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及高层结构CAD软件高级运用(PKPM)一.楼板刚度的合理假定1.刚性楼板假定:楼板平面内刚度无限大,平面外刚度为零。问题:使结构总刚度偏小。解决:采用楼面梁刚度增大系数。适用:楼板形状较为规则的普通工程。2.弹性楼板6假定:用壳单元真实计算楼板面内、外刚度,最符合实际。问题:部分竖向楼面荷载将通过楼板的面外刚度直接传递给竖向构件,导致梁弯矩减小,减少梁配筋,降低梁的安全储备。解决:不要轻易采用此假定。适用:板柱结构和板柱-抗震墙结构。方法:1)先在PMCAD建模时,在假定等代梁位置上布置截面尺寸为100X100mm的混凝土虚梁(分析中无自重、刚度)。2)在SATWE“特殊构件补充定义”菜单中定义楼板。3.弹性楼板3假定:楼板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真实。适用:1)板柱结构的板的面内刚度足够大。2)厚板转换层。方法:同弹性楼板64.弹性膜假定:采用平面应力膜单元真实地计算楼板的平面内刚度,楼板平面外刚度为零。适用:空旷的工业厂房和体育馆结构、楼板局部开大洞结构、楼板平面较大或较大凹入以及平面弱连接结构等,楼板面内刚度有较大削弱。5.注意要点1)建模时真实输入楼板厚度。2)弹性楼板可以定义在整层楼板上,也可仅在需要的局部区域上。通过定义局部区域上弹性板带可把整层楼板分隔成几块刚性楼板,这种分析方式比前者分析效率高。二.结构计算振型数选取原则:各地震方向的振型参与质量都超过总质量的90%。三.结构薄弱层的概念和控制1.结构层侧向刚度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定义:《抗规》、《高规》中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楼层侧向刚度小于其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的为结构层侧向刚度沿竖向突变产生的薄弱层。方法:按《抗规》大多选择“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的层刚度计算方法查找薄弱层,同时可以指定薄弱层,则程序自动执行该层地震剪力的增大。注意:选择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时一般要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条件。对于有弹性板或厚板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在刚性楼板假定条件下计算层刚度并找出薄弱层。再在真实条件下计算,并检查原找出的薄弱层是否得到确认,然后完成其他计算。结果:程序对任一方向侧刚不规则的楼层定义为薄弱层,沿x、y向地震作用的地震剪力均乘以1.15的增大系数。2.结构楼层受剪承载力沿竖向突变和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产生的薄弱层定义:《高规》中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上一层的75%。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80%,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抗规》规定楼层抗侧力构件不连续,也导致薄弱层。方法:自行定义薄弱层,进行计算。3.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计算根据规范规定某些结构需要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在PKPM中具有采用简化计算法验算12层以下刚度均匀钢筋混凝土框架弹塑性变形的功能。四.上部结构与地下室共同工作分析及地下室设计1.分析模型《抗规》、《高规》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当刚度比不满足嵌固部位的楼层侧向刚度比规定时,建议有条件时可增加地下室的侧向刚度,或者将主体结构的嵌固部位下移至符合要求的部位。(嵌固部位为在该部位限定结构的水平位移,而对其他自由度并不施加任何限制条件)1)当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刚度比满足以上条件时,在上部结构设计计算时将嵌固端取在0.000处或某层地下室顶板处位置,以嵌固端为界将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分离开,建立两套数据文件,按照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不同要求,分别进行计算。2)当下部结构水平刚度和竖向刚度都有限时以上方法的误差较大,此时分析模型需考虑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如何合理考虑地下室刚度,二是如何正确反映回填土约束作用。合理考虑地下室刚度,可将真实的地下室部分与上部结构一起建模,将结构的嵌固端取在基础底板处。反映回填土约束作用可采用嵌固水平位移法与弹簧刚度法,嵌固水平位移法可采用剪切刚度比法得到满足规范的地下室结构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比值时,则可取该层地下室及以下各层地下室顶板处的水平位移为零(在采用此法时回填土的约束作用是如何考虑的?);弹簧刚度法是将上部结构与地下室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嵌固端取在基础底板处,并在每层地下室的楼板处引入反映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作用的水平弹簧刚度,但是确定刚度取值的大小是非常困难的。3)SATWE软件的处理:输入“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作用的相对(弹簧)刚度比值”,刚度比为零,表示不考虑回填土的约束刚度;刚度比大于等于5,计算结果与嵌固各层地下室顶板水平位移效果一致;取值在2~4之间变化对计算结果影响并不敏感,对于一般工程可取3(SATWE隐含值)。2.荷载作用计算1)恒、活荷载地下室部分结构的竖向变形和转角会造成上部结构内力分布的影响,因此不同的模型得到的计算结果会有差异。2)风荷载:地下室部分不考虑风荷载作用。3)地震作用:地下室质量产生的地震作用主要被室外回填土吸收,只有一小部分由地下室本身的构件承担(如何实现)。被回填土吸收的地震力会传递到基础形成作用于基础的地震剪力和倾覆力矩。3.地下室的抗震设计1)地下室抗震等级所有满足嵌固在地下室顶板各结构类型的地下一层均按上部结构的抗震等级采用,以下可逐层降低一级,但7度不宜低于四级、8度不宜低于三级、9度不宜低于二级;对于乙类建筑,6度不宜低于四级、7度不宜低于三极、8度不宜低于二级、9度时专门研究。《抗规》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SATWE中如果没有对地下一层以下构件特殊定义抗震等级,则程序按全楼的基本抗震等级设计所有各层地下室。2)设计计算要点a.按照《抗规》要求,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时,地上一层框架结构柱和抗震墙墙底截面的设计弯矩值应符合第6.2.3、第6.2.6、第6.2.7条规定。位于地下室顶板的梁柱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不宜小于上下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程序根据“地下室层数”数据自动收索出以上所述部位,并按上述要求进行设计内力调整。b.规范要求地下室柱截面每侧的纵向钢筋面积除满足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面积的1.1倍。程序未作此考虑,设计人员需自己考虑。C.程序内定地下室为剪力墙的加强部位,用户可人工指定剪力墙加强部位的起算层号而使部分地下室为非加强部位,并按上部结构抗震等级要求设计地下室部位的剪力墙边缘构件。不管用户是否更改,《高规》所指的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程序都按地下室的顶板处截面计算;《高规》所指剪力墙的加强部位高度或层数,程序都按地下室顶板处以上计算,但输出结果包括了全部地下室的高度或层数。4.地下室外墙平面外设计a.地下室外墙承受上部结构传递来的恒、活、风和地震作用,还有地下室本身的竖向荷载、地面活载、侧向土压力和地下水压力,若有人防设计要求,还有人防等效静荷载。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墙体的平面外配筋主要由垂直于墙面的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控制,可以考虑竖向荷载产生的轴力与垂直墙面的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组合的压弯作用。b.垂直于墙面的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计算模型:地下室外墙可根据支撑情况按双向板或单向板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弯矩。由于地下室内墙间距不等,而且有的间距较大,因此在工程设计中一般可把楼板和基础底板作为外墙的支点,按单向板简化计算,在基础底板处按固端约束,顶板处按铰接支座。C.软件前处理中“地下室信息”子菜单中的“地下室外墙侧土水压力参数”对此进行了考虑,并采用建议的单向板简化计算模型,但计算中未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同时程序未考虑地下室外墙越层情况,对于此情况需对局部作补充验算。5.地下室人防设计1)软件使用:填写人防设计信息,注意若只有最下面一层考虑人防荷载作用,人防地下室层数填为1。在人防设计功能中,顶板人防等效静荷载的导荷方式与活荷载一致,即某个房间的均布活荷载为零,程序认为该房间的顶板人防等效静荷载也为零。另外程序未能考虑顶板覆土厚度和顶板区格最大边净跨的不同而导致各区格中顶板人防等效静荷载的差异。2)设计计算考虑要点a.对于考虑人防地下室的普通构件(如梁、柱、墙等),程序考虑恒载和人防设计荷载两组人防作用效应组合。b.对于临空墙,考虑的人防作用效应组合同上,截面验算内容包括墙平面内和平面外强度验算。C.对于地下室外墙,考虑地下室外墙侧向土、水压力作用效应、恒荷载和人防设计荷载作用效应的两种组合,截面验算包括墙平面内和平面外强度验算。d.在人防作用效应组合下进行构件验算时,材料强度取其动力强度。混凝土和钢筋的动力强度设计值取静荷载作用下的强度设计值乘以强度综合调整系数;在钢筋混凝土梁斜截面承载力验算时,考虑了混凝土强度等级影响的修正;在梁、柱斜截面承载力验算时,混凝土的动力强度设计值乘以折减系数0.8;在墙、柱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验算时,混凝土轴心抗压动力强度设计值乘以折减系数0.8;钢筋混凝土构件纵向钢筋的配筋率最小值按《人防》规范取。五.剪力墙及其边缘构件的设计1.剪力墙正截面配筋1)规范规定墙竖向分布筋的最小配筋率取值《混凝土规范》第11.7.11和《高规》第4.9.2、第7.2.18、第10.2.15有相关规定:特一级,一般部位取值0.35%,底部加强部位取值0.4%;一、二、三级取值为0.25%;四级取为0.2%;非抗震要求取为0.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抗震设计时取值为0.3%,非抗震设计时取为0.25%。2)程序设计a.程序前处理菜单中给定“墙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内定为0.3%)”和墙分布筋强度设计值(内定为210N/mm2)”。该配筋率除用于墙端所需钢筋截面面积计算外,还传到《JLQ》中作为选择竖向分布筋的数据。b.当框架为特一级或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需要区分一般部位和加强部位最小配筋率的不同时,在墙竖向分布筋的配筋率中按一般部位取值,可保证全楼墙端计算钢筋不会偏小(底部加强区墙端计算钢筋变大),同时可通过《JLQ》的菜单②修改基本数据-编辑分布筋的操作加大底部加强部位的竖向分布筋,直至满足规范要求。2.剪力墙斜截面配筋a.非抗震剪力墙受剪截面设计满足《混凝土规范》10.5.4条规定要求;在偏心受压、受拉时满足10.5.5、10.5.6规定要求。b.抗震要求的剪力墙受剪截面设计满足《混凝土规范》11.7.4要求;在偏心受压、受拉时满足111.7.5、11.7.6规定要求。C.当截面不满足上述要求时,程序给出超筋信息,此时应加大截面或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d.剪力墙分布筋构造要求:按《混凝土规范》第11.7.11进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配筋率,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3%,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25%,水平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对于特一级剪力墙,《高规》4.9.2规定,一般部位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35%,底部加强部位取0.4%。3.剪力墙边缘构件设计1)基本构造要求剪力墙两端及洞口两侧边缘构件符合下列要求:一、二级抗震等级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其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以上一层的墙肢端部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其余部位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约束边缘和构造边缘构件应满足《混凝土规范》11.7的要求,当截面不满足上诉要求时,程序给出超筋信息,此时应加大截面或提高混凝土强度。2)边缘构件设计和问题探讨a.设计程序可自动搜索,区分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并进行相应的边缘构件设计。在程序的计算结果中剪力墙的配筋以边缘构件配筋简图为准,直线剪力墙段的配筋简图仅供校核用。(取二者中较大值)4.剪力墙结构设计新规范对一级、特一级的底部加强部位及上一层剪力墙配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