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猱、绰、注是古琴演奏时丰富音色、表达琴曲内在感情的重要技法,也是极为重要的的基本功。由于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指法,而是附属于指法的一种技巧动作,它在演奏中应用的好坏不影响节奏、音准,往往不为演奏者认识它的真正作用而忽视作为一项基本功去锻炼,仅仅随着指法肤浅的表现一下,这样有碍古琴艺术的“韵”声的发挥,更重要的是不能在古琴中将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以“意”为主的特色体现出来,所以必需深刻地研究它的作用,引为重要。古人云“当吟则吟、当猱则猱。”是很有道理的。什么叫“当”,什么叫“不当”,古人没有说清楚,也很难说清楚。要想搞清楚“当”字,首先要了解它的特点和作用。因它不是独立存在的指法,就没有时值给它表现,必须根据音与音之间的音程时值来决定它“当与不当”,也就是说音与音之间有时间,如:一拍或两拍,这样它才能表现一下。如果没有时值条件它就无法发挥,在一首琴曲中存在上述时值条件的节拍很多,是不是都要让它发挥呢?这又是一个“当与不当”的重要关键。所谓“当”就要根据琴曲感情需要应用,如果琴曲感情不需要而乱加吟、猱,这样不仅不能把琴曲的真正感情表达出来,同是还产生“华而不实”的感觉,冲淡了琴曲的感情。至于“当”与“不当”则是一种修养,不能用直观的方法说清楚,只能用加深自身修养来解决。了解吟、猱、绰、注的作用是一种修养,它的作用有三:一、丰富音色作用。用单音组合琴曲没有生气,很呆板,更谈不上感情,只有加上吟、猱、绰、注的技巧,才显示出琴曲的音色美,富有感情,有朝气,把琴曲的韵味特色体现出来。二、控制节拍作用。两音之间如果是间隔一拍或两拍,仅用等时值的方法控制节拍,没有一定节拍感的人是难控制的,如果在时值间加上吟猱绰注技法,则无须控制会自然合拍。三、校正音准作用。古琴是一弦多音(三组音)的按弹乐器,音位不是按琴徽的整数测算的,有的在几徽几分上,按音位仅用目测不可能一下到位,这样会影响音准。如果在按音时加上绰、注、吟、猱就可以在韵声中凭听觉按实按准需要的音。当然这与练耳的基本功及熟悉音位有关。对吟、猱、绰、注的种类与理解合理应用既是基本功,也是一种修养。它仅是一个总称,吟又要分吟、急吟、缓吟、落指吟......,猱则要分猱、退猱、急猱、缓猱,而绰注也有缓急之分。这种附属音的技法为什么要分的那么细致,主要是为琴曲感情而设制的。由于它的复杂性、难度、应用范围的选择难,不愿作为基本功练习,仅以简单的吟来代替它,作为一种修养来说是不够的。吟、猱、绰、注如何应用的恰到好处,这也是一种修养,有人认为“吟总比不吟的好”反过来说吟的多也不一定好。一首琴曲的组成应该有平洁部分和华丽部分,也有引序结尾和重点突出部分,这是一种哲理,它既是一种对比,也是相互突出表现的地方,否则就不可能表达琴曲感情,引人入胜。吟、猱、绰、注是表现琴曲感情的一种技法,如不合理应用,其结果必然产生“华而不实”、“艳而不丽”,不能耐人听闻。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并合理运用它,一要理解琴曲内容;二要了解句、段在琴曲内容中不同的组成作用;三要练好基本功,熟练合理自然地应用技法;四要根据自己内在感情把琴曲(包括乐音、乐句、乐段)应表现的轻、重、徐、疾、快、慢、迟、速、巧、拙等跌宕要求,在熟练的技法上表现出来,做到心手一致,才能弹奏出悦耳动听、感人心弦的琴曲。据上所述可知吟、猱、绰、注在古琴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它起的作用也是显著的。以上粗识仅供参考,欢迎斧正。以下将平时与女儿有关打谱的谈话内容集中整理成文,进一步与琴友讨论。女儿成红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古琴专业学生,从我学习古琴演奏及琴学知识。(以下成公亮——C,成红雨——H)H:爸爸,有关打谱,你近来常常谈起,涉及的内容却不仅仅是打谱,古琴的各种问题相互关联,提出一个就带出一大串。C:这几年我花许多时间打谱,在打谱中常常想这个问题:打谱是什么?在古琴界音乐理论界,“打谱”的概念有各种理解,其中误解不少,问题好象很简单,其实不然,就像“古琴是什么”这个似乎不必回答的简单问题一样。去年四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古琴名琴名曲国际鉴赏会”上,“古琴是什么”大家讨论数天后竟无法定论。其实“打谱是什么”也是如此,这涉及到对中国主体文化的认识,具体即对古琴这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性质的认识。本世纪的前半个世纪,特别是“五四”以来,古琴音乐传统受到负面性的评价和无情的批判,与此同时,琴界本身又将其作为国粹而保护、发展,完全无视外界的冷漠;后半个世纪,古琴虽然经过“十年浩劫”,作为一种精深博大的音乐文化品种,古琴较其它乐器是被重视、推崇的,不仅仅古琴队伍较前半个世纪扩大了很多,其中不少在琴坛有影响的琴家是从音乐院校培养出来,他们同时接受了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关注古琴的音乐理论家也越来越多,他们客观地对古琴的美学、乐学等作出各种角度的研究,给古琴带来诸多令琴人兴奋、自豪的气氛,同时也夹带来另一种眼光的“偏差”,这种“偏差”也不无影响到琴人对琴的认识包括对打谱的认识。H:打谱的概念《中国音乐词典》六十二页上说得很明了:“打谱,弹琴术语,指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由于琴谱并不直接记录乐音,只是记明弦位和指法,其节奏又有较大的伸缩余地。因此,打谱者必须熟悉琴曲的一般规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进行再创造,力求再现原曲的本来面貌。现存的古谱大部分已经绝响,必须经过打谱恢复音乐。”这种对打谱的概念不是大家都认同的吗?C:大的概念自然都没有分歧,问题是打谱的许多具体情况,如何“按照琴谱弹出琴曲的过程”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五十年代起,打谱的目的和被打的琴谱的时代都有所变化。减字谱的形态特征,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要求所必然产生的。C:打谱是历代琴人从未间断的琴学活动。琴人在学琴、弹琴的生活中,有的琴曲有师承,他们从老师那里学来了,有的没有师承,或是琴人身边找不到会弹此曲的人可请教,但有乐谱,想要弹这首琴曲,就必须“依谱鼓曲”,即琴人据谱反复弹奏、琢磨直至句逗清晰,音乐流畅,结构完整,此时一曲打谱才算完成。反复弹奏中最需琢磨和费时费力的便是琴曲的节奏安排,当然琴谱本身已暗示许多“大致”的节奏和约定成俗的节奏型。H:这些“大致”的节奏和一些约定俗成的节奏型是指哪些?C:传统的减字谱是指法谱,表面上不记形象的节奏符号,但实际上许多节奏是通过指法弹奏动作来体现的,如何动作,就有如何节奏。例如:右手“历”两或三根弦的节奏必然稍快,有“吟猱”指法的音必然稍长,“掐起”的音大都在后半拍,“滚沸”的节奏必然急促;有些指法符号有弹奏动作和约定节奏型的双重涵义:“打圆”——“”、“掐撮三声”——“”、“轮”——“”、“琐”——“”;明确作为节奏谱字的有“少息”——“”、“急作”——“”、“缓作”——“”、“入慢”——“”、“如一声”——“、”、“同声”——“”,还有区分句逗的符号“”。这些节奏信息,包括还有不少未举出的,对于一个传统的琴人来说已经够了。他们依据这些,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已经可以安排出一首琴曲完整的节奏。其中除这些粗疏的节奏表示外,作为构成一首琴曲完整节奏所缺少的那一部分,正是传统琴乐给予琴人的“权利”和“自由”,即在这些乐谱的提示和制约下发挥琴人的理解、创作能力,充分表达出琴人的审美情趣,艺术风格,并以琴人的自我出发,力图恢复乐谱的本来面貌,揭示其内在的精神意蕴、展现谱曲者所要传达的美。H:琴人在打谱中面对古琴谱节奏记录的粗疏、简约,必然要付出许多劳动,这与西方音乐作品节奏记录十分精细比较,麻烦多了。减字谱在自唐以来一千多年的历史只是逐渐在这种方式中完善,而没有根本性的改革,为什么不改呢?C:不是想不出办法不改,而是认为没有必要。中国琴人视琴谱为琴曲表达的依据,但这个依据仅是个“骨架”,“骨架”中间有许多空隙,这些空隙需要琴人自己的“血肉”填充依附。琴谱所暗示的节奏并不那么具体、精确,就这些节奏暗示之间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断点,它需要创造性的“物质”来填充,高明的琴家在填充这些空白时,充分体现出他的性情、气质、学养,他对古音乐的理解能力,自身的演奏风格和创造力,减字谱正是这种思维的反映。一旦古琴记谱方式改成具有五线谱那样节奏具体而明确的记法,那么古琴音乐就不会是以现在的那种流动的方式传承下来,流派也消失了。一首琴曲只是一个面貌,而不是如今的千姿百态,最重要的是古琴作为传统文化中琴人作为修身养性,寄情、抒怀,以此交友这种功能也会随着琴乐形态性质的改变而改变、而消失。减字谱所体现出的种种形态特征,正是中国主体文化于传统音乐上的特征,其形态是它的审美要求所决定的,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它与西方五线谱相比,只是有所不同,而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落后”、“不科学”,正如五线谱并没有能力代替减字谱,我们也不能说它“落后”、“不科学”一样道理。古人打谱——“依谱鼓曲”仅是历代琴乐的一种传承方式。H:你前面谈到“依谱鼓曲”是否就是打谱?打谱是今人对古谱的发掘,那么古人打谱的目的呢?C:古人的“依谱鼓曲”实质上就是打谱,但他们对琴谱主要是使用,也没有“打谱”这个词。今人打谱,时代间隔久远,困难多,因而增加了对古谱考证、古音乐风格形式发掘的内容,打谱和“打渔”、“打猎”一样,有寻找、求获、作业之意。中国古代琴人的“依谱鼓曲”实质上是与西方钢琴家看五线谱大谱表弹琴一样的意思,他们认为琴谱的节奏表示粗疏、简略是天经地义的,弹奏古谱时在一定制约下允许自由发挥创造也是天经地义的;西方钢琴家则认为自己必须按照作曲家在五线谱上标出种种严密的音高节奏、强弱记号甚至必须认真对待乐谱上标出的每分钟演奏拍数。两者在具体操作中有诸多不同,而相同的是各自都认为使用了最有效,最适合各自乐器演奏内容的记谱方法。因而古人的“依谱鼓曲”有点类似今天“视谱演奏”的概念,古人对无师承而需要“依谱鼓曲”的乐谱,大都为上一代或上数代传留下来的乐谱,时间上较近,谱上的指法、符号都是当时流行的,没有疑难费解的古指法。古人对于有师承的曲谱,相对地比较尊重原谱,尊重老师的弹法变动较少,但变动仍自然而然地、悄悄地发生着,这是琴乐的性质所决定。对那些无师承而需要琴人打谱的乐曲,其改动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此刻琴家往往视这些无师亲授的琴曲是表达、发挥自己个性风格和艺术创造最好的机会。他们的过程往往是这样的:一首琴曲被琴家打出,原谱的精神面貌被琴家再次理解,出现一些不同。若原谱记谱有误、刻版有误而打不通处,打谱者必须设法勘误或按自己理解的逻辑替代有误部分,这时又可能旁及周围一些无误的谱字,这样又会出现一些改动。这位琴家又弹奏多年,此曲逐渐成为一首精彩的保留曲目,其间因琴家的兴之所致会不时地对乐曲改动增删,尽管某些变化是他自己并没意识到的。到他年长时把这首擅弹琴曲重新记录下来,准备传给下一代,这时重新记录的乐谱已和原谱很不一样了,不仅节奏上必然地加以自己的理解,旋律、指法上亦变化增删,甚至段数都不一样了—-—个不同版本的曲谱由此产生调息运气无他念。以气运臂力贯指。眼看音位勿看手。刚柔协和始相济。声前声后皆有韵。有效韵值敢发挥。运指速度贵在润。轻重徐疾在心头。名段分明要连气。旋律跌宕少俗句。手随意转心志连。出音自然莫强求。妙在乾淨要分明。潦草從教音不清。彈欲斷弦嫌軟弱。按令入木怕鬆輕。綽則上兮下則注。猱为大动细为吟。飞猱两上还两下。撞飞一上二下均。拍殺猶如鞭索响。推吟一似蚓蝤行。若遇喚聲须急撞。但逢少息要停音。会心有法亦无法。操缦求韵慢中生。韵中自有情趣生。情中有我浩然气。普及练习古琴可以满足初学者的需要,一般用来练练指法,但是不能用来演奏,随着对古琴的深入了解,普及练习琴的音色及工艺就会达不到弹奏的要求,如果是质量很差的普及练习琴还会给练习带来很大的障碍,给学习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以后的演奏。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琴会很快的老化损坏,更谈不上什么收藏价值了,所以我们建议购买专业古琴,只要保存得当,可以使用很长时间,一劳永逸,以免造成资金浪费。普及练习琴的选购不能对普及练习琴的音色、材质及工艺要求太高,但是普及练习琴绝不能有抗指、沙音、打板等现象。抗指是指琴弦距离琴面过高,导致演奏者弹奏吃力,弹奏时会非常疲劳,甚至会导致演奏的错误。沙音与打板是指琴弦振动时拍面有杂音,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