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司马迁学习目标: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生平与事迹伟大的人格与坚持理想的不懈精神。第一段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译: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名叫孔防叔。孔防叔生下伯夏,伯夏生下叔梁纥。叔梁纥和颜氏的女儿不合礼法媾合而生下孔子,他们向尼丘进行祈祷而得到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出生,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取字叫仲尼,姓为孔氏。1、简介孔子的出生地、家世、出生的时间及有关情况。第二段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译: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于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2、概括介绍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1、课文第二段主要概括介绍了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在这段简短的介绍方面的评价中,流露出作者对孔子怎样的评价?明确:(1)孔子出身贫贱;(2)孔子具备从政为政才能,施政效果显著;(3)孔子一生谋求从政为政的生涯,但仕途坎坷,屡“斥”“逐”,不能如愿。第一部分(1---2):介绍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第三段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译: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允许我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译: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译: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接近于走投无路,是因为喜好评论他人的缘故。广博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考虑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考虑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3、孔子适周问礼。第四段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译: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4、孔子适齐闻《韶》。第五段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译: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十天仍不学新的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译: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呢。”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说:“我还体会不到乐曲作者的风范啊。”过了一段时间,孔子默然沉思,心旷神怡,高瞻远望而意志升华。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译:说:“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我的老师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5、孔子在鲁学鼓琴。课文第五段写了孔子在鲁学琴的经历,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学习过程?明确: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这段叙述,一是表现孔子的乐学好学,学琴十日而不进,仍乐此而不疲,勤奋而钻研;二是表现孔子的善学会学,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由浅入深,深思善悟,扎实有序。这段文字,有对话描写,也有情态描写,有对孔子的直接描述,也有师襄子的侧面映衬,写得十分传神。第二部分(3-----5):叙述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五、课堂小结这一课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和第二部分,初知了孔子的一些情况:孔子的身世和从政经历,以及孔子好学、乐学、善学的事迹。至于孔子的其它情况,留待下一节课了解。第六段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译: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的东西都切中了诸侯国的弊病。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译: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两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不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那么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译: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一行人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安于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第七段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译:子贡怒气发作。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啊。我是做人能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的人。”6、7两段:介绍孔子被困的原因、被困的窘境、被困时的行为和心理。思考:课文第6、7两节写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作者描述孔子与身边弟子们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明确:孔子困于陈蔡之间,情况危急,身边的弟子们都“病”得“莫能兴”,而孔子却处变不惊,“讲诵弦歌不衰”,以至引起子路和子贡的反感和怨愤。这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孔子的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孔子回答子路和子贡的话,既袒露了自己的心境和为人做事准则,也含教育弟子之意。第八段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译: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恨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在旷野之间。’我的思想和主张错了吗?我为什么竟沦落到了这样的境地?”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译:子路说:“是不是我们没做到对人仁爱?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是不是我们还不够聪明吧!所以别人不跟着我们走。”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译: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对人仁爱就一定让别人相信自己,哪还会有伯夷、叔齐的遭遇呢?假如聪明的人就一定能让别人跟着干,哪还会有王子比干的遭遇呢?”第九段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译:子路出去,子贡进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在旷野之间。’我的思想和主张错了吗?我为什么竟沦落到了这样的境地?”子贡说:“老师您的思想和主张是极其弘大的,所以天下容不下您。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译:孔子说:“赐,好的农夫善于能种好庄稼,却未必能取得丰收,好的工匠能做出很巧的活,却未必能迎合所有人的心意。君子能够认真研究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制定法度来规范国家,建立道统来治理臣民,却不一定能被世人接受。现在你不认真研究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却只想着怎样能使世人接受。赐,你没有远大的志向!”第十段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译: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既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行走在旷野之间。’我的思想和主张错了吗?我为什么竟沦落到了这样的境地?””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译:颜回答道:“老师您的思想和主张是极其弘大的,所以天下容不下。尽管如此,您仍在尽力推行,不被世人接受又有什么可忧虑的,世人不能接受,这才显出君子本色!如果思想和主张不完善,那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思想和主张已经十分完美了而不能被采用,那就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人接受有什么可担忧的,不被人接受才能显出谁是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译: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你这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第8----10段:分别写孔子与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三个弟子对孔子“吾道”分别有怎样的看法?从他们的对话中,能够反映各人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征?明确:子路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贡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只有颜回,认为孔子的思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和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小心谨慎、讲求务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第十一段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译: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军队迎接孔子,孔子这样以后才得以脱身。写被围陈蔡之间的困境被解除,孔子一行人化险为夷。第三部分(6----11):叙述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的经过情形。第十二段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译:孔子的时代,周王室衰微而礼乐废弃,《诗》《书》残缺。孔子推究考察了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为《书传》写序,上记唐尧、虞舜之际,下至秦穆公之时,依次编排其间史事。孔子说:“夏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只是夏人后裔杞国的文献不足以为我说的作证了。殷代的礼仪制度我能说出来,但殷人后裔宋国的文献不足以为我说的作证了。如果文献足够的话,我就能用来证明我的说法了。”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译:孔子研究了商、夏两代所废除的和增加的礼仪制度,说:“将来即使一百代也可以借此预知,因为总是一代崇尚文采而一代崇尚质朴。周代借鉴了夏、商两代,周礼多么丰富多彩啊。我主张实行周代的礼仪制度。”所以《书传》《礼记》是经孔子之手整理的。第十三段孔子语鲁大师:“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纵之纯如,皦如,绎如也,以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