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药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抗菌药物概论评价抗菌药物的指标(1)抗菌谱;(2)抗药性的产生情况;(3)抗菌活性的强弱:抑菌还是杀菌;(4)药动学特征;(5)毒性和副作用如何。抗菌作用机制1.抑制细胞壁的合成1)磷霉素、环丝氨酸、万古霉素、杆菌肽----抑制胞壁合成2)-内酰胺类-----转肽酶----五肽交联桥2.影响胞浆膜通透性1)氨基苷类抗菌药→通过离子吸附作用2)多肽类抗菌药→与G-菌胞浆膜磷脂结合3)多烯类抗真菌药→与真菌胞浆膜固醇类物质结合4)咪唑类抗真菌药→抑制真菌胞浆膜麦角固醇合成3.影响胞浆内生命物质的合成1)影响叶酸代谢a)(磺胺、砜类、对氨水杨酸)------二氢叶酸合成酶b)(甲氧苄啶、甲氨蝶啶乙胺嘧啶)----二氢叶酸还原酶2)抑制核酸合成a)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复制受阻→DNA合成↓b)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转录受阻→mRNA↓3)抑制蛋白质合成a)氨基苷类→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b)(四环素类、大观霉素)→通过与30S核糖体亚基结合c)(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红霉素、大环内酯类)----通过与50S核糖体亚基结合耐药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分固有耐药和获得耐药;单药耐药、多重耐药1耐药性产生机制1)产生灭活酶(水解酶;钝化酶)--------内酰胺酶和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等2)改变胞浆膜通透性;3)细胞体内抗菌药原始靶位结构改变----降低亲和力、产生新的靶蛋白、增加靶蛋白数量;4)主动外排----主动将药物排出;5)代谢途径改变;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1、毒性反应:肾、神经系统、肝脏、精神症状、血液系统、胃肠道、其他局部反应。2、过敏反应。3、二重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后果1.二重感染2.药物的不良反应3.耐药性的产生4.混淆诊断5.住院费用增加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1)迟早确定病原菌2)按适应证选药3)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用药不超过3个月4)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5)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a)病毒感染不用b)病因或发热原因未明不用c)皮肤粘膜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d)抗菌药剂量或疗程不合理抗菌药物按作用性质分类第I类(繁殖期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利福平、氟喹诺酮类;第Ⅱ类(静止期杀菌剂):氨基苷类、多粘菌素类、杆菌肽、磷霉素;第Ⅲ类(快效抑菌剂):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第Ⅳ类(慢效抑菌剂):磺胺类;抗菌药联合用药的效应增强作用(1+12):I类+Ⅱ类、II类+Ⅲ类、Ⅱ类+IV类相加作用(1+1=2):Ⅱ类+Ⅲ类、Ⅱ类+IV类、Ⅲ+IV类、Ⅰ类+Ⅳ类无关作用(1+1=1):I类+IV类拮抗作用(1+11):I类+Ⅲ类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经验性治疗病原菌的确定和药敏试验感染部位病人的状态药物的安全性治疗费用第二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一抗菌作用机制1、与靶蛋白PBPS(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转肽酶活性,阻碍细胞壁的合成。2、活化自溶酶系统二耐药机制1.产生-内酰胺酶2.-内酰胺酶的牵制机制------与药物结合,阻止药物到达作用位点,为非水解的陷阱机制3.PBPs发生改变4.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5.主动外排系统6.细菌自溶酶减少一、青霉素类---除青霉素G(卞青霉素)外,其余均为半合成青霉素。(一)天然青霉素----窄谱青霉素G(卞青霉素)1理化特性:一种不稳定的有机酸,干燥粉末室温可保持2—3年,但配成溶液即不稳定,遇酸碱及金属离子易破坏,且不耐热,在室温24小时抗菌效能损失大半2体内过程:不能口服,通常作肌注。肌注吸收快而完全、作用快、维持时间短常做成钠盐或钾盐以延长其作用时间3抗菌作用对大多数G+性菌、G-性球菌、放线菌、螺旋体菌有强大抗菌作用。敏感菌具体如下:(1)G+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球菌(2)G+性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3)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4)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5)放线菌(链葡螺放白肺炭脑破淋)---------廉颇落荒白灰滩脑颇灵4临床应用:对敏感菌引起感染常作首选1)、丹毒、猩红热、扁桃体炎、蜂窝织炎首选单用;梅毒首选;2)、肺炎球菌所致疾病可用;3)、风心、先心、口腔、牙科操作、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手术或操作时,为防心内膜炎可首选;4)、破伤风、白喉、炭疽等可作首选,但需加用抗毒血清;5)、钩端螺旋体早期首选单用;6)、放线菌病大剂量长疗程。5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2.赫式反应----与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源有关。3.其他不良反应:-------局部刺激,高血钾,青霉素脑病等。过敏反应(1)最常见是一般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发热、关节痛等。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2)过敏性休克,常在用药后数秒至20分钟内发生,而且发生愈早,死亡率愈高,其症状为喉头水肿和肺水肿、循环衰竭症状及中枢症状。发生率5-10/10万,死亡率为10%休克者。过敏性休克1症状1)喉头水肿、肺水肿致呼吸困难等症2)血管扩张导致循环衰竭,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律失常等症3)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致昏迷、抽搐等症2原因----内含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水溶液不稳定,可发生:降解反应:生成青霉噻唑酸、青霉烯酸等降解产物;聚合反应:青霉素G或6-APA生成高分子聚合物;--------这些具有致敏性的反应产物(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抗原,引起变态反应。3抢救1)停药;2)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g,症状未明显缓解者每隔约30分钟重复注射一次;3)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糖皮质激素、H1-受体阻断剂等,以增强疗效,防止复发;4)其它:补充血容量、升压、给氧、使用人工呼吸机等。4预防:重在预防(1)掌握适应症,避免局部用药(2)详细地询问过敏史(3)皮肤敏感试验(4)避免饥饿时注射,初次注射后观察30分钟(5)注射用药液临时配制(6)必须备好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二)半合成青霉素---抗菌机制、不良反应及防治同青霉素G,并有交叉过敏反应。[分类]1).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窄谱2).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异恶唑青霉素,新青霉素II)、氯唑西林、双氯西林----窄谱3.)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1耐酸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非奈西林(苯氧乙青霉素)。特点:耐酸,不耐酶,抗菌谱≈PG,较PG弱。2耐酶青霉素类药物:异噁唑青霉素(苯唑、氯唑、氟氯、双氯西林)。特点:耐酸、耐酶、抗菌谱≈PG,主要用于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引起的感染。3广谱青霉素类药物:氨苄西林(ampicillin)、羟氨苄西林(amoxycillin)、匹氨西林特点:耐酸,不耐酶,抗菌谱广(G+菌,G-菌有效),G+菌作用小于PG。但对绿脓杆菌,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引起的感染无效。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类药物:羧苄、磺苄、替卡、呋苄、阿洛、哌拉、美洛西林。特点: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广,对绿脓杆菌有效,G-菌作用强。阿洛西林对产酶金葡萄疗效不好,但对耐药的绿脓杆菌(耐羧苄、庆大)等也有效好作用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杀菌剂,抗菌谱广概述:头孢菌素类是7-氨基头孢烷酸的衍生物1.特点:广谱、耐酸、耐酶、过敏率低、毒性小2.原理:青霉素相同,都是阻碍细胞壁的粘肽的合成,也能与细胞膜上不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一)分类第一代头孢特点: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先锋V)、头孢氨苄(先锋IV)、头孢拉定(先锋VI)、头孢羟氨苄①抗菌谱:对G+菌有效,包括金葡菌,作用第2、3代头孢;部分G-菌有效。②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较差,小于第2、3代头孢。③对肾脏有一定毒性第二代头孢特点:头孢孟多,头孢呋新,头孢克洛(口服)①抗菌谱:对G+菌作用第1代头孢,G-菌作用较强,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但对绿脓杆菌无效。②对G-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第1代头孢。③肾毒性第1代头孢。第三代头孢特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先锋必)1、抗菌谱:G+菌作用第1,2代,G-菌作用强,绿脓杆菌,厌氧菌有效。2、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第1,2代头孢。3、对肾基本无毒性。4、易通过血脑屏障第四代头孢特点: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克定1、抗菌谱:G+菌第3代头孢、G-菌、绿脓杆菌、厌氧菌作用强有效。2、对β-内酰胺稳定性高第1、2、3代头孢。3、对肾无毒性。4、易透过血脑屏障(二)体内过程:多注射给药,部分可口服(耐酸)易透过各种组织及胎盘。第三代头孢菌素可透过血脑屏障。多经肾排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经肝胆排泄。多数半衰期较短。(0.5-2.0h),头孢曲松半衰期8h。(三)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杀菌剂,抗菌谱广。第1代:注射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口服用于轻、中度呼吸道,胆道、尿路感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第2代:G-杆菌所致呼吸道,胆道、尿路感染,其他组织器官感染等;第3代:新生儿脑膜炎,肠杆菌所致脑膜炎,G+/G-菌所致败血症,脑膜炎,骨髓炎、肺炎、尿路感染等严重感染;头孢他啶为对绿脓杆菌作用最强的抗生素。(四)不良反应------不良反应轻微,发生率小。1.过敏反应(皮疹)较常见,过敏性休克少见,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2.肾毒性(第一代大剂量)---近曲小管损伤3.局部刺激、高血钠、二重感染4.低血酶原症或血小板减少(头孢孟多、头孢哌酮)(五)药物相互作用1.禁与有肾毒性药物合用2.抑制乙醛脱氢酶,与乙醇同用可产生“醉酒样”作用三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头霉素类-------临床常用头孢西丁(cefoxitin)1特点:1)抗菌谱,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类似,G+菌作用第1代头孢。对厌O2菌(包括脆弱,拟杆菌)有效,绿脓杆菌无效。2)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2应用:盆腔、妇科、腹腔等厌O2/需O2菌混合感染(二)碳青霉烯类----临床常用亚胺培南(imipenem)1菌谱:G+菌(不包括MRSA),G-菌(包括绿脓,军团菌等),厌O2菌均极有效.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极高。2受肾去氢肽酶水解灭活,合用其抑制剂西司他丁可延长其体内作用时间不耐酸,仅少量进入脑脊液(感染时不增多)。(三)拉氧头孢1特点:1)抗菌作用,活性与第3代头孢相似。对厌O2菌作用强。2)对β-内酰胺酶稳定。3)T1/2长。2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凝血障碍,转氨酶增高。(四)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噻肟单酰胺菌素,aztreonam)1、窄谱,G-菌作用强,G+作用弱。对绿脓杆菌作用强,但军团菌,厌O2菌耐药。2、耐酶,耐药菌发展慢。3、应用:G-杆菌所致严重感染四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clavulanicacid,棒酸)、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三唑巴坦(tazobactam,他唑巴坦)1、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2、抑酶作用,与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合用有协同作用,使不耐酶抗生素的抗菌谱增广,抗菌作用显著加强。第三节大林多教学内容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sAntibiotics)抗菌谱抗菌机制耐药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二、林可霉素类抗生素(LincomycinAntibiotics)体内分布特点抗菌作用三、多肽类抗生素(PolypeptideAntibiotics)抗菌谱临床应用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具有14-16元大环内酯基本化学结构的抗生素第一代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吉他霉素第二代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他霉素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泰里霉素(由于第二代类药物对胃酸稳定,口服吸收好,抗菌活性高,不良反应少而且具有良好的PAE效应。广泛用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一线药物。)(一)第一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较窄为速效抑菌药------以红霉素为代表【抗菌谱】-----较窄1.抗菌谱:与青霉素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