分式:•将A型刀分两式,I式单孔,II式双孔;•将B型刀分两式,I式单孔,II式双孔。•将碗分为两式,I式平底,II式圈足。类型期式石刀陶碗A型(长方形)B型(半月形)晚期(M1)Ⅱ式Ⅱ式Ⅱ式早期(M2)Ⅰ式Ⅰ式Ⅰ式M3出土器物M4出土器物类型期式石刀陶碗陶钵A型(长方形)B型(半月形)晚期(M1、M4)Ⅱ式Ⅱ式Ⅱ式早期(M2、M3)Ⅰ式Ⅰ式Ⅰ式Ⅰ式Ⅱ式•器物的演变规律是:•石刀:由单孔——双孔;•陶碗:由平底——圈足;•陶钵:由浅腹——深腹。确定出器物的演变规律,即早晚序列的作用1、可以确定出无层位关系或同一层位诸单位的相对早晚。2、可以把同一遗址不同层位的诸单位,归为同一历史时期。3、可以串联不同遗址诸单位的相对早晚。2、无层位关系的纯类型学分析•在某一类器物的众多型式中,先设定其处在极端的型式,然后分析其它型式是否是极端型式之间的过渡型式。1•先设敞口和敛口为两个极端因素,那么直口便为过渡型式。腹、底、纹饰同理:•颈部:(4—1—3—2)敛—敞•腹部:(4—1—3—2)矮—高•底部:(4—1—3—2)大—小•纹饰:(4—1—3—2)复杂—简单如:无层位关系或同一层位;不同层位归为同一历史时期;串联不同遗址。•类型学的作用:•1、可以解决一些地层学无法解决的年代学问题;四、类型学的作用与局限性•2、可以揭示遗存的发展过程,弄清某一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3、能够帮助划分考古学文化或确定遗存的文化性质;•4、能够研究遗存的传播以及不同文化或地区间的相互关系。类型学的局限性:•1、只能确定遗存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1•2、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3、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进行排序,特异形态、突变形态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天马-曲村玉人•4、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规律有一定的假定成分。第四节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裴李岗文化、崧泽文化……•一、定义•二、命名•三、划分标准/方法•四、适用范围一、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二、命名•1、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址的小地名为名。•如: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2、以地区或河流命名•如河套文化、多瑙河文化等。•3、以遗存中的某一项内容命名•如石棺墓文化、彩陶文化等。•4、用文字记录中的族名来命名•如巴蜀文化、楚文化等。三、划分标准/方法•1、突出特征法以一、两项显著特征作为划分标准。•如:彩陶文化半坡文化2、总体相似法根据遗存群在总体上是否相似•甲:ABCDE丙:ACDHI••乙:ABCFG丁:BFGJK3、成群特征法以固定的一群具体特征来界定•某文化的特征:ABCD••甲:ABCD√乙:ABCE╳丙:ACDE╳丁:BCDE╳•如果标准变成ACDE?•如果DE?4、平行序列法把文化特征和历时性联系起来•某文化的特征:A1、A2、A3.......•B1、B2、B3........•C1、C2、C3........•D1、D2、D3........四、适用范围•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第五节聚落考古•一、定义•说法不同,又叫聚落形态研究、空间位置分析。•威利: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居住的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布鲁斯·炊格尔:用考古学的材料对社会关系的研究。•张光直:在社会关系的框架之内来做考古资料的研究。张光直认为聚落形态的考古学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聚落单位的整理B、聚落布局C、同时诸聚落在较大区域内之连接D、聚落形态的变迁E、聚落资料与其他资料关系的研究二、聚落考古学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