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骆薇霍冰一汤文诗非营利组织视角下的成本管理与定价策略研究之文献综述非营利组织视角下的成本管理•准公共产品成本是非营利组织生产和提供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准公共产品所消耗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实有资源的总和,准公共产品成本是准公共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包括生产和提供准公共产品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所付出劳动的报酬等。——湖南大学张彪,陈晓春《非营利组织准公共产品成本刍议》•非营利组织向社会提供各种公益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资源的吸纳与分配过程,也必须导人严谨的成本管理来控制组织的运营效率,并通过向捐赠者和公众提供相关信息来证明自身的规范、有序运行。——中南大学的孙晓在《非营利组织成本管理的意义与策略选择》成本管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学术界认为,只有物资生产部门才是生产部门,其余部门则是消费部门,当然也就没有准公共产品及其成本问题,我国关于准公共产品成本及其核算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义生产理论才得到我国学术界的认可,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则是近几年才得到重视。•近年来,我国对准公共产品成本的研究主要是一些学者对教育成本与医疗成本所作的初步研究,并且有些研究是立足于市场经济将教育与医疗作为普通的产品而不是作为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准公共产品。成本管理•当下的非营利组织不清楚利润非分配特性,以为非营利组织就是不能有任何盈余或利润,把政府部门在财政资助支撑下的公共目标当作非营利的发展目标,从而造成成本有效性不够。——中国海洋大学刘莉莉《我国非营利组织(NPO)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非营利组织比较注重一次性捐赠而忽略连续性捐赠,为获得一次性捐赠所花费的开支往往会超过募捐所得的款项,而连续性捐赠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募捐成本,并旦可以提高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南京理工大学的周丹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现状解析及其发展模式建构》成本管理•非营利组织研究,发现关于成本管理的建议都是通过降低货币成本的方法减轻营销者的经济负担:(1)可按照受益原则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来补偿部分产品成本,但收费应保持低水平而不应该按照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来收取费用。在非营利组织市场营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多元协作营销模式优势,以通过组织间的合作减轻组织的资金负担,降低营销成本。(刘莉莉)(2)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臧红雨在《非营利组织整体性治理结构研究》改善组织结构,参考英美法系等国家,确立董事会作为法定公司机关在公司组织机构中的核心地位,以减少代理成本。(3)朱云杰、孙林岩在《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治理研究评述》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以把理事会的法律信托责任进一步强化和具体化,明晰和强化了理事会及理事的治理责任,同时,可以保障外部利益相关者能够低成本获得组织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从而降低其监督成本。成本管理•Hansmann在1996年提出: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研究中则针对理事会规模、组织结构及其领导体制研究发现,理事之间“免费搭车”、小集团利益比较盛行,导致高昂的集体决策成本。•仅有少数文献从成本一收益两方面研究理事会的合理规模,建议缩小理事会规模。整体上看,当前的绝大多数研究只考虑成本或者收益某一个方面,没有科学揭示理事会规模是否有一个经济合理规模。定价策略研究•1.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这个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威斯布劳德最早于1974年提出的。这个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非营利组织是提供公共物品的私营机构。基于这个理论,非营利组织定价指的就是公共物品的定价,而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使得花钱买这种物品的人无法阻止不花钱的人享受同样的好处。公共物品无法通过市场体系,即由个别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交易来提供,此类市场失灵证明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性。非营利组织是为需求特殊的人群提供特别的公共物品,以此满足他们未满足的偏好。因此,非营利组织的定价是针对不同需求偏好的消费者提供公共产品的定价。•2.契约失灵理论•1980年,汉斯曼在《耶鲁法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题为《非营利企业的作用》,他指出,在有些领域,消费者往往缺少足够的信息来评估服务的质和量。这要么是由于服务购买者并不是最终消费者,中间隔了一层要么是由于服务本身的性质太复杂,消费者对它难以评估。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服务由营利性企业提供的话,它们很可能利用自己在信息不对称关系所占的优势地位以次充优,以少充多;欺骗消费者,谋求自己利润的最大化。非营利组织则不同,它们要受不得分配盈利的约束。既然营利不是它们的目的,它们借信息不对称之机占消费者便宜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3.志愿失灵理论•正如市场和政府都可能失灵一样,非营利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使之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推进慈善和公益事业。这种局限性可以被称作“志愿失灵”。这一理论是支持非营利组织定价最为直接和重要的理论,因为志愿失灵最突出的表现是非营利活动所需的开支与非营利组织能募集到的资源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缺口,赛拉蒙称之为慈善不足。赛拉蒙认为,除此之外,志愿失灵还表现在其他三个方面。一是慈善活动的狭隘性;二是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的形象;三是慈善组织的业余性。定价策略研究•对于一般非营利组织定价的研究包括定价原则、定价目标、定价决策模型和组织管理结构等。•1984年H.R.Varian对定价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概述。非营利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其目标与大多数其他组织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同,1988年M.M.Saghafi的研究对竞争环境中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增加了一个目标市场份额约束条件。•1988年K.B.Monroe和T.Mazumdar对当时定价决策模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述。他们指出自从1970年末综合定价决策模型提出之后,关于定价研究的文献大大增加。尽管这样,这类理论的改进和可能的产业应用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鸿沟;尤其是几乎没有使社会组织的定价决策便利化的定量研究。•1990年MilgromandRoberts的研究表明采用高集成度管理的机构会有相对较高的市场影响力。1937年Coase指出在特定的资产和信息匮乏的情况下,组织采用较低水平的激励,具有非寻租动机和统一结构的管理,最可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定价策略研究•山东经济学院的周利国、安秀梅(1999)在研究公共产品定价原则的时候,涉及到部分非营利组织的内容,他们主张,提供公共产品的非营利组织应针对不同种类的公共产品采取不同的定价原则,分别是零价格原则、损益平衡原则、受益原则和供需均衡原则。•河南财经学院的王艳萍(2000)则直接指向准公共产品的定价问题,她根据林达尔均衡对准公共产品定价的分析,讨论其定价的效率标准与合理性标准,认为我国准公共物品定价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表现为公共物品定价不合理,即有些公共物品定价过高,有些又定价过低;另一方面表现为乱收费现象严重。•山西财经大学的杨洹、秦兴俊(2000)从政府定价的角度分析非营利组织的定价特点和原则,他们在与经营者定价、旧的计划价格进行比较过程中,从新角度,对我国《价格法》中的政府定价价格,在价格形成、价格变动和实施上的特点,价格制定和调整中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定价策略研究•湖南大学的陈晓春和张士建(2003)对非营利组织准公共产品定价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非营利组织准公共产品定价的原则是要有利于衡量组织的价值,有利于激励管理者增加服务,能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同时应当关注影响定价的非货币成本,以及准公共产品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并指出可以借鉴美国论坛公司的RATER2指数帮助我国非营利组织有效掌握顾客满意度和服务质量。•中国人民大学的吴著,李咏涛,许光建等人(2004)对日本的公共收费形成机制及其变动趋势的介绍则要全面得多。他们介绍了日本的公共收费体系,对其定价方式及其对居民家庭开支影响和变动趋势进行了国际比较。•湖北经济学院的董大敏(2006)继续对政府价格管制下的非营利组织定价进行了探析,这一次的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定性的层面,而是引入了对模型的分析与探讨。他对比了理论上传统的价格管制定价模型和实际中常用的两种定价模型:美国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模型和英国RPI.X模型,并总结了几种定价模型对我国价格管制工作的启示。定价策略研究•作为我国非营利组织非常重要的一类,非营利高校收费成为许多从事非营利组织定价研究者的关注焦点。这类研究基本上是遵循着我国高校收费改革的进程展开的,自1997年全国范围内高校普遍并轨以来,我国本科阶段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学界纷纷为这样的制度安排寻求理论注脚。•非营利性医院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另一大类,一方面,随着医改的深入,我国非营利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学者与业界都对这些问题做出研究。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复旦大学的陈英耀、唐智柳、曹建文、黄葭燕和于坤等(2002)介绍了美国非营利和营利性医院的定价策略,国家计委赴美、加医药价格考察组回国后(1999),提出了我国在医药价格管理模式、政府管理药品价格范围、药品企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价格杠杆作用、加强药品零售价格管理、运用竞争机制改进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运用药物经济学理论改进医药费用的控制方式、坚持医药分业改革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等7个方面的借鉴建议。定价策略研究除了以上两种非营利组织的大类,还有其它比较杂需要定价的非营利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周慧文(武汉大学)、刘辉(浙江财经学院)(2004)对我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社会效用与替代效用、成本与规模经济、公共产品特性、价格方案等内容的分析。浙江省绍兴市气象局的薛根元、鲁山鹰、俞益文、冯国标和陈先清等人(2002)研究的是气象产品的价格模型。中国石油大学数理系的彭晓明、迟光宇、王红瑞和董艳艳(2006),研究的是城市生活垃圾收费的定价模型及其应用。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的丁加栋和田喜洲(2005)研究的是我国风景名胜区门票的定价模型。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的王舒曼和王玉栋(2000)对自然资源定价方法进行了研究。长沙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陆凤山(2000)研究的是铁路运输市场的定价策略理论。河北工业大学的郭嘉莉(2000)讨论的是我国电力市场的差别定价问题。相关研究的评价从目前研究来看,对于非营利组织研究而言,集中在我国当前的非营利组织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与分类,中国非营利组织兴起的动力机制,中国非营利组织运作中所呈现的基本特性,中国非营利组织运作的困境与解决对策,国内外非营利组织运作的经验研究等5大方面。而对于非营利组织在产品的成本与定价方面没有集中的研究,在知网数据库中搜索,涉及非营利组织成本管理不到10篇,定价策略管理的不超过20篇,并且涉及的领域非常的窄。相关研究的评价•1.定性阐述过多,而定量研究不足在成本管理的研究当中,多是以研究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等研究为主,而对于具体的成本管理则少有涉及,而以非营利组织定价的性质和原则为主的研究,占据了非营利组织定价的大部分文献,这跟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历程不无关系。我国非营利组织从原本没有成本管理到需要成本管理,从无需定价到后来需要定价,曾引起不少学术界人士的争论,于是,不断有人在争论中站出来进行定性地研究。而定量研究的出现要晚得多,并不是人们不知道要对定价进行定量研究,只是原本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人士大都是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经济管理的功底较差,于是在定价的定量研究上力不从心。•2.分类研究较多,而系统性研究不足在国内现有的关于成本管理的少量研究当中,并没有专门的论著,多事对于教育、理疗两个问题方面的成本研究,同样,我国现有的非营利组织定价研究中,系统性研究不过10篇文献之内,然而从非营利高校、非营利医院两大角度展开的定价研究,却随着这两大领域体制改革的推进而逐渐增多,加上其他一些零散的非营利组织定价研究,这些为数众多的分类研究本该为系统性研究提供支撑,深入的研究欠缺。•3.对于国外经验主要以介绍为主,而结合我国实践的指导性较差无论是在我国现有的非营利组织成本管理与定价研究中,都可以看到了一些介绍国外非营利组织定价的文献,比如对日本公共收费形成机制及其变动趋势的介绍,对美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介绍中简要的涉及收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