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遂宁市人事培训中心李训二0一三年三月前言21世纪是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知识经济快速崛起的时代,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新!因此,如果说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资本的竞争,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融合发展的21世纪的核心,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这是一个创新驱动的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是财富积累的途径。创新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创新能力是驱动创新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充足的善于创新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实现组织“创新—效益—再创新”的良性循环的根本。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创新能力构成,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开发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为遂宁创建创新城市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一、创新能力是助推创新的关键讲授要点:时代需要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贡献创新的概念、模式和过程创新能力的概念和构成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第一,创新驱动的时代一、时代需要自主创新能力1.促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战略正是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使得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正是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机会,使得部分国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蒸汽机启动了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英国的制造业、建筑业、航海业等都开始使用机器,获得快速发展,很快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电机和化工又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时代。19世纪才完成统一的德国,抓住了这次产业革命的机会,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下半叶,如火如荼的信息技术引发的第三次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知识化时代转变,生产力又一次得到很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再次得到很大飞跃。美国利用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机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不仅发达国家,而且主要的发展中国家,都做出了类似的战略选择,即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从过去主要关注对自然资源的争夺扩大到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争夺,把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以培养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不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战略技术,大力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技术能力。创新是发展的要求(一)创新性国家的兴起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各国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发展的模式:资源消耗型(中东地区一些国家)对外依附型(拉美地区一些国家)自主创新型(美、英、法、德、日、丹麦、芬兰、瑞典、韩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创新型国家的涵义:是指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创新型国家四个衡量标准(国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30%以下科技投入占GDP的2%以上发明专利产出高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污染大、能耗高、该附加值产业比重低缺乏核心技术对农村发展拉动小,城市布局不合理公共产品市场化、腐败自主创新低,国际收支不平衡(二)“五化”深入发展的问题(国内)产业链的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设计产品的生产、制造产品的品牌、营销“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2.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外国企业在信息技术领域约占90%,计算机领域约占70%,医药领域约占60%,生物领域约占85%,通讯领域约占9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我国制造业效率低,装备水平落后。全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德国的1/20,主要用能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50%。中国制造业在资本、产业技术和品牌等方面正在形成日益显著的对外依赖。2)加速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目前我国艾滋病感染者已超过100万人,肺结核病人超过500万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超过1.2亿人,糖尿病患者超过2000万人,血吸虫病患者达到80万人。3)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是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衡,全国正常年份总缺水量约为400亿立方米,全国668座城市中400多座城市缺水;二是能源短缺。目前我国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已达到40%以上。我国主要用能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90%,平均高40%左右。4)实现从环境破坏型增长向环境友好型增长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我国土地面源污染日趋严重,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灌溉面积20%;全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高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有22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大气污染程度依然严重,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水资源污染严重,全国七大水系及太湖、滇池和巢湖中,只有不到40%的河段达到水环境质量3类标准,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5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我们为何创新?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疾病。2、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人口压力、经济压力、安全压力、资源压力、技术压力、分配压力、创新压力、文化教育压力、国民素质压力、民主与法制的压力。3、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从生产率看,日本是中国的40倍,美国是中国的50倍,中等发达国家是中国的10倍;从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的25倍,美国是中国的50倍;从人均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的250倍,美国是中国的300倍。98年全国专利35960件,外国人占61.3%。目前世界科技发展非均衡性远大于世界经济的非均衡性。当代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已经被发达国家所控制:在全球R&D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里面,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在生物工程、药物等领域,美、欧、日拥有95%左右的专利,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4%~5%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了中国经济的软肋,这也是中国经济实质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闯过的一个关口。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威胁着中国的持续发展。现在,中国是资源消耗大国,但是我们的单位资源平均产出不足发达国家的1/10;中国是世界贸易第三大国,但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只占10%;中国是制造大国,但重要技术装备主要靠引进;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断增加,但是不仅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而且每年要为软件技术标准向外企支付高额的费用。中国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大国,但是,2004年中国电子百强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4.07%,而微软是28%,英特尔是21.9%,三星是18.8%,诺基亚是14.7%。因此,不突破技术创新能力的瓶颈,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企业的竞争力就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因创新能力不足,已经产生严重后果(1)危及国家安全。(2)发展中国家存在技术、经济、政治被边缘化的危险。(3)确实存在着知识生产的头脑国家、物资生产的躯干国家、资源供应的手脚国家、提供市场的豢养国家等国际大分工的严重后果。韩国以1961年实施第一个计划起,仅用17年也就是到1977年,就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的生活水平,解决了温饱与初步实现了小康的目标;又用10年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1987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建设任务;至1995年仅用8年就提升到入均GDP一万美元的水平②,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至2000年GDP增长200倍;人均GDP增长100多倍;出口总额增长1700多倍。于1996年加入被称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一只脚已经跨入发达国家的门槛。韩国在废墟中创造了世界的经济奇迹。①(《日本和韩国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调研报告》,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内部资料),梅永红、罗辉等,2003年1月。)我国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表现之一,我国技术发明能力过低。发明专利为韩国的1/4,美国、日本的1/30。每年专利授权量数量不少,发明专利仅仅占1/3,其中半数知识产权属于外国发明者。表现之二是,外资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对我国已占据“主导”地位。2003年,外企占我国进出口的54%,占机电出口的68%,占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5%。如不重视创新,似有成为“躯干国家”的势头。表现之三是,大多数行业都缺少核心技术。主要机械产品技术来源的57%依赖引进,多数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技术依靠国外。。表现之四是,企业技术创新意识薄弱。全国2.8万个大中型企业能从事科技研发活动的只有25%;其余75%的企业没有专门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半数大中型企业一年举办不了一次科技活动。研发投入少,我国企业年研发经费低于销售额的1%,小于国外企业3%的比例,更低于外国高科技企业7~10%的比例。产业长期被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环节上。我国向美国出口鞋类,离岸均价2~3美元,而美国市场售价约50美元,我们产品每双鞋赚10~20美分。外贸200强74%是通过加工贸易,企业未能成为创新主体,竞争能力低,处于生产率低、能耗大、设备依赖的困境。表现之五是,技术重复引进而不重视消化吸收。据统计,技术引进投资与消化吸收之比:日本为1:7;韩国为1:5;中国为1:0.07。差别之大,足以说明技术依赖性过强。表现之六是,我国创新要素之间互相割裂,难以显示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二、创新对获取竞争优势的贡献1.创新可以提升新产品开发能力,获取市场竞争优势2.创新可以提升工艺能力,打造先进的制造优势3.创新可以提升服务能力,赢得持续竞争优势4.创新可以提升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构筑战略发展优势第二,创新的内涵一、创新的概念“创新”的定义和起源创新:《辞海》里讲创是“始造之也”,是首创、创始之义;新:初次出现,与旧相对;才、刚之义。有三层涵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三是指创造性、新意。中文“创新”一词,出现较早“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魏书》卷六十二)《魏书》的作者是北齐史学家魏收,其生活年代为公元505—572年“大象初,征(斛斯征)拜大司徒。诏(于)翼巡长城,立亭鄣。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周书》卷三十)“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南史》卷十一)主要是指制度方面的改革、变革、革新和改造,并不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广义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的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拿破仑·希尔说:创新是力量、自由及幸福的源泉。罗素把创新看作是“快乐的生活”,是“一种根本的快乐”等等1.创新概念的经济学解释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1883—1950年)于1912年最先在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Theory),成为创新理论研究的鼻祖,但他主要是从经济角度,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技术—经济间的基本互动机制进行了考量。从经济学角度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熊彼特将创新定义为“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