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是国家为解决社会问题所采取的原则或方针。当今各国社会问题愈来愈多,有的愈来愈严重,必须采取相应的社会政策。因此,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得到了现代各国的重视。第十六章社会政策第十九章社会政策第一节组织结构的含义第二节组织结构的假设第三节组织结构的变项第四节组织结构的要素分析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社会政策的分类社会政策的性质第一节社会政策概述一、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社会政策涉及的范围其实相当广泛,但由于学者所关注的重点不同,以及不同时期社会需求的不同,对社会政策的界定也就不同。对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既不能过宽,使之包罗万象;也不能过窄,仅限于劳动或社会福利一类的政策。可将社会政策界定为除经济、政治政策以外的各种政策,特别是针对社会问题的政策。具体地说,所谓社会政策就是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二、社会政策的分类社会政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依范围将社会政策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类。广义的社会政策,是将一国所有的政策都包括进来;而狭义的社会政策,仅针对社会病态现象,范围要小得多。依对象给社会政策分类,比如犯罪或刑罚政策、人口政策、农民政策、劳工政策、救济或公共救助政策、就业政策、住宅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依层次可将社会政策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等三种类型。三、社会政策的性质社会政策具有如下性质: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具体性确认政策问题建立政策议程制定政策方案政策方案选优政策合法化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政策的制定涉及从发现问题到政策方案的出台的一系列过程,包括确认政策问题、建立政策议程、制定政策方案、政策方案选优、政策方案合法化等各个环节。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制定一、确认政策问题确认政策问题是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在此,问题指事物的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导致社会全体或相当一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运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社会政策所关注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便是社会问题。但是,能够成为政策问题的只是社会问题之中的很少的一部分。某一问题能否变成政策问题,既取决于客观情势的性质或严重程度,也取决于社会权力机关确认政策问题的标准和程序。二、建立政策议程政策议程是将政策问题纳入政治机构的行动计划的过程。将一个问题提到政府机构的议事日程之上,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一个社会问题只有以一定的形式、经过一定的渠道被纳入政策议程,成为决策者和政策咨询人员的研究对象,才有可能通过政策途径得到解决或处理。政策议程可划分为公共议程(或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或正式议程)两种类型。三、制定政策方案制定政策方案也称政策方案的设计,是一种决策过程,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途径和方法的选择活动,其目的在于提供各种有利于实现政策目标的备选方案。方案是否可行、科学,对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关系极大。政策方案的设计包含一系列具体步骤,大致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轮廓勾画和细节设计。四、政策方案选优政策方案的选优即是指对已设计出来的各种政策方案进行评选,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的过程。一般而言,既能最小的投入最大限地实现政策目标、同时又不至于产生什么风险或负面影响的方案便是最好的政策方案。选出最优方案后,还应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五、政策合法化政策方案要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遵循,还需经过一定的程序获得合法性。政策方案通过一定程序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称为政策合法化。不同的政策主体制定的政策,其合法化程序往往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社会政策的主体为政府及立法机关等。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及特点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执行一、社会政策执行的意义及特点社会政策方案经一定途径合法化以后,便进入具体执行阶段。社会政策的执行是指将正式公布的政策方案加以贯彻、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的各种活动与整个过程。在社会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这一阶段属中间环节,但却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现实的根本环节。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具有连续性、整合性、灵活性的特点。二、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一)四因素论史密斯认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重大的因素有四:理想化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环境因素,包括影响政策执行与受政策执行影响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因素。二、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二)六因素论密特与霍恩提出六因素论,也称“互动模式”。最先加以确认的两个变项是政策的标准与目标及政策的资源;其它四个变项分别是:组织间的沟通与有效执行,执行机构的特质,经济、社会与政治条件以及执行者的意向。二、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三)循环理论美国政策学者马丁.雷恩和弗朗希.F.拉宾诺维茨于1978年提出循环理论。他们将政策执行过程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纲领发展阶段;资源分配阶段;监督阶段。他们认为,这三个阶段并非直线单向地运行的,而是相互循环的。同时,政策执行过程亦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二、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四)中国特色论中国一些政策学者对我国独具特色的社会政策执行模式进行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理论,称为中国特色论。叶海平、李冬妮在《社会政策与法规》一书中,将社会政策的执行细分为准备与实施两个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又包括制定计划、组织落实、宣传、物质准备、典型试验等内容;实施阶段包括指挥、协调、监督、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两个阶段都体现出中国执行社会政策的特点,特别是准备阶段的政策宣传与典型试验等内容。陈振明主编的《政策科学》一书中更明确地将注重政策宣传、重视政策试验、强调以点带面等视为政策执行过程的中国特色。三、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社会政策的执行过程及其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者对此的认识亦不相同。上述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所涉及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就很多,概括起来,包括政策本身因素、政策资源因素、目标群体因素、执行策略因素、执行机构因素、沟通与协调因素、环境因素及监督因素等等。第四节社会政策的终结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社会政策评估社会政策终结一、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考察社会政策的实施对社会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是进行政策评估与确定政策终结方式的基本依据。一项社会政策对其所对应的社会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大体可分为五个方面:社会政策可以完全(基本)解决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可以减轻社会问题的严重性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并未产生实际效果,或只不过使问题改变了存在的方式社会政策实施后,反而使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加剧,或引起了新的社会问题社会政策预防了社会问题的发生。二、社会政策评估社会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分析研究。政策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鉴定一项政策的实际推行在达成其预定目标上的效果,确认政策对问题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通过对政策效果成因的透视和分析,揭示某种效果是政策本身的作用还是其它因素所致,可以使后续政策的制定有所依循。政策评估当然也会涉及政策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等诸方面,但侧重点应是政策效果。三、社会政策终结政策终结是根据政策评估结果,对现行政策进行修改、补充、调整和终止的过程。有些政策推行后,预期目标已经实现,问题已解决,因而其继续存在已无必要;有些政策经执行,虽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但尚未实现预定目标,在负面影响可以控制的前提下,这类政策可以继续实行,但也应进行适当调整;还有一些政策,根本不能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其实施过程已证明了其无效或失败,这就需要由新的政策来替代。三、社会政策终结政策终结的内容,一般说来,有几个方面:功能的终结、机构的终结和政策的终结。政策终结的方式很多,包括替代、合并、分解、缩减等等。1.陈国钧.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02.岑士麟.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台北:台湾永大书局,19833.曾纪茂、周晶.公共政策导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4.叶海平、李冬妮.社会政策与法规.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5.陈振明.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参考书目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2.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3.试比较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几种理论模型。4.影响社会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5.试析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