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表格题专题1.在做“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小顾同学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等工具,先后对甲、乙和丙三个导体进行测量,测得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或7、8、9数据,发现甲导体(或乙导体或丙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它的电流也增大的现象,据此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通过同一导体中的电流随加在它两端的电压的增大而⑾。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⑿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⒀,即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可得:⒁。(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可得:⒂。④联系第②、③小题的结论,还可以发现:⒃。参考答案①.⑾增大;(1分)②.⑿1、4、7;或2、5、8;或3、6、9(1分)⒀电压相同时,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不同(1分)③.⒁同一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的比值相同,即电阻相同。(1分)⒂不同导体,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的比值不同,及电阻不同。(1分)⒃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1分)2.为了探究串联电路特点的问题,小秦设计了如图19所示的实验电路,其中R1是滑动变表一导体甲表二导体乙表三导体丙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11.50.0523.00.1034.50.15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71.50.3083.00.6094.50.90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41.50.1553.00.3064.50.45阻器,(实验前先测定了变阻器滑片在不同位置时的电阻值),R2是定值电阻,R1与R2串联的总电阻(即等效电阻)用R来表示。电流表测量的是串联电路中的电流I,电压表V测量的是A、B两点间的电压U。小秦通过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实验电路图、实验操作过程和表中的实验数据,完成下列问题:(1)电压表V1是测量(选填“R1”、“R2”或“R1与R2”)的电压。(2)此实验电路图中的电源电压是伏。(3)实验操作时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是向(选填“左”或“右”)滑动的。(4)根据表中第二行和第五行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到:。(5)根据表中第行和第行实验数据,可归纳得到:在串联电路中,通过某定值电阻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6)进一步分析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归纳出总电阻R跟电阻R1的关系是:。参考答案(1)R2(2)12(3)右(4)在串联电路中,总电流随某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5)四;五(6)R=R1+15欧3.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他们猜想: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h、液体离开容器底部距离d和液体的密度ρ有关。他们用U形管压强计做了实验。其中甲、乙容器中装有水,丙容器中装有盐水(假设甲、乙、丙容器均能盛足够多的液体)。他们把压强计的金属盒先后分别放置在液体中不同位置处,如图18所示,并把实验数据记录在下列表格中。(已知ρ盐水>ρ水)表一:甲容器(水)表二:乙容器(水)表三:丙容器(盐水)实验次数h(厘米)d(厘米)L(格)实验次数h(厘米)d(厘米)L(格)实验次数h(厘米)d(厘米)L(格)次数物理量12345R1/Ω510152535U/V1212121212U1/V97.26.04.53.6I/A0.60.480.40.30.24R/Ω2025304050ABR1R2S图191104045103049104052103046202081020301031020473010121130201541010484001612401020(1)该同学是通过观察比较知道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2)分析比较表一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初步结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______的(选填“有关”或“无关”),理由是。(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初步结论:当深度相同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4)分析比较表二或表三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到初步结论:。参考答案(1)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L)(2)无关;同一液体,同一深度,液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不同,液体内部的压强相同,所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无关。(3)5和9或6和10或7和11或8和12(4)同一液体,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4.小陆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发现老师上课使用幻灯机时,随着老师的调节,同一物体所成像的高度随之变化。小陆由此想到:不同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不同位置处,所成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为了解决此问题,他在实验室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节好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取不同高度的物体分别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知f1<f2)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物高(厘米)像高(厘米)像高/物高11418.756.71.3421418.7810.71.34312245102表一412248162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物高(厘米)像高(厘米)像高/物高51822.556.251.2561435512.52.5712605255812608405(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2或3与4或7与8等数据中的物距、物高及像高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与物高均相同时,像高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3)为了进一步研究像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小陆同学计算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后记录在表一、表二的最后一列,并由此得出了结论:(a)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同一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相同时,像高随物高的增大而增大。1分(2)1与6或3与7或4与8。1分(3)(a)同一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相同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相同。2分(b)不同凸透镜成放大实像、物距相同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不同,透镜焦距越大,像高与物高的比值越大。2分5.王强和李敏两位同学用如图15所示的装置做“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将两只完全相同的U形管压强计的金属盒粘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物体,金属盒的橡皮膜分别朝向外,作为物体的上、下表面,两金属盒分别用橡皮管连在完全相同的甲、乙U形管上,如图15(a)所示。将物体先后浸没在A、B、C三种液体中(A<B<C),观察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如图15(b)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二(13)(14)(15)(16)图15(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2)王强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1、4与7(或2、5与8或3、6与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不同,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不同。李敏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3与4(或5与7)等数据中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无关。你认为王强的分析,李敏的分析。(均选填“合理且结论完整”、“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错误”)(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第四和第五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4、5与6或7、8与9)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参考答案(1)同种液体中,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成正比(2)合理但结论不完整;错误(3)(a)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同一物体,下、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差值是一个定值。(其他正确表达均得分)(b)1、2与3和4、5与6和7、8与9;浸没在不同液体中的同一物体,液体密度越大,物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差越大。(其他正确表达均得分)6.某小组同学通过学习,知道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他们想进一步探究动能与质量、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于是用不同质量的实验小车去撞击同一木块,实验时利用了DIS装置精确地测出了小车撞击木块时的速度。小车撞击木块后和木块一起向前滑动,测量出木块液体液体A液体B液体C实验序号123456789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米)0.020.040.060.020.040.060.020.040.06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123246369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2344686912(13)(14)(15)(16)(18)(17)滑动的距离,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前四列所示。为了进一步探究动能与所测物理量间的数值关系,他们进行了适量的运算,将结果记录在表的最后两列中。表一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木块滑动距离s(米)m2(千克2)v2(米2/秒2)10.200.70710.20.04000.500020.400.50000.20.16000.250030.800.35360.20.64000.1250表二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木块滑动距离s(米)m2(千克2)v2(米2/秒2)40.201.00000.40.04001.000050.400.70710.40.16000.500060.800.50000.40.64000.2500表三实验序号小车质量m(千克)小车速度v(米/秒)木块滑动距离s(米)m2(千克2)v2(米2/秒2)70.201.41420.80.04002.000080.401.00000.80.16001.000090.800.70710.80.64000.5000(1)小组同学是通过比较表格中的(13)来比较小车的动能大小的。(2)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4)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小车质量相同的情况下,速度越大,小车的动能就越大。(3)分析比较实验次数1与5与9,(或2与6或4与8)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15);通过分析三张表格,你认为(16)(选填“质量”或“速度”)的改变对动能的改变影响更大些。(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17);(b)分析比较表一、表二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18)。参考答案(1)木块滑动距离(2)1与4与7或2与5与8或3与6与9(3)在小车速度相同时,小车的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速度(4)小车的质量与速度的平方的乘积相同时,小车动能相同;小车的质量与速度的平方的乘积不同时,小车动能不同,且乘积越大,小车的动能也越大。7.为了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同一物体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小组同学把高为0.2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竖直浸没于甲、乙、丙三种液体中进行实验,如图14所示。实验中,他们改变圆柱体下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利用仪器测得圆柱体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下(或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表中,F1为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F2为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数据中的距离h和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F1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液体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