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圣人孔子》轰动维也纳老外看戏学论语?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中国与瑞典合作建立孔子学院孔子到老子的府第求教,老子端坐正中,半晌无言,而后又伸出舌头,孔子及其弟子看到了老子的牙齿已随年龄的增长脱落,而舌头又完好无损。看后,孔子拜别老子,其弟子问孔子,为何老子不传教。孔子曰:老子已用事实告诉我们了孔子和老子时代背景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孔子的介绍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孔子思想:仁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孔子[仁]的学说“”““”“仁”‘’就是指个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它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1.政治思想:仁(仁者爱人)结合书本上的材料,分析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在当时能否被统治者接受?我们应如何分析其出发点?1.进步性: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有进步意义.2.消极性:仁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孔子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奴隶制度知识联系《论语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识联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1.政治思想:礼(克已复礼)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不学礼,无以立上好礼,则民易使为什么教材上指出孔子的复礼是一种保守思想?“礼”的实质是什么?实质: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奴隶制1.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与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关系?敬畏: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足远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位2、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原因)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实事求是温故知新当仁不让为师1、“有教无类”,使受教育范围扩大,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文化进步。2、“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实事求是、温故知新等观念,启发式教育方法,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孔子教育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保证,影响深远,对今天仍有重要意义。说说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君子坦荡荡,己所不欲,三人行,三军可夺帅也,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敏而好学,德不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必有吾师矣不亦悦乎小人常戚戚勿施与人大丈夫不可以夺志仁者不忧不耻下问必有邻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也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二:老子学说老子也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老子的思想“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1.道:思想核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之为物,惟恍唯惚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如何看待老子的”道”: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的哲学家2.它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2.辨证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的辨证法思想和我们的唯物主义辨证法是否相同积极:它体现了事物的矛盾性,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因此它是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消极:它不是唯物主义辩证法1.它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要任何条件2.它将对立面的转化看成循环回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在转变中不断向前发展更没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老子的地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主张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天是最高的人格神,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仁:孝悌、爱人、忠恕。反对统治者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体贴民情,主张“以德为政”。礼:周礼:君臣父子,“四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方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1、哲学思想:“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万物,有生于无。2、辨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思考: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讲析:这段名言,用简单的几名话概括了孔子一生的经历和他做人、处事、做学问的经验: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已经成为知者;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不会打破常规。这段名言反映了孔子志向专一,执著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我们今天立志成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有着深刻的启迪。君主专制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长期存在,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有民本主义的调节,使君主滥用权力的现象不能不有所遏制,而不至于公然以天下为敌,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所谓的“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吏为民役”等,是中国历史上民本主义的思维定势和施政方略。当然,古代的“民本”、“重民”,根本上不同于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是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中国古代政治家、思想家无不对民心所向问题从政治层面上予以极大的关注,看成是为政者功名成败的关键。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政治实践重视民众政治心理、政治观念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虽有着明显的封建烙印,但仍不失为可资借鉴的古代政治文化遗产。民本思想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孔子:中庸之道并非不讲原则“中庸”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是具有永久的真理性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思想。至少我们可以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偏激教训中,体会到孔子这一思想的深刻性。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儒学的生命力所在:第一,儒学毕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主体,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心理渊源,作为文化传统,它并不是死亡了的东西,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活在国人的心中,形成国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第二,儒学的大一统思想和关于文化中国的观念,曾经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得以传存和凝聚的思想武器,对于今日中华民族的再生、崛起和凝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儒学作为一种道德哲学和伦理规范,对于今人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等各种复杂的关系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国际发展伦理学对这一点尤其关注。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受到世界的瞩目。第四,儒家的忧患意识和经世传统决定了儒家对社会和时代有其不断调适的一面,而这正是儒家历二千年而不绝的活力所在。面对新的现代化语境,儒学的转型是儒学生存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