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及其几种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及其几种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姓名:赵志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环境科学指导教师:霍新北20090421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及其几种相关酶活性关系的研究作者:赵志刚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郝蕙玲.曹敏.孙锦程.林永丽德国小蠊抗药性及抗药性消退测定-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9,10(6)目的:对舰船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研究、抗性虫株实验室饲养2年后的抗性消退研究.方法:采用WHO规定的果酱瓶法,测定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对德国小蠊敏感品系、舰船上的现场品系和抗性消退组的上海虫株、大连虫株的药效.结果:敏感品系KT50分别为4.48、5.23、13.49min;现场品系分别为上海9.67、13.00、11.90min,大连16.18、15.35、17.37min,抗性系数分别为0.88~2.49和1.29~3.61;抗性消退组KT50分别为上海4.85、4.68、8.77min,大连4.47、6.12、10.20min,抗性系数降为0.65~1.08和0.76~1.17,抗性消退率为91.21%~107.08%.结论:舰船上的德国小蠊具低至中等抗药性,在实验室正常饲养2年后,抗性基本可以消退.2.期刊论文周海川.马玉林.陈章萍无锡市区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江苏预防医学2001,12(3)自1953年美国首次报道德国小蠊对林丹、DDT产生抗药性以来,国外关于德国小蠊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时有出现[1,2].8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省市开展了蜚蠊抗性监测工作,结果亦与国外情况类似[3,4].近几年无锡市区德国小蠊的侵害日益严重,且大多发现孳生于宾馆、饭店中.鉴于无锡市区尚未开展过德国小蠊的抗药性调查,我们于1999年~2000年采用WHO推荐的药膜接触法,测定了无锡市区德国小蠊对敌敌畏、残杀威、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抗药性,为合理用药,更好地进行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3.期刊论文马红梅.陶卉英.陈海婴.柳小青.郭学俭.燕念如.曹文峰.MAHong-mei.TAOHui-ying.CHENHai-ying.LIUXiao-qing.GUOXue-jian.YANNian-ru.CAOWen-feng南昌市德国小蠊抗药性及羧酸酯酶生化特性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4)目的研究南昌市野生品系德国小蠊对当地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并对野生与敏感品系德国小蠊的羧酸酯酶(CarE)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方法用药膜法测定KT50,参照VanAsperen的方法测定CarE的比活力、米氏常数(Km)及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结果南昌市野生品系德国小蠊对敌敌畏、残杀威、溴氰菊酯、右旋反式丙炔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系数分别为>122.3、1.1、1.4、5.3、4.9.野生品系与敏感品系德国小蠊CarE比活力分别为68.7567和56.5069mmol(mgpro·30min);Km分别为0.4171和0.4374mmol/L;Vmax分别为0.8525和0.4075nmol/(mgpro·min).结论南昌市野生品系德国小蠊已对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的产生与CarE生化特性的改变密切相关.4.学位论文郭丽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生物学标志及快速生化检测方法研究2005德国小蠊可携带大量病原体,导致多种虫媒传染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长期大量不合理的滥用各种杀虫剂,使得德国小蠊抗药性问题日趋突出,抗药性已成为制约德国小蠊化学防制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病媒昆虫抗药性测定方法以生物测定法为主。实际应用情况表明,现有的抗性检测方法,无论是测定KT50还是测定LD50或LC50,都不适合早期抗性的检测。因为当抗性被证实时,抗性频率已经很高。国内外研究生化检测方法代替生物测定法测定蚊、蝇抗药性已取得一定成效。若能找出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生物学标志,进而建立德国小蠊抗药性快速生化检测方法,则可以提高抗性检测的速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对延缓抗性发展、减少杀虫剂对环境的污染及制定合理有效的抗性治理措施都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产生的生化机制为基础,研究不同杀虫剂施用浓度、施药周期、抗性水平与德国小蠊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关系,从而分析哪些靶标酶和代谢酶可作为某种杀虫剂抗药性的生物学标志,建立德国小蠊抗药性与生物学标志的相关方程。1.DDVP及高效氯氰菊酯施药浓度对德国小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1.1DDVP施药浓度对德国小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酯酶在DDVP施药浓度≤0.004%时,其活性随施药浓度增加逐渐降低,但施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随DDVP施药浓度增加,德国小蠊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受抑制程度逐渐增加,在DDVP施药浓度为0.002%-0.004%之间时,施药组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450-O脱甲基酶活性随施药浓度增加而降低,在DDVP施药浓度为0.002%-0.004%时,施药组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初步说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P450-O脱甲基酶是DDVP的主要代谢酶,而碱性磷酸酯酶是否是DDVP的代谢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1.2高效氯氰菊酯施药浓度对德国小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在高效氯氰菊酯施药浓度≤0.0004%,施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随施药浓度增加而降低,在高效氰氰菊酯施药浓度为0.0003%和0.0004%时,施药组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450-O脱甲基酶活性施药浓度增加而降低,在高效氯氰菊酯施药浓度为0.0002%-0.0004%时,施药组与对照组相比,酶活性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初步说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P450-O脱甲基酶可能是高效氯氰菊酯的主要代谢酶,而碱性磷酸酯酶是否是高效氯氰菊酯的主要代谢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DDVP施药周期对德国小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2.1DDVP施药周期对碱性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DDVP施药周期在18天以下时,各施药组碱性磷酸酯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进一步说明碱性磷酸酯酶可能不是DDVP的主要代谢酶。2.2DDVP施药周期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施药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随施药周期的延长先下降后又慢慢回升。进一步说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DDVP的主要代谢酶。德国小蠊长期接触低剂量DDVP导致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回升可能是其对DDVP产生抗药性的原因之一。2.3DDVP施药周期对P450-O脱甲基酶活性的影响。施药组P450-O脱甲基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先升高后渐下降而后又逐渐回升。说明DDVP对德国小蠊P450O-脱甲基酶有诱导性,但诱导的时间很短。长期低剂量多次接触DDVP是否会引起德国小蠊P450O-脱甲基酶活性持续增加,从而造成对杀虫剂代谢增强而引起抗药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德国小蠊抗药性快速生化检测方法的研究3.1德国小蠊DDVP不同抗性品系与相关靶标酶和代谢酶酶活性的关系分析实验室培育的DDVP不同抗性品系的德国小蠊抗性水平与相关靶标酶和代谢酶酶活性的关系,结果显示DDVP不同抗性水平与AChE抑制率密切相关。抗性品系1-NA酯酶、酸性磷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与敏感品系相比,差异也存在有显著性。提示AChE抑制率、1-NA酯酶、酸性磷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可以作为德国小蠊DDVP抗性程度的生物学标志。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DDVP抗性生物学标志与抗性系数的相关方程。3.2德国小蠊高效氯氰菊酯不同抗性品系与相关靶标酶和代谢酶酶活性的关系分析实验室培育的高效氯氰菊酯不同抗性品系的德国小蠊抗性水平与相关靶标酶和代谢酶酶活性的关系,结果显示高效氯氰菊酯不同抗性水平与AChE抑制率的差异有显著性。抗性品系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与敏感品系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提示AChE抑制率可以作为德国小蠊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程度的生物学标志。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生物学标志与抗性系数的相关方程。本研究在既往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出几种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生物学标志,建立了生物学标志物与抗性系数的相关方程,初步建立了几种德国小蠊抗药性快速生化检测法。5.期刊论文黄谊.吕炜.姚松银德国小蠊成、若虫抗药性测试结果及分析-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17(5)目的监测德国小蠊成、若虫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比较德国小蠊成、若虫的抗药性差别.方法点滴法.结果德国小蠊成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34.49、16.41、4.25、1.06、2.01,而德国小蠊若虫的抗性系数分别为20.69、21.42、5.45、1.65、1.86.结论德国小蠊若虫比成虫对杀虫剂有更大的抗药性.6.期刊论文朱光峰德国小蠊抗药性及其抗性衰退情况研究-浙江预防医学2004,16(9)目的了解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及抗药性衰退情况.方法以点滴法测定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敌敌畏、二氯苯醚菊酯、残杀威等的抗药性及抗药性衰退情况.结果现场品系分别为0.098、0.490、5.612、0.741ug/虫,正常饲养1年后抗性分别为0.086、0.232、3.412、0.317ug/虫,5年后抗性分别为0.008、0.123、0.410、0.0811ug/虫,LD50最高为二氯苯醚菊酯,1年后抗性衰退倍数范围为1.14~2.39,5年后抗性衰退倍数范围为3.98~13.69.结论具有高等抗性德国小蠊经实验室饲养5年后抗性基本衰退.7.期刊论文张家林.吴明生.陈建明.ZHANGJia-lin.WUMing-sheng.CHENJian-ming合肥市德国小蠊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测定及防制对策-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7,18(2)目的调查合肥市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氯菊酯、胺菊酯和敌敌畏的抗药性现状,为指导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药膜接触法.结果合肥市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氯菊酯、胺菊酯、敌敌畏6种杀虫剂的KT50分别为9.01、7.20、7.32、15.14、8.41、19.57min,其抗性系数分别是敏感德国小蠊的2.30、1.51、1.20、3.03、2.42、1.80倍.结论合肥市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胺菊酯产生了抗药性,以氯菊酯抗性为最高.对顺式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敌敌畏较为敏感.8.期刊论文朱仁义.刘惠厚.范修华.王秀花.胡美娟.张雨淼.陈文生.周宏旅客列车德国小蠊抗药性的调查研究-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1,12(3)目的:了解旅客列车德国小蠊对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敌敌畏和残杀威的抗药性。方法:点滴法。结果:旅客列车上采集的5个品系德国小蠊与敏感品系比较,对二氯苯醚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6.2~37.6、4.0~15.7和4.5~21.3,对敌敌畏和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3.0~32.7、1.3~12.4。所有品系对二氯苯醚菊酯均产生了抗药性,尤其南方品系(SD)对5种杀虫剂已产生程度不同的抗性。结论:旅客列车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敏感性和抗药性不一,化学防制须合理选择药物、浓度及用药方法。9.期刊论文马红梅.陈海婴.柳小青.陶卉英.MAHong-mei.CHENHai-ying.LIUXiao-qing.TAOHui-ying德国小蠊磷酸酯酶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生化特性的变化与抗药性的关系研究-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19(5)目的了解德国小蠊的抗药性与磷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生化特性变化的关系,以初步揭示其抗性机制.方法参照Bessey等的方法测定磷酸酯酶活性与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参照Clark、Kao和Booth等的方法测定GSTs活性与动力学参数Km和Vmax.结果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的酸性磷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